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地塞米松经鼓膜穿刺和经咽鼓管给药方案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鼓膜穿刺组(45例)和经咽鼓管组(45例),分别采用地塞米松经鼓膜穿刺和经咽鼓管给药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1 kHz、2 kHz、4 kHz及8 kHz骨导阈值,ETDQ-7评分,实验室指标水平,继发鼓室积液率及随访复发率。
结果鼓膜穿刺组和经咽鼓管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7.78%、93.33%,经咽鼓管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鼓膜穿刺组(χ2=9.84,P<0.05);鼓膜穿刺组治疗后1 kHz、2 kHz、4 kHz及8 kHz骨导阈值分别为(10.42±1.60)kHz,(12.86±2.50)kHz,(16.09±2.81)kHz,(15.26±2.68)kHz;经咽鼓管组治疗后1 kHz、2 kHz、4 kHz及8 kHz骨导阈值分别为(9.75±1.36)kHz,(11.13±2.02)kHz,(14.82±2.44)kHz,(13.78±2.11)kHz,经咽鼓管组骨导阈值水平均显著低于鼓膜穿刺组、治疗前(t=3.10、3.56、3.29、3.96、2.87、3.15、2.91、3.28、2.67、2.81、2.78、2.50,均P<0.05);经咽鼓管组治疗后ETDQ-7评分均显著低于鼓膜穿刺组、治疗前(t=3.31、3.87、2.89,均P<0.05);经咽鼓管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鼓膜穿刺组、治疗前(t=3.36、3.77、3.71、4.02、2.83、3.06、均P<0.05);经咽鼓管组继发鼓室积液率和随访复发率均显著低于鼓膜穿刺组(χ2=9.87、12.33、10.67,均P<0.05)。
结论地塞米松经咽鼓管给药方案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骨导阈值和咽鼓管功能、调节实验室指标及降低复发和鼓室积液出现方面较鼓膜穿刺方案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