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的高职院校日语教学改革探究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inxiao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即专业课程教学要注重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如今网络发达、社会思潮复杂,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培养其思想政治素养尤为重要。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外来文化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日语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以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提升对日交际水平;同时,还应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对日语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日语教学在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高职院校日语教育发展拓宽渠道,培养出高素质的日语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日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37-03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若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甄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因此有必要结合专业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长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实现大思政时代所要求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目标。在大思政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发挥学科特点,依托课程思政,将本土文化与日语教学相互融合,探索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新思潮,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1]
  一、当前高职院校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目前,国家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院校扩招政策已经得到全方位的落实,但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教育也面临更大挑战。高职院校的扩招,使更多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意味着录取分数线的降低,使得学生之间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就日语学习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水平分数差异较大,然而教材、教学手段以及评价体系依然是统一制定的,这就使得语言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不能适应教学,跟不上进度,加上学习目标不明确、个人学习习惯以及努力水平的差异,等到毕业时,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进一步加大,这也违背了高职院校日语教学的初衷和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日语教学,基本上都为注重发音、语法、翻译等日语的基础教学,篇章安排过于重视日本知识文化的讲解与理解,比如日本的传统礼仪、节假日习俗、饮食文化等等,部分内容加以过度美化,反而忽视我国本土文化、优秀文化的宣传,不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积极向上精神对学生思想上的影响。
  (三)教学模式的传统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目前高职院校日语教学仍旧以“满堂灌”为主,教师的目标更多的是利用有限的时间在课堂上讲授更多的知识。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该教学模式易导致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较低,并且渐渐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故而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很多教师会引发疑问,在课堂上运用了大量的思政案例,编排了大量思政环节,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依旧不高。究其根本,教师仅将这些思政案例搬到PPT中,其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依旧是沿用传统落后、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思政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此种教学方法与教学结果有悖于教书育人的教学初心。
  (四)重语言学习,轻文化输出
  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视点重新审视目前的日语教学,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日语教学注重的是日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升,而对于语言所蕴含的人文教育方面,没有充分通过课程展现出来,无法将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发挥到实处。反而通过传授学生大量日本文化知识,削弱了我国本土文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宣传。语言的学习其实也是中外文化对比的学习,运用语言加强本国文化的宣传,扩大本国文化影响力,也是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即让学生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国文化。这就需要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储备好中国元素,才能实现中华文明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
  (一)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关键人物。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要想落到实处,离不开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大多数日语教师有着海外学习经历,有着熟练的语言交流能力,在教学中会分享各种当年海外学习的经历。出于各种原因,教师可能会介绍较多的美好经历,导致学生盲目相信日本社会的美好与优点,对日本文化产生莫名的好感。因此有必要加強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与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日语学习构筑一个客观真实的环境。学校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来校演讲,就中国道路、中国智慧等议题与教师们交流研讨,提升日语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水平,搭建日语课教师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沟通桥梁,做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日语教师也要主动出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深入挖掘日语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做好课件设计,提升思政教育育人能力[2]
  广大日语教师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积极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备课过程中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具有很好的辨识能力,区分出哪些资源适合放在课堂上,而哪些资源留给学生课下学习会更好,引导学生养成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日语的良好习惯;其次,学校以及二级学院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系列化,产生持久效应,并在此过程中推出典型案例,树立示范,激发教师全面深度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热情。
  (二)融入思政元素,丰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好的课程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思政为高职日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能够丰富日语课堂教学内容。日语的学习过程也是思辨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学习专题,将教材知识所蕴含的日本文化知识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比如服装文化、汉字文化、建筑文化等等。使得学生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喜爱我国璀璨悠久的文化历史,深入了解我国文化对日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应该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以融入语言的文化背景来说,如果教师仅以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授,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有难度。此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图像、视频等方式将所有讲述的内容展示出来,图文并茂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感官形成更强烈的刺激,创设一个真实的日语学习情境,适当加入国情与时事介绍,让日语教学更具中国化、本土化,营造“大事小事事事关心”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就能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学习的内容也要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匹配,结合学生今后的职业需求,更能体现日语教学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培养出适合国家发展的高素质日语人才。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一个任务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需要教师从课堂着手,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提升学习效果,把握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3]。高职院校教师所面对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增强学习体验,更好地展示个性,追求个人全面发展。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也更加多元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了解目前日语行业的需求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改良教学方法,坚持多样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语言知识,运用课堂教学实例、场景构筑来体现语言的文化性,在中日对比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所学专题补充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4]。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大家讨论该文化背景对于语言表达的影响。