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各界高呼提高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强化中职学生美学教育的当下,丰富集生活与艺术于一体的中职学校茶艺课程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提出在中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中进行美学渗透,在人、茶、水、器、境、艺的熏陶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学修养,唤起学生对理想、信念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
关键词:中职学校 茶艺教学 美学渗透
随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报告》的出炉,学生的美学修养再一次走到台前,甚至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突破口。基于此,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强调中职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为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社会公民打好基础。
1.中职美学教育现状
目前在大多数中职学校,美学教育依然不尽如人意。背后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美学教育的地位仍然不够凸显,大部分中职教师还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片面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导致美学教育存在一定的空白;二是美学教育缺乏有效载体,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文化课教师,都缺乏将美学教育与专业课程、文化基础课程相融合的意识,导致美学教育流于形式,仅在一些选修课中有所体现;三是美学教育的校本化教材与读本缺失,由于学校教师自身美学修养的局限性,使得中职学校的美学教育未能架构起系统性的课程体系,陷入碎片化的瓶颈之中。
2.中职学生美学素养现状
中职学生的美学素养既与大多数高中学生一样有相似的匮乏性,又有差异的独特性。
第一,艺术底蕴薄弱。笔者对所教班级学生的调查发现,经常浏览艺术大师的美术作品或音乐作品的学生少之又少,对艺术大师的作品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不到三分之一。学生缺乏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难以具有美的认识能力和同化能力。
第二,艺术自信匮乏。或许是因为长期考试的失利,导致中职学生自信心极度匮乏,这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当然,这也和学生文化素养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缺少文学艺术的熏染,学生未能形成个体美学认知系统,具体表现为学习作品的跟风化、艺术审美的流行化。
第三,艺术创新不足。笔者认为对美的认识、感悟、融会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拥有创新思维,尤其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形成个性化的作品。一旦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对美的创新能力将会成为学生的竞争加分项,助推其未来发展。
源自生活的茶艺活动中体现出的审美元素很多,可以概括为“六美”——人美、茶美、水美、器美、境美、艺美。如人的衣着形象、坐姿仪态、手势行动之美,茶艺体现出茶叶、茶汤的香气之美,茶壶、茶盏、茶宠等茶器的器物之美,水声、器具响声、语言轻重的韵律之美,等等。除了具象的美学特征之外,茶艺还具有更加丰富的抽象美学特征。结合中职学生的美学修养特征,笔者认为中职茶艺课程教学中茶艺的核心美学元素体现在以下几点。
1.形式美与结构美
中国茶艺行云流水,如传统武术有着不可描绘的形式美,而形式美也是茶艺美学的首要特征。茶具的摆放,茶器的搭配,茶叶的形状,泡水的温度,泡茶的手势,无一不彰显着茶艺的形式美。而茶艺的结构美则体现在位置结构与动作结构。位置结构就是茶艺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泡茶者与饮茶者、表演者与欣赏者、舞台与席位等,不同的位置结构形成了不同的空间距离,而不同的空间距离则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美感;动作结构聚焦在茶艺师一人身上,即其在表演过程中动作的流畅度和衔接度。
2.环境美与神韵美
环境美是极为生活化的茶艺美学元素。一般而言,一个茶室的内在设计与装饰都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花草山水、丝竹琴韵,让人仿佛置身于雅静清幽的自然环境之中,处之忘俗。神韵美被不少专家认为是茶艺美學特征的制高点,突出表现在茶器之间的和谐对称、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神情交往、主体环境与客体环境之间的相得益彰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韵”的现实注脚。
1.茶香袅袅,让学生感受美
感性体验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第一步。笔者邀请行业、企业茶艺师来校进行茶艺表演,让学生在特殊的茶艺室环境中感知美。学校茶艺室清净素雅、浑然天成,让学生在进入之后有一种人与自然无缝贴合的感受;茶艺大师悠然自得、一气呵成的茶艺表演,行神韵兼具,让学生有一种高雅的艺术感受;传统古筝、古琴悠扬轻柔的音乐,则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走近彼此的心灵;学生在观摩茶叶颜色、形状的过程中又对美学色彩有了全新的认知。可以说,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能够从知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全方位打开身心,感受茶艺之美。
