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调查、思考,在实践中学习并有所创新,使学生成为在教师指导下成为富有个性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養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把能力和创新凸显出出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和实践;培养创新
一、 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并不在于否定知识、能力和创新的教育价值,而是改变了知识、能力、创新在教育过程中的性质和地位,就是要改变知识在传统教育中的传统看法,在传统的教育中,知识的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而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再也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一种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在我们教学中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二、 宁可少学一点,也要把创新突出出来
在以前课堂上,有一种认识,认为教师教的内容越多,就说明学的越多,学生的成绩就能越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和密度越来越大,这样学生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成了“复制”知识的工具,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没有个性也没有创新,无疑成为知识的传声筒。如果在一定的课时内要学习的知识量太大,那么学生就只能主要以接受的方式来学习知识的结论,而并非所有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掌握方式在同一过程中实现。许多能力,包括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时间与机会去主动从事探究和具体实践,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这些过程获得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过多,学生根本没有独立的思考机会,只能随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独立思考,必须要把创新培养突出,使培养出的学生有自己的个性,有创新的能力,成为建设中的栋梁之材。因此,在课堂上把知识作为载体,宁可知识的密度和容量小些,也要把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潜能开发出来。如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证明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自我构建对两个公式的证明过程,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也是学生酝酿创新的过程。如果要追求知识的密度和容量,我们用10分钟就可以把两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推导出来,但是学生获得的只是知识,而能力和创新素质却无法获得,一旦学生能以旧知识为载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对于学生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无可估量的。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宁可少学一点知识,也要把创新凸显出来。
三、 知识、能力、创新三者必须统一教学目标
课堂是教学目标实施的主要渠道。教师必须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生长点,在教学的预习中,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就要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出来。这种含有创新要求的教学目标就是创新性教学目标,没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就无法将创新落实到教学之中。一是因为创新素质目标是理论形态的东西,如发散思维、思维活力性等。这些理论形态的东西是无法操作的,我们必须为它找到一种具有学科特点的具体形式。二是教学目标中如果不提出创新要求,这些教学目标中最高水平只能算是开发智力,而智力并不能等同于培养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制定出以知识为载体,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的教学目标。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同时知识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也是人类个性发展价值的要求、创新与实践可以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吧,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而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周国红,吉林省榆树市,吉林省榆树市秀水镇大于学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和实践;培养创新
一、 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并不在于否定知识、能力和创新的教育价值,而是改变了知识、能力、创新在教育过程中的性质和地位,就是要改变知识在传统教育中的传统看法,在传统的教育中,知识的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而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再也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一种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在我们教学中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二、 宁可少学一点,也要把创新突出出来
在以前课堂上,有一种认识,认为教师教的内容越多,就说明学的越多,学生的成绩就能越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和密度越来越大,这样学生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成了“复制”知识的工具,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没有个性也没有创新,无疑成为知识的传声筒。如果在一定的课时内要学习的知识量太大,那么学生就只能主要以接受的方式来学习知识的结论,而并非所有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掌握方式在同一过程中实现。许多能力,包括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时间与机会去主动从事探究和具体实践,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这些过程获得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过多,学生根本没有独立的思考机会,只能随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独立思考,必须要把创新培养突出,使培养出的学生有自己的个性,有创新的能力,成为建设中的栋梁之材。因此,在课堂上把知识作为载体,宁可知识的密度和容量小些,也要把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潜能开发出来。如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证明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自我构建对两个公式的证明过程,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也是学生酝酿创新的过程。如果要追求知识的密度和容量,我们用10分钟就可以把两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推导出来,但是学生获得的只是知识,而能力和创新素质却无法获得,一旦学生能以旧知识为载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对于学生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无可估量的。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宁可少学一点知识,也要把创新凸显出来。
三、 知识、能力、创新三者必须统一教学目标
课堂是教学目标实施的主要渠道。教师必须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生长点,在教学的预习中,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就要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出来。这种含有创新要求的教学目标就是创新性教学目标,没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就无法将创新落实到教学之中。一是因为创新素质目标是理论形态的东西,如发散思维、思维活力性等。这些理论形态的东西是无法操作的,我们必须为它找到一种具有学科特点的具体形式。二是教学目标中如果不提出创新要求,这些教学目标中最高水平只能算是开发智力,而智力并不能等同于培养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制定出以知识为载体,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的教学目标。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同时知识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也是人类个性发展价值的要求、创新与实践可以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吧,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而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周国红,吉林省榆树市,吉林省榆树市秀水镇大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