门巴族古老虚幻的“毒酒密码”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以前,一位朋友说:“那里有人下毒不为图财害命,他们认为毒死有福的人后,就会将福气转移到自己身上。他们的毒粉配方十分复杂,通常为深红色,藏在长长的指甲中,施毒者都为女性,在给客人递酒或水的时候偷偷的插入碗中,毒药都为慢性毒药,可能是数天后发作,也可能是一年。这种毒传女不传子,母亲临死时,只要接触到女儿的肢体,这毒就传了下去。”
  门巴人深信有“毒玛”
  早在1957年,白马岗(墨脱县旧时称谓)工作队给上级写的《上珞渝地区基本情况调查》中这样写道:曼族(即门巴族)还有一种“放毒”的坏风俗,即制成一慢性毒药,悄悄地放在食物中(特别是冷食如饮酒等),人吃了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后才能发觉,其病症是肚痛或肚胀,不能吃饭,一两年后即死去。此种毒药,无药可解。
  在这份上报材料里,还记录这种习俗产生的缘由,放毒风俗据缘于一种迷信思想,认为毒死了人,被毒死者的幸福即归放毒者所有。因此,不论邻居或朋友,特别是由此经过的外地人,都是放毒者选择的对象。但此种放毒风俗还不是普遍现象,放毒的人也不很多,而一般群众对这些放毒者恨之入骨。
  我从门巴族介绍中得知,不少门巴村寨,都视在酒里放毒的家庭为“毒玛”(放毒之家),将他们当作魔鬼,凡经过他家门口,必加快步伐,以免酒毒附身。
  在过去,门巴族有一种迷信很深的说法,毒死富裕的人,自己就能招来财运;毒死体格健壮的人,自己就会健康长寿;毒死美貌的人,自己就会美貌无比;毒死聪明的人,自己就能智慧高超,当地人称之为“夺福”。门巴人认为,那些命运多舛的门巴族女人,便可以通过毒死生活处处如意者而获得好运,使自己享用终身。
  上了年纪的门巴妇女对我讲,放毒有热毒和凉毒两种,中热毒之人,很快就会倒毙;而中凉毒的人,则慢慢黑瘦,最后死去。据传使用的凉毒,一般用毒果或毒树根晾干磨成粉末,也有将毒蛇胆汁滴进鸡蛋里,窖入粪堆使之发酵制成毒粉。放毒人将毒粉藏在自己长长的指甲内,当向客人敬酒时,有意把酒灌得很满,让拇指甲浸入酒内。客人饮用这些有毒的酒后,快则一旬半月,慢则一年半载,定会死亡。
  门巴族民间认为,放毒乃少数妇女所为,母亲年老了,才把制毒秘方传给她选定的唯一女儿。当毒药配好后,若在一段时间内没有给人下毒,就由配毒者自己服下,但通常都会转喂给自家的牲畜。我在一户门巴族家做客时,讲起过去传说的墨脱毒王的故事,她是一位“毒高望重”的孤寡老人。村里人知道后,没人敢去她家喝酒,外村也没人敢去她家,她很长时间找不到合适对象,会反过来噬掉自己生命而毒死自己。在紧要关头,她连自己的老公和儿子都不放过。尽管这样,她不会对女儿下手,否则制毒技术就要失传。母亲临死时,只要接触到女儿的肢体,这种技术就传了下去,随后母女相继,代代相传。这种毒一旦喝下去,便无药可救,连下毒人也解不了。可也有人说,当地特有的一种四脚蛇的血液和绿松石可解此毒。若人得知中毒后,将绿松石吞下去后拉出来,再吞进去再拉出来,如此九次方能解毒。
  令人胆寒的“毒酒”
  2000年9月,当我第一次走进墨脱县背崩乡采风。我到达该乡巴登则村,做客村长家。男主人坐在火塘的右边陪客,女主人坐在左边敬酒,客人坐在里面,正对大门。皮肤白皙、个儿高挑的次达女儿从竹筒中滤出酒,放到竹制容器里,先倒一点在自己的手心,送到嘴边吸吮,一是尝尝酒味的浓淡,二是向客人示意酒里无毒。
  藏族人离不开茶,门巴人离不开酒。
  门巴人的大小葫芦里,都装满了发酵的酒,大人小孩饮酒如喝水。饮用时,他们取出若干酒酿,装进一个下部有塞子的竹筒内,兑上凉水。少顷,拔开竹塞,凉水通过酒酿滤出,就成了清凉可口的曼加酒。如有喜庆活动,或遇尊贵客人,酒里掺酥油、鸡蛋,在酥油筒内加以搅拌,就更为清香甜美。
  门巴人酿的酒,无论是玉米酒、大米酒还是曼加酒,度数都不高,类似青稞酒或啤酒。初喝起来有点苦涩,喝惯了倒也清凉甘美、提神解渴。只要有客人走进一个村寨,话匣子还没打开,热情好客的门巴人,都会从各自的木楼竹屋里跑出来请我喝酒,甚至因此而争执起来。客人每喝一点,主人就添一点,直到一瓢酒喝完。如若客人喝醉了,主人会认为是看得起,便会特别高兴。若客人拒绝喝酒,别人喝多少,就往他头上浇多少,弄得满头满身透湿。我有次喝得微醉时,好心的村民特地提醒:“我们村就有两家专门在酒中下毒,村里人都不愿去他家喝酒。” 他还说,背崩村一位健壮的村民,曾经在路经东布村时,喝了当地人送的酒,回家6天就患病,13天后死了,死时牙齿发黑,上身浮肿,且有不少鸡蛋大小的水泡,就是被毒死的。