2.茶韵依依,让学生鉴赏美
茶美、器美、乐美,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中职茶艺课程中渗透的美学知识和鉴赏能力。
(1)茶之美的鉴赏。茶的美正如上述提到的茶的色、香、味、形之美,对应色彩美学、嗅觉美学、味觉美学、形体美学。在茶艺课程教学中,笔者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茶叶让学生进行比对,并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学会鉴赏。常规的茶色一般包括干茶色和汤茶色两种,或浓重或淡雅,色调不一,缤纷动人。茶香则与茶的制作方式和发酵时长有直接联系,而绿茶、红茶等不同品种之间的茶香也是各有千秋。茶的味道需要品尝才能鉴赏和辨别,在区别苦、涩、甘等滋味时,笔者要求学生小口饮用,让茶汤在口腔之间停留翻腾,弥漫全部的味蕾。茶形之美从“银针”“竹叶”等茶名上就可见一斑,有的卷曲如螺,有的尖细似针,有的挺直若旗。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先观察干茶的茶形,再观察泡水后茶叶舒卷的形状,并进行对比,让学生掌握两种茶形的审美鉴别能力。
(2)器之美的鉴赏。茶器即茶具。从古至今,茶具不断演变,同时由于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习俗差异,茶具的质地也迥然不同,形态和色彩千变万化。茶器之美的鉴赏包括茶器本身的形态美学,也包括茶器组合的设计美学。在形态美学方面,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学会鉴别茶具的质地,例如陶土、瓷器、玻璃、竹木、漆器、玉石、金属等茶具种类,感知陶土之质朴、瓷器之温润、玻璃之莹亮、竹木之典雅、漆器之端方、玉石之华贵、金属之豪雍。在设计美学方面,笔者设计了两大课题:一是器与茶的搭配,让学生鉴别不同器具搭配不同种类茶叶的美感;二是器与器的搭配,让学生鉴别不同造型与不同质地器具在搭配组合上的创意美。 (3)乐之美的鉴赏。丝竹之声与茶香是天然不可分割的姐妹。古典音乐能把自然美渗透到茶人的灵魂中,为品茶创造一个美好的意境,激发人与人美的共鸣。笔者专门在茶艺课程教学中设置了茶艺意境美的单元,着重讲述茶艺配乐的选取与欣赏,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茶艺悠悠,让学生应用美
气质美(人美)、结构美(境美)、技艺美,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中职茶艺课程中渗透的美学修养和专业能力。
(1)气质美(人美)的表现。茶艺中人之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两种。所谓内在美,即人文修养、道德修养、专业修养等;所谓外在美,即优美的形态、适宜的着装、得体的举止等,内在美与外在美相辅相成。为了更好地让中学职生具备内在美,笔者在教学中以外在美为抓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在进行茶艺表演时,坐姿端正且只坐三分之二的椅面,双腿要合拢,自然垂直于地面;微笑要模仿空乘服务员,温柔亲切,并流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意,搭配真诚的眼神,使整个脸部神情自然、气度大方;在与观看者之间进行语言交流时,要采用礼貌的敬语和规范的用语,保持文雅的谈吐,让观看者感受到宾至如归,使得茶艺之美在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双向流通。
(2)结构美(境美)的表现。品茗的环境之美实则是对空间布局结构之美的集中体现。在具体的摆设中,笔者往往参照大自然,坚持对称与不对称的兼容并包。例如,茶几上插花装饰的布置,笔者会让学生发挥想象,采取不对称的插花方式,通过不对称展现空间距离的灵活性,通过“不和谐”钩织和谐美。再如茶器摆放,笔者让学生进行主题化的训练,例如秋意、春禅等,要求学生注意茶壶、茶杯的主次分明之美;茶器与饰品之间的空间距离之美,还要注意茶具的礼仪之美,例如水盂不能靠近客人,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茶席设计中的结构美,彰显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和和静怡真的基本理念。
(3)技艺美的表現。技艺美是中职茶艺课程教学中的关键。茶艺的技艺美主要包括程序美和动作美两部分,前者指整个茶艺活动过程的次序编排之美,后者指茶艺师表演时的各种动作之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先了解程序美,让学生掌握备器、煮水、备茶、温壶(杯)、置茶、冲泡、奉茶、品饮、收具等常规过程,并引导学生根据茶叶种类之别、茶叶品质之别、茶艺表演场合之别进行程序的调整与优化。对程序美,笔者坚持循序渐进、化繁为简、简而不约的原则。对于动作美,笔者邀请知名茶艺师来校指导与点化,让学生真正做到“准”——动作准确、规范到位,“顺”——细腻、熟练、连贯,“雅”——传神达韵,生动优美,通过气韵生动的茶艺表演将茶道之美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梁卫华.谈茶艺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8(1).
[2]刘晓光,刘舰海.茶艺的美学鉴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14).
[3]赵立.加强中职生的美学教育,提高审美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5(5).
[4]杨炼.《茶艺》课程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牡丹,2017(1).
