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一直是困扰很多数学老师的一个问题,如何让枯燥无趣的数字产生魅力,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是目前很多老师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本文借笔者的一些经验,谈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旨在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且让学生爱学、乐学、愿意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4)09-0114-01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巨大的推动力。教学时要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有许多同学总是担心自己能否学好数学。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这就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大课题。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若能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了。
一、以境激情 以形导学 使学生愿学
刚刚上课,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抑制状态,还没有进入学习的角色,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讲了一个故事: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口渴难捱,八戒自告奋勇去买吃的,他一眼看见水果店里摆放着白里透红的苹果,上面写者2.50元,可八戒兜里只有两元五角,一时间八戒没了主意,急的团团转······同学们想不想帮可怜的笨八戒?同学们都说想,可不知怎么帮。这样同学们怀着迫切求知的心情跟随教师进入了新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而不发 诱思导学 使学生乐学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也早就作过学思结合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探索。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巧设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板书时也可以故意出现错误,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在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在学生完成基础练习后,我“趁热打铁”,随手出了一道练习(330+30)÷3,还没等我写完就有学生激动地喊了起来,“老师你写错了,那个除号应该是乘号。”同时也有一个学生喊:“老师我能算出这道题来!”并急切的跑上来在黑板上写出这道题的过程:
(330+ 30)÷3
= 330÷3+30÷3
= 110 + 10
= 120
最后经过一番争论和探讨,终于有学生发现在这道除法算式中除数是相同的,于是大家得出最后结论:"除法分配律"是有的,但是我们用时有个条件:除数必须相同。于是,我的一次错误让学生发现了他们所谓的"除法分配律"。但是学生这时候所认识的"除法分配律"并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于是我顺势又出了两道题目,果然不出所料学生就出错了,但这次也是学生自己发现了错误,从而对除法分配律产生怀疑,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解释,让出错的学生获得正确的思考方法。这时又有学生质疑有没有加法分配律和减法分配律,看来由错误引起的知识延伸还不止于此。这次难能可贵的是我没有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而是引领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出错、思错,让他们透过表象来揭示真理。学生的思维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
三、分层指导 灵活训练 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
因此要想让课堂教学精彩有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情绪高昂,教师就必须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愿意学、积极学、好好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从而去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从课堂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每一堂课都是那么有趣、那么有收获。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激发出来,学生才会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愿学 乐学、善学、会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4)09-0114-01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巨大的推动力。教学时要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有许多同学总是担心自己能否学好数学。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这就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大课题。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若能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了。
一、以境激情 以形导学 使学生愿学
刚刚上课,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抑制状态,还没有进入学习的角色,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讲了一个故事: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口渴难捱,八戒自告奋勇去买吃的,他一眼看见水果店里摆放着白里透红的苹果,上面写者2.50元,可八戒兜里只有两元五角,一时间八戒没了主意,急的团团转······同学们想不想帮可怜的笨八戒?同学们都说想,可不知怎么帮。这样同学们怀着迫切求知的心情跟随教师进入了新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而不发 诱思导学 使学生乐学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也早就作过学思结合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探索。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巧设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板书时也可以故意出现错误,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在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在学生完成基础练习后,我“趁热打铁”,随手出了一道练习(330+30)÷3,还没等我写完就有学生激动地喊了起来,“老师你写错了,那个除号应该是乘号。”同时也有一个学生喊:“老师我能算出这道题来!”并急切的跑上来在黑板上写出这道题的过程:
(330+ 30)÷3
= 330÷3+30÷3
= 110 + 10
= 120
最后经过一番争论和探讨,终于有学生发现在这道除法算式中除数是相同的,于是大家得出最后结论:"除法分配律"是有的,但是我们用时有个条件:除数必须相同。于是,我的一次错误让学生发现了他们所谓的"除法分配律"。但是学生这时候所认识的"除法分配律"并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于是我顺势又出了两道题目,果然不出所料学生就出错了,但这次也是学生自己发现了错误,从而对除法分配律产生怀疑,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解释,让出错的学生获得正确的思考方法。这时又有学生质疑有没有加法分配律和减法分配律,看来由错误引起的知识延伸还不止于此。这次难能可贵的是我没有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而是引领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出错、思错,让他们透过表象来揭示真理。学生的思维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
三、分层指导 灵活训练 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
因此要想让课堂教学精彩有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情绪高昂,教师就必须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愿意学、积极学、好好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从而去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从课堂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每一堂课都是那么有趣、那么有收获。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激发出来,学生才会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愿学 乐学、善学、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