  他们的话再一次挑动我的神经,门巴族有下毒习俗,已不是秘闻。1954年9月,早期进入墨脱县做门巴族群众工作的冀文正,当地群众就向他讲起门巴族中过去有的人有下毒习俗,那份《上珞渝地区基本情况调查》,就有对门巴族放毒风俗的记载。1962年6月,随着我军大量进驻墨脱,很多汉族军地人员产生畏惧心理。在门巴族地区做工作,不喝群众的酒,就难以接近他们。
  第二年初,冀文正带着墨脱县的两名门巴族青年扎巴、古阳进驻地东村,该村就有4家放毒家庭,他们首先住在当地群众称最爱放毒的格桑家,帮他家从事生产。冀文正进驻他家后,格桑特别热情。冀文正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格桑总是低着头走路,亲戚也不同他家来往。每当格桑给他们倒黄酒时,两名门巴青年总是回避不愿喝。格桑妻子倒酒时,他细心观察,看她的指甲是否长,随后硬着头皮喝下去。可过一段时间后,冀文正没有中毒,两名门巴青年也大胆喝起来。就在这时,格桑敞开心扉说:“村里都说我家是毒玛,可我们从小见到的毒,就是涂在毒箭上的过江龙和一枝蒿,连羚牛中毒箭后,5分钟就会倒地死亡,我们还见过毒蛇,人们被咬后也会毒死人。”
  198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两名文化人类学家李坚尚、刘芳贤进入地东村从事门巴族社会和文化的调查,墨脱县派电影队三十来岁的放映员卫红担任翻译,卫红多次告诉他们:“地东村有下毒家庭。”   随后,卫红给他们讲两起喝毒酒死亡的事。当年3月,地东村有户人家的牛落崖摔死了,他的妹夫前去帮忙,吃了一餐,随后主人还送了一些肉来,他的弟弟也吃了。他们两人吃了之后,肚子很难受,过了七天,两人都先后死去。当年7月29日,墨脱县加热萨乡的一位拉萨师范学校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回家等待分配,在回家路经过背崩东布村时,喝了当地人送的酒,回家四天患病,九天后死了,她就是喝这家毒酒死的。
  莫须有的下毒传说
  门巴人十分鄙夷放毒的女人,也为当地藏族人所不齿,放毒的妇女身份绝不暴露,即使暴露了,也绝不会承认。有些被称作“毒玛”的家庭,大都住在村子的边缘,人们都不愿同他们来往。
  我听到这样的传言,总是摇头不信,给我讲的门巴人顿时急了,还说家中有的亲人,就是喝门巴人的酒给毒死的。称死的时候全身都发黑,肚子里全部烂掉,淌黑水。他们清楚谁家有下毒习俗,平时也不来往。可他们下毒的时候,让人不能觉察,是一种慢性毒,有时一个星期发作,有时一年后发作,毒发作后就没得救了。
  最早对下毒习俗持怀疑的是冀文正,1964年5月,冀文正接到巴登则村民卓玛的报案,称喝格林村古鲁家的“毒酒”后,肚子疼一个月不见好转,怀疑喝了古鲁家的毒酒。两家为此闹起来,大有动刀动弓箭的架式,双方矛盾一触即发。冀文正作为墨脱县委办公室主任,带上墨脱营卫生所所长刘照明和一名军医,他们经过仔细会诊后,发现卓玛是慢性肠炎转为急性肠炎,经过一段时间服药后,卓玛的肚痛好了,大家通过此事对下毒习俗产生了怀疑。
  冀文正曾在墨脱县工作10多年,接到不少门巴人“投毒”方面的报案,可他带着医生去解剖尸体后发现,这些所谓喝酒中毒离奇的死亡者,都是因为吃不洁食品,或因为其他疾病而死。据他介绍说:“在门巴人的心目中,我的福气最好,我喝了那么多门巴人家的酒,可没见谁在我的酒里下毒。这些所谓的放毒习俗,实际上是一种莫须有的传说。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迷信的放毒说法,现在已越来越没人相信了。”
  对门巴族下毒习俗持怀疑者,还有文化人类学家李坚尚。当卫红谈到他家里的不幸和甲热萨女大学生死亡事件时,李坚尚问他家其他人是否吃肉和喝酒时,他说同样吃了,可他们没有什么反应。“既然肉里放毒,经过烹煮,家人分享,其他人安然无恙,唯独他弟弟和妹夫死去,若从这些现象中得出中毒身死的看法,无疑是解释不了的。”李坚尚谈起此事时,感慨地说:“我对卫红的说法,还可提出质疑,如人已死了,你们找医生或法医解剖和化验了吗?可我得到的答案却是,人死后将其草草地水葬完事,下毒成为悬案。”