(作者单位:缙云中专)
关键词:中职学校 茶艺教学 美学渗透
随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报告》的出炉,学生的美学修养再一次走到台前,甚至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突破口。基于此,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强调中职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为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社会公民打好基础。
一、中职学生美学教育与美学修养分析
1.中职美学教育现状
目前在大多数中职学校,美学教育依然不尽如人意。背后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美学教育的地位仍然不够凸显,大部分中职教师还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片面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导致美学教育存在一定的空白;二是美学教育缺乏有效载体,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文化课教师,都缺乏将美学教育与专业课程、文化基础课程相融合的意识,导致美学教育流于形式,仅在一些选修课中有所体现;三是美学教育的校本化教材与读本缺失,由于学校教师自身美学修养的局限性,使得中职学校的美学教育未能架构起系统性的课程体系,陷入碎片化的瓶颈之中。
2.中职学生美学素养现状
中职学生的美学素养既与大多数高中学生一样有相似的匮乏性,又有差异的独特性。
第一,艺术底蕴薄弱。笔者对所教班级学生的调查发现,经常浏览艺术大师的美术作品或音乐作品的学生少之又少,对艺术大师的作品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不到三分之一。学生缺乏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难以具有美的认识能力和同化能力。
第二,艺术自信匮乏。或许是因为长期考试的失利,导致中职学生自信心极度匮乏,这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当然,这也和学生文化素养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缺少文学艺术的熏染,学生未能形成个体美学认知系统,具体表现为学习作品的跟风化、艺术审美的流行化。
第三,艺术创新不足。笔者认为对美的认识、感悟、融会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拥有创新思维,尤其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形成个性化的作品。一旦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对美的创新能力将会成为学生的竞争加分项,助推其未来发展。
二、茶艺中的美学研究
源自生活的茶艺活动中体现出的审美元素很多,可以概括为“六美”——人美、茶美、水美、器美、境美、艺美。如人的衣着形象、坐姿仪态、手势行动之美,茶艺体现出茶叶、茶汤的香气之美,茶壶、茶盏、茶宠等茶器的器物之美,水声、器具响声、语言轻重的韵律之美,等等。除了具象的美学特征之外,茶艺还具有更加丰富的抽象美学特征。结合中职学生的美学修养特征,笔者认为中职茶艺课程教学中茶艺的核心美学元素体现在以下几点。
1.形式美与结构美
中国茶艺行云流水,如传统武术有着不可描绘的形式美,而形式美也是茶艺美学的首要特征。茶具的摆放,茶器的搭配,茶叶的形状,泡水的温度,泡茶的手势,无一不彰显着茶艺的形式美。而茶艺的结构美则体现在位置结构与动作结构。位置结构就是茶艺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泡茶者与饮茶者、表演者与欣赏者、舞台与席位等,不同的位置结构形成了不同的空间距离,而不同的空间距离则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美感;动作结构聚焦在茶艺师一人身上,即其在表演过程中动作的流畅度和衔接度。
2.环境美与神韵美
环境美是极为生活化的茶艺美学元素。一般而言,一个茶室的内在设计与装饰都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花草山水、丝竹琴韵,让人仿佛置身于雅静清幽的自然环境之中,处之忘俗。神韵美被不少专家认为是茶艺美學特征的制高点,突出表现在茶器之间的和谐对称、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神情交往、主体环境与客体环境之间的相得益彰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韵”的现实注脚。
三、中职茶艺课程中的美学渗透
1.茶香袅袅,让学生感受美
感性体验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第一步。笔者邀请行业、企业茶艺师来校进行茶艺表演,让学生在特殊的茶艺室环境中感知美。学校茶艺室清净素雅、浑然天成,让学生在进入之后有一种人与自然无缝贴合的感受;茶艺大师悠然自得、一气呵成的茶艺表演,行神韵兼具,让学生有一种高雅的艺术感受;传统古筝、古琴悠扬轻柔的音乐,则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走近彼此的心灵;学生在观摩茶叶颜色、形状的过程中又对美学色彩有了全新的认知。可以说,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能够从知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全方位打开身心,感受茶艺之美。
2.茶韵依依,让学生鉴赏美