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充当观察者的角色,通过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来判断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氛围,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激发学生思考、讨论,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延展互动空间,打造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高职院校日语教学应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积极利用QQ、微信、雨课堂等网络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僵局,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实现终身受益。比如,教师可以创建专门用于讨论学习的班级群,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做好复习、预习的工作。当然教师也要运用线上交流平台更大程度发挥育人功能,可以就时事新闻与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日语展开交流既能锻炼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也能了解更多实时动态,培养爱国情怀,利用激励人心的奋斗史鼓励学生,使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此外,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重点难点以短视频教学的方式上传至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5]。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设置“模拟国际会展”“模拟对日公司业务”等多种活动,吸引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对于日语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利用网络鼓励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也是课程思政赋予日语教师的使命。
  (五)渗透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日语教学中有必要融入中华文明,加深对學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首先,可以在日语教材中充分挖掘中国精神,比如日语类课程可以增加科技日语。科技日语不仅给学生进行科技类单词讲解,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工匠精神、发明创造、科技发展以及大国成就等等,让职业日语更具人文素养,使得学生在提升日语能力的同时,明白其所担负的使命与责任,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比如,可以深入挖掘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日语表达和人物故事,让学生在了解我国璀璨优秀文化历史的同时,深入理解我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的“工匠精神”,激发他们成为大国工匠的决心。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是教材内容的融入,也可以是视频的展播,案例的渗透。教师要不拘小节,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手段融入日语教学,深度挖掘教材课程中的中国元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日语第二课堂,在日常的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弘扬传统美德。比如日语文化角活动,可以让学生搜集中国各类文化知识的日语表达,将中国经典故事以日语的形式展现出来,在锻炼学生日语能力的同时增进对本国文化的了解;还可组织演讲比赛,就某一时政热点展开演讲,积极发表自身的看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国精神传承下去[6]
  三、结语
  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在增强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在对外交往中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9年度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9SJA1151);“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9年度课题‘《综合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证研究’”(课题编号:CDGZ2019050)。
  作者简介:李琳(1981—),女,硕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教学与研究;肖桂兰(1971—),女,硕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 葛忠强,高琳琳,刘岩. 应用技术大学中国后大学外语时代教学探讨[J]. 企业导报,2015(01):55-56.
  [2] 杨朝丹. 新型应用技术大学外语教学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基于语言经济学理论[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0):46-47.
  [3] 罗莉,李杨,胡秋梅. 应用技术型大学背景下“实习式”外语翻译实践人才培养[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5):36-37.
  [4] 李晓君. “课程思政”下高职英语专业教学资源现状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6):92-94.
  [5] 王文轩.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改革研究[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1,26(02):98-101.
  [6] 王敏. 课程思政在高职外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01):120.
  (责任编辑:陈华康)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共产黨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主题班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党史教育中具有思想价值引领、学习氛围营造、自我教育激励、深化第一课堂教学成果等功能,但当前高校党史教育中存在对主题班会重视不够、系统性设计不足、主体作用不强、形式较为单一、效果评估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要整合各方资源进行总体设计,开发多种形式,增强有效落实,调动学
期刊
摘 要: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新起点和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作出了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决策。党史学习进一步弘扬了爱国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为大学生党员筑牢了精神根基,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通过对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情况的分析梳理,总结了该学院在党史学习视域下大学生党员
期刊
摘 要: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依托自身文献资源优势,通过线上与线下联动、创新学习教育载体、打造党建育人特色品牌,积极探索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探索出党史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效途径,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高校图书馆;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
期刊
摘 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大学生思想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做好大学生思想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促进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做好大学生思想建设的工作迈入新的台阶。但同时研究也发现,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更新,使得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想建设的引领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共青团组织;思想引
期刊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主要由传统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短视频”App等新媒体平台综合构成,其中微信公众号成为学生工作队伍需要牢牢把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本研究基于对天津大学工科专业学生工作队伍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党性教育相关内容阅读情况的调查统计,通过对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明确对工科专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难点,并从内容和运营两个角度探索开展相关工作的对策
期刊
摘 要:当前,教育改革无论是对教育发展的谋划,还是对培养质量的重视,都是在回归大学“立德树人”的本质。占据大学生主流人群的“00后”成长环境相对孤独,对话语权的需求更加强烈,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针对“00后”的特点和需求,将“倾听”作为思政工作改革和创新的起点,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倾听;“0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
期刊
摘 要:信息化时代,社会高速发展,世界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文化融合逐渐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于传统本科院校的独立学院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融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提下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联系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措施。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中国的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走出国门。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比如外国留学生群体深入中国,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留学生作为宣传中国形象的特有群体,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对留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也具有极大的政治价值。文章通过对文献进行研究,了解目前高校外国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而结合实际思索解决问题的措施,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突出,一些西方国家恶意抹黑中国,在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高校大学生队伍以“00后”为主,高校辅导员也逐渐呈现“95后”的年轻化趋势。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发生的变化,探索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两个群体的不同特点,文章提出了“95后”辅导员有效开展“0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符合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教育规律,加强高校思创融合教育的理论研究,能够切实拓宽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创新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文章构建“五位一体”的思创融合教育体系,为高校思创融合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创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