  1994年8月,墨脱县人武部原部长巩民权是一名门巴族,就出生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顶端的门仲村。有一天,墨脱村有一家打到一头羚牛,他和妻子罗布央宗去这家吃肉喝酒,可没想到两天后,他们夫妇俩肚子越来越疼,向林芝地区驻军115医院求救。墨脱县的最高军事长官夫妇中毒,军地双方组织18人的抢救小组,翻山越岭往外抬,没想到他的妻子罗布央宗半道而亡,巩部长经115医院救治幸运活过来。可罗布央宗临死时,对丈夫巩民权说:“这家是毒玛,他们太狠毒了,我是被他家毒死的。”
  1996年9月,当冀文正第三次去墨脱采风时,正遇上巩部长爱人罗布央宗去世两年。罗布央宗是冀文正选拔送到林芝青训队的学员,回到墨脱后分到墨脱营当卫生员,后来下地方分到墨脱县人民医院工作。当他进入墨脱时,正遇上将罗布央宗的尸体进行火化。门巴人死后时兴复合葬,先土葬,后火葬,再水葬。他经过了解,罗布央宗属于吃腐烂变质羚牛中毒而死,115医院对巩部长的诊断结论也是食物中毒。
  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区墨脱县,气候炎热,食物极易腐烂,突发性的疾病较多,有的人由于食物中毒或急症死去。可人死后一般实行水葬,举行一定的仪式把尸体抛入江中,就是对死者最大的悼念了。而他恰恰在某家喝了酒,这家人就被怀疑为“毒玛”,一下子在全村甚至整个地区被孤立起来,没有人再敢去他的木楼里喝酒聊天,也没有人再敢与他们家结亲交友,甚至被全村人驱赶、流离失所。有的“放毒者”,还被全村人用牛皮包裹扔进江河急流之中,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可在那样的时代,无人平反昭雪罢了。
  我起初走进陌生的门巴族人家,大凡看见女主人斟酒时神色有点异样,或指甲过长而且浸泡在酒里,心里就七上八下,怀着一种牺牲精神硬着头皮将它喝下。因为不喝酒,就难以让门巴族群众讲他们的人文风情。我对门巴人放毒的说法,尽管本民族的人确信无疑,但我还是深感疑惑。至于门巴人所谓的毒粉配方,亦经不起科学的验证。
  TIPS
  门巴族主要是生活在中国西藏南面的一个少数民族,我方控制区的门巴人主要生活在西藏错那县、墨脱县、林芝县和米林县,墨脱县、林芝县和米林县的门巴人主要从不丹迁徙而来,据2010年人口统计,我方控制区有门巴族 10,561人,不包括错那县方向印方控制区的5万名门巴族同胞,他们主要生活在靠近不丹的达旺、西卡门等地区。据有关资料介绍,达旺地区门巴族有2万人,占达旺总人口的97%,西卡门地区还有数万名门巴人,占当地人口的77%。据专家学者考察,墨脱县和错那县的门巴族因地域差异,在方言、饮食、民居等方面存在一些文化差异。
其他文献
整编/ 本刊图/ 马才让加    在9000 米的高空,大天鹅沿一条几乎和陇海铁路平行,但更偏北的线路,每年重复着4000 余公里的东迁西徙。这条历史上形成的迁徙路线并非一成不变。多年从事高原鸟类研究的李来兴观察指出:一些并不是很强壮的天鹅,会“聪明”地在这条线路上选择歇脚的栖息地。作为这条由繁殖地飞往越冬地线路上2/5距离处的过渡地带,柴达木和青海湖两大盆地正好成为大天鹅的中转站。决定中转站的首
阿里的神山圣湖区域之前没有过任何生物影像调查的系统本底资料,为了探明这一区域生物多样性资源。西藏生物影像调查(TBIS)以及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于2013年在神湖玛旁雍错,神山岗仁波齐,以及周边的拉昂错等区域,对区域内的植物、鸟类、昆虫、两栖爬行类动物、兽类等生物资源进行科学本底调查。  阿里之路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
苍苍茫茫的青藏高原——令世代居住在盆地和平原的民族不断猜想却永久仰望的地球第三极,藏民族在这里生活、繁衍。在这片高地上,忠实伴随人们走过艰难岁月行程、与险峻自然环境进行不懈抗争的,便是雪域高原上的良犬——藏獒。    据西藏民间传说,雪域犬类大致可分为六种:熊侄狗、虎侄狗、豹侄狗、狼侄狗、狐侄狗和鹰狗。前五种狗是早期五种兽类和猎狗交配后繁衍而成的狗的家族。这些狗除了具有犬类共有的忠诚、机警等特性外
在青藏高原行走,不管身在何处,你总是能看见许多“卍”或者“卍”的符号,在牧人的帐篷上,在农人的居舍中,在寺庙里,在大自然中……这种符号,不论左旋还是右旋,在西藏通称为“雍仲”。雍仲符号,可以说是青藏高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和最为常见图案之一,对于西藏文明而言,它古老而又神秘。    事实上,雍仲符号并不仅为西藏的高原文明所独有,在地球上的许多古老文明都曾经流行过这个符号,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古