茶美、器美、乐美,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中职茶艺课程中渗透的美学知识和鉴赏能力。
(1)茶之美的鉴赏。茶的美正如上述提到的茶的色、香、味、形之美,对应色彩美学、嗅觉美学、味觉美学、形体美学。在茶艺课程教学中,笔者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茶叶让学生进行比对,并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学会鉴赏。常规的茶色一般包括干茶色和汤茶色两种,或浓重或淡雅,色调不一,缤纷动人。茶香则与茶的制作方式和发酵时长有直接联系,而绿茶、红茶等不同品种之间的茶香也是各有千秋。茶的味道需要品尝才能鉴赏和辨别,在区别苦、涩、甘等滋味时,笔者要求学生小口饮用,让茶汤在口腔之间停留翻腾,弥漫全部的味蕾。茶形之美从“银针”“竹叶”等茶名上就可见一斑,有的卷曲如螺,有的尖细似针,有的挺直若旗。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先观察干茶的茶形,再观察泡水后茶叶舒卷的形状,并进行对比,让学生掌握两种茶形的审美鉴别能力。
(2)器之美的鉴赏。茶器即茶具。从古至今,茶具不断演变,同时由于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习俗差异,茶具的质地也迥然不同,形态和色彩千变万化。茶器之美的鉴赏包括茶器本身的形态美学,也包括茶器组合的设计美学。在形态美学方面,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学会鉴别茶具的质地,例如陶土、瓷器、玻璃、竹木、漆器、玉石、金属等茶具种类,感知陶土之质朴、瓷器之温润、玻璃之莹亮、竹木之典雅、漆器之端方、玉石之华贵、金属之豪雍。在设计美学方面,笔者设计了两大课题:一是器与茶的搭配,让学生鉴别不同器具搭配不同种类茶叶的美感;二是器与器的搭配,让学生鉴别不同造型与不同质地器具在搭配组合上的创意美。 (3)乐之美的鉴赏。丝竹之声与茶香是天然不可分割的姐妹。古典音乐能把自然美渗透到茶人的灵魂中,为品茶创造一个美好的意境,激发人与人美的共鸣。笔者专门在茶艺课程教学中设置了茶艺意境美的单元,着重讲述茶艺配乐的选取与欣赏,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茶艺悠悠,让学生应用美
气质美(人美)、结构美(境美)、技艺美,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中职茶艺课程中渗透的美学修养和专业能力。
(1)气质美(人美)的表现。茶艺中人之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两种。所谓内在美,即人文修养、道德修养、专业修养等;所谓外在美,即优美的形态、适宜的着装、得体的举止等,内在美与外在美相辅相成。为了更好地让中学职生具备内在美,笔者在教学中以外在美为抓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在进行茶艺表演时,坐姿端正且只坐三分之二的椅面,双腿要合拢,自然垂直于地面;微笑要模仿空乘服务员,温柔亲切,并流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意,搭配真诚的眼神,使整个脸部神情自然、气度大方;在与观看者之间进行语言交流时,要采用礼貌的敬语和规范的用语,保持文雅的谈吐,让观看者感受到宾至如归,使得茶艺之美在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双向流通。
(2)结构美(境美)的表现。品茗的环境之美实则是对空间布局结构之美的集中体现。在具体的摆设中,笔者往往参照大自然,坚持对称与不对称的兼容并包。例如,茶几上插花装饰的布置,笔者会让学生发挥想象,采取不对称的插花方式,通过不对称展现空间距离的灵活性,通过“不和谐”钩织和谐美。再如茶器摆放,笔者让学生进行主题化的训练,例如秋意、春禅等,要求学生注意茶壶、茶杯的主次分明之美;茶器与饰品之间的空间距离之美,还要注意茶具的礼仪之美,例如水盂不能靠近客人,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茶席设计中的结构美,彰显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和和静怡真的基本理念。
(3)技艺美的表現。技艺美是中职茶艺课程教学中的关键。茶艺的技艺美主要包括程序美和动作美两部分,前者指整个茶艺活动过程的次序编排之美,后者指茶艺师表演时的各种动作之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先了解程序美,让学生掌握备器、煮水、备茶、温壶(杯)、置茶、冲泡、奉茶、品饮、收具等常规过程,并引导学生根据茶叶种类之别、茶叶品质之别、茶艺表演场合之别进行程序的调整与优化。对程序美,笔者坚持循序渐进、化繁为简、简而不约的原则。对于动作美,笔者邀请知名茶艺师来校指导与点化,让学生真正做到“准”——动作准确、规范到位,“顺”——细腻、熟练、连贯,“雅”——传神达韵,生动优美,通过气韵生动的茶艺表演将茶道之美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梁卫华.谈茶艺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8(1).
[2]刘晓光,刘舰海.茶艺的美学鉴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14).
[3]赵立.加强中职生的美学教育,提高审美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5(5).
[4]杨炼.《茶艺》课程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牡丹,2017(1).
(作者单位:缙云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