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率的中外文献的研究,选取了9个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率的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实际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差距和初中毕业升学率这几个因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率影响较大,拟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能协助相关部门在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间转移进程时把握主要方向。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0 引言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几乎每年以接近10%的速度稳定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同时国民经济长期以主,在我国农业还属于弱质产业,受自然和市场影响较大。据国家统计年鉴,2011年我国国内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8.73%。而且目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城镇人口生活水平优于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城乡之间差距相对较大。因此拥有将近一半农村人口的我国“三农”问题也就成为了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难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改善我国农村整体环境,我国的经济跟社会才有可能保持高速而又稳定的发展。“三农”的最关键的问题便是农民收入问题,想要解决该问题就不能只“节流”,更需要“开源”。而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机的广泛应用、农业作业的季节性以及观念的转变逐渐使一部分农村來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就形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把这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加速有效的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将对提高农民收入,改变我国产业结构以及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我国具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一定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如何加快着这转移过程,便是我们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影响劳动力转移效率的因素众多,例如:从宏观上来看有科技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环境等因素;从微观上看又有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两种。其中个人因素还可以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的程度、培训、偏好、工资和福利等其他因素。但是这众多影响因素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对劳动力转移效率的作用程度,并根据结果拟提出一些对策跟建议。
1 研究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为国际经济学家们所关注。刘易斯所研究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模型,该模型实在二元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研究预期收人差异决定劳动力转移理沦的托达罗。在以上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劳动力流动经典模型中是以与中国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前提的。通过对国际上经典理论的研究中众多中国学者在劳动力转移问题上有了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杨春瑰,运用Logfistic模型对预期收入差距和信息扩散等因素的研究,对于劳动力迁移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苗瑞卿等在托达罗模型和杨春瑰模型基础上进行关于影响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数量的因素的分析。”[1]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来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有李勋及李国平等。
本文通过对上述理论的了解,在理解上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1978年到2011年的有关劳动力转移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各个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率的影响程度及重要性,并针对影响程度的大小提出一些建议。
2 建议
(1)加速城镇化建设,在过程中尽可能的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降低户籍限制。
(2)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如说在转移的过程中给予信息平台,让农民了解就业机会;或者是对于有转移到其他产业的家庭予以帮助,其主要形式是现金补助或者是子女上学的安排等。
(3)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合理地调整城乡收入分配结构,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方面有效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把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当范围以内。
(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努力建立和完善农业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将农业科研转化为成果的速度,持续地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5)各地区应该合理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6)政府应能加对于教育、技能培训重视及投入。建立免费的培训班,放宽入学条件,适当给予补助,激励农村居民学习技术、掌握技能。
【参考文献】
[1]寇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C]. 全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2006
[2]费景汉·G·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华夏出版社,1989年
[3]陈斯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江西经济出版社,2010
[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陈娟.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评述[J].商业时代,2009
[6]蔡防,都阳.2007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7]张晶晶,农民工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5)
[8]陈萍,基于托达罗模型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
[9]谢太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及解决路径[J].特区经济,2009年(1)
[10]刘利仄.我国农民非农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经济,2009(1)
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率的中外文献的研究,选取了9个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率的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实际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差距和初中毕业升学率这几个因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率影响较大,拟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能协助相关部门在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间转移进程时把握主要方向。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0 引言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几乎每年以接近10%的速度稳定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同时国民经济长期以主,在我国农业还属于弱质产业,受自然和市场影响较大。据国家统计年鉴,2011年我国国内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8.73%。而且目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城镇人口生活水平优于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城乡之间差距相对较大。因此拥有将近一半农村人口的我国“三农”问题也就成为了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难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改善我国农村整体环境,我国的经济跟社会才有可能保持高速而又稳定的发展。“三农”的最关键的问题便是农民收入问题,想要解决该问题就不能只“节流”,更需要“开源”。而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机的广泛应用、农业作业的季节性以及观念的转变逐渐使一部分农村來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就形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把这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加速有效的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将对提高农民收入,改变我国产业结构以及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我国具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一定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如何加快着这转移过程,便是我们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影响劳动力转移效率的因素众多,例如:从宏观上来看有科技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环境等因素;从微观上看又有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两种。其中个人因素还可以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的程度、培训、偏好、工资和福利等其他因素。但是这众多影响因素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对劳动力转移效率的作用程度,并根据结果拟提出一些对策跟建议。
1 研究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为国际经济学家们所关注。刘易斯所研究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模型,该模型实在二元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研究预期收人差异决定劳动力转移理沦的托达罗。在以上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劳动力流动经典模型中是以与中国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前提的。通过对国际上经典理论的研究中众多中国学者在劳动力转移问题上有了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杨春瑰,运用Logfistic模型对预期收入差距和信息扩散等因素的研究,对于劳动力迁移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苗瑞卿等在托达罗模型和杨春瑰模型基础上进行关于影响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数量的因素的分析。”[1]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来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有李勋及李国平等。
本文通过对上述理论的了解,在理解上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1978年到2011年的有关劳动力转移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各个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率的影响程度及重要性,并针对影响程度的大小提出一些建议。
2 建议
(1)加速城镇化建设,在过程中尽可能的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降低户籍限制。
(2)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如说在转移的过程中给予信息平台,让农民了解就业机会;或者是对于有转移到其他产业的家庭予以帮助,其主要形式是现金补助或者是子女上学的安排等。
(3)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合理地调整城乡收入分配结构,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方面有效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把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当范围以内。
(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努力建立和完善农业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将农业科研转化为成果的速度,持续地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5)各地区应该合理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6)政府应能加对于教育、技能培训重视及投入。建立免费的培训班,放宽入学条件,适当给予补助,激励农村居民学习技术、掌握技能。
【参考文献】
[1]寇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C]. 全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2006
[2]费景汉·G·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华夏出版社,1989年
[3]陈斯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江西经济出版社,2010
[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陈娟.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评述[J].商业时代,2009
[6]蔡防,都阳.2007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7]张晶晶,农民工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5)
[8]陈萍,基于托达罗模型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
[9]谢太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及解决路径[J].特区经济,2009年(1)
[10]刘利仄.我国农民非农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经济,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