【摘 要】器乐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教学形式,在整个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设有学校特色的音乐器乐类拓展课程,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并结合学科特点挖掘出适切的教学内容;其次,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面应当分课堂内和课堂外两方面进行;最后,要实施好器乐教学拓展课程,必须在评价机制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关键词】器乐教学 拓展课程 实施策略  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开设相关的拓展性课程是当下课程改
正在青海东奔西颠,突然接到《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的约稿,第一个反应就是拒绝。2005年我写了《藏獒》,2006年写了《藏獒二》,2007年又写了《藏獒三》。关于“藏獒三部曲”的构想已经完成,掐指算算,也有100万字了。精彩的体验深刻的都写过了,在这100万字之外,我还能讲出什么关于藏獒的新故事来?但我这个人是海拔越高脑子越清醒,坐在去海北草原的车上,想着我过去的生活,渐渐便凸现了几件不曾在“藏獒三部
用心灵贴近自然,  用双脚丈量大地,  用激情燃烧菲林,  用生命捍卫自由!  ——柳叶刀  他本职工作是医生,是上海市市北医院眼科主任,是中国眼科医师协会摄影分会委员,上海摄影家协会医务分会会员,西藏摄影家协会会员,至今已进出藏区十七次。擅长风光、延时摄影及高清视频制作,专注于拍摄阿里和林芝风光。作品大气磅礴,多次发表在《西藏人文地理》、《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旅游天地》等杂志。2013年
油画和中国水墨画是绘画种类中具有地域特点的画种,在美术教学中,一般都是将两者从绘画风格、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历史地位等多方面进行一定的区别。这个区别让很多学生会认为两者是“水火不容”的对立画种。在一次县中小学美术特色课堂展示、教研活动中,笔者选择了小学四年级美术课本中的《水墨变体画》在二年级进行授课(二年级学生基本参加了学校水墨画社团,授课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体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外,感受一下用水
凹陷而成的纳木错  从卫星图上看,纳木错紧依念青唐古拉山脉,由东向西,湖面逐渐开阔,有如一只等待开屏的孔雀剪影,西边宽阔的湖面是其修长的屏尾,扎西多半岛是其高耸的腰身。大多数的游客,只能来到位于东部的扎西多半岛,远眺北岸的山脉,再回头仰望念青唐古拉延绵的雪山,遥想神湖的彼端。  关于纳木错的成因,21世纪初,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对纳木错地区的第四纪环境演变展开了全面和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大约6500万
时间如大雪纷纷落下。  在318国道上一路西去,翻越二郎山,我又进入四川省甘孜州境内。  上次告别理塘时,罗桑喇嘛突然说:“你是被烦恼带来理塘,又要被烦恼带去上海了,你是烦恼的仆人了。”他的老师,一个更高更胖的格西,突然走过来,轻盈地在我脚背上踩了一下,然后仰天大笑着离去,就像一只硕大的天鹅。我没办法参透这禅机是什么意思。  藏族的谚语说,爬过长坡短坡,毫不停歇如手绕线团;翻过山梁山坳,如同纽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