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家乡——偏远的水族山乡,除了国家法定节日外,还有一些水族独特的节日,像端节、卯节、霞节、苏宁喜节等,略感遗憾的是,在这么多节日中却偏偏没有“三月三”这个节日。这究竟是水族人家与“三月三”没有渊源,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去拥抱这个节日?抑或这个节日被冠以另外的名称?关于这些疑问和可能性,我都未能有时间去仔细考证,但当我把水族的诸多节日一一与之加以比较的时候,我发现水族的卯节与壮族的“三月三”颇有些相似之处。
卯节,是水族的一个重要节日,号称“东方情人节”,也叫“歌节”,水族人俗称“借卯”。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水族的祖公拱登有两个儿子,哥哥被分住到上边的内外套地区,弟弟被分住到下边的九阡地区。原先约定好,丰收后到祖公处团聚庆祝,后来感到路途遥远,往来不便,就决定哥哥过端节,弟弟过卯节。从此这一古老的节日便世世代代一直沿袭至今,而且这个节日还有个明显的特点,各地的水族人基本上都是同宗同姓的在一起过节。
卯节的日期是根据水族的历法来推算的,每年的水历九十月份,也就是农历的五六月份的辛卯日开始过节,一般要过三四天,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春节。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除了打扫庭院、杀猪宰羊、祭天供祖、宴请亲朋好友之外,年轻人还要上卯坡对歌选择意中人。每年的卯坡上都会有很多年轻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很像壮族的“三月三”歌节。
水族与古代骆越人有历史渊源,是由其中一支发展而来的。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居住着许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唐宋时与壮侗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獠”,而水族人则以“睢人”自称。水族主要集中在龙江、都柳江上游的黔桂两地交界处,历史上的水族先民们是因为逃避战乱从中原地区南迁到江西等地后再向广西转移的,最后顺江而上来到上述地区定居下来。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水语又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因此,尽管水族的卯节与壮族的“三月三”在时间上有差异,但我常常想,是不是水族先民们往上游地区迁移后,因为气候等原因,便以向后推移的方式来传承“三月三”的习俗,并改称为卯节?虽然我这样的推测不一定符合历史事实,但水族卯节与壮族的“三月三”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
如今,我在城市里工作、生活,虽然远离了水族山乡,远离了记忆中的卯节,但是我所在的桂林市每年都在秀峰区的鲁家村举行“三月三”歌圩活动,使我身在都市里也能分享到类似家乡卯节的快乐。
壮族的“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广西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自治区政府已经将“三月三”确立为法定节日,每年都有两天的法定假日,更有人大代表建议要设立五天的假期,以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消费,不管这些代表、委员的建议最终结果如何,身在广西能享受到别的地方的朋友无法享受的待遇,无疑是十分幸福的。
去年的三月三,趁着有两天的假期,我前往南丹向生活在那里的瑶族朋友黎先生请教制作铜鼓的一些技术。黎先生是制作铜鼓的行家里手,尤其擅长铜鼓声音的调制,凡是将木桶放入铜鼓,敲击一声后抽出木桶时不能带出“呜——嗚——”声音的(俗称“不吃桶”),一经黎先生调制后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抵达南丹的时候,黎先生正在率领他的铜鼓队参加当地举办的“三月三”庆祝活动,黎先生一整天兴致颇高,晚上我们酒足饭饱之后,便开始切磋起铜鼓技艺来。
在广西的众多少数民族中,我发现白裤瑶玩铜鼓的方法与我们水族有些相似,他们在敲击铜鼓时也是用木桶调制声音的节奏,但又不尽相同,白裤瑶抽木桶一般是在铜鼓的侧面,调出的声音也相对水族的来得单调,而我们水族抽木桶是在正对铜鼓尾部方位,还通过实敲虚击、木桶有节奏地移动调出“一寸金、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韵律来,黎先生也大赞特赞其中的精妙。通过相互交流,彼此都学到了一些宝贵的知识,都觉得这个“三月三”不仅收获了诸多快乐,也很有意义。
受去年“三月三”的启发,我萌生了以后每年到一个世居民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欢度“三月三”的想法。幸运的是我在广西朋友众多,各民族都有。今年我就去了南宁武鸣的壮族朋友处过“三月三”,我坚信被确立为法定节日后的这个壮乡传统节日,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我今后的每一次“三月三”假期都将是个快乐之旅。
卯节,是水族的一个重要节日,号称“东方情人节”,也叫“歌节”,水族人俗称“借卯”。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水族的祖公拱登有两个儿子,哥哥被分住到上边的内外套地区,弟弟被分住到下边的九阡地区。原先约定好,丰收后到祖公处团聚庆祝,后来感到路途遥远,往来不便,就决定哥哥过端节,弟弟过卯节。从此这一古老的节日便世世代代一直沿袭至今,而且这个节日还有个明显的特点,各地的水族人基本上都是同宗同姓的在一起过节。
卯节的日期是根据水族的历法来推算的,每年的水历九十月份,也就是农历的五六月份的辛卯日开始过节,一般要过三四天,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春节。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除了打扫庭院、杀猪宰羊、祭天供祖、宴请亲朋好友之外,年轻人还要上卯坡对歌选择意中人。每年的卯坡上都会有很多年轻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很像壮族的“三月三”歌节。
水族与古代骆越人有历史渊源,是由其中一支发展而来的。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居住着许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唐宋时与壮侗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獠”,而水族人则以“睢人”自称。水族主要集中在龙江、都柳江上游的黔桂两地交界处,历史上的水族先民们是因为逃避战乱从中原地区南迁到江西等地后再向广西转移的,最后顺江而上来到上述地区定居下来。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水语又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因此,尽管水族的卯节与壮族的“三月三”在时间上有差异,但我常常想,是不是水族先民们往上游地区迁移后,因为气候等原因,便以向后推移的方式来传承“三月三”的习俗,并改称为卯节?虽然我这样的推测不一定符合历史事实,但水族卯节与壮族的“三月三”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
如今,我在城市里工作、生活,虽然远离了水族山乡,远离了记忆中的卯节,但是我所在的桂林市每年都在秀峰区的鲁家村举行“三月三”歌圩活动,使我身在都市里也能分享到类似家乡卯节的快乐。
壮族的“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广西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自治区政府已经将“三月三”确立为法定节日,每年都有两天的法定假日,更有人大代表建议要设立五天的假期,以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消费,不管这些代表、委员的建议最终结果如何,身在广西能享受到别的地方的朋友无法享受的待遇,无疑是十分幸福的。
去年的三月三,趁着有两天的假期,我前往南丹向生活在那里的瑶族朋友黎先生请教制作铜鼓的一些技术。黎先生是制作铜鼓的行家里手,尤其擅长铜鼓声音的调制,凡是将木桶放入铜鼓,敲击一声后抽出木桶时不能带出“呜——嗚——”声音的(俗称“不吃桶”),一经黎先生调制后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抵达南丹的时候,黎先生正在率领他的铜鼓队参加当地举办的“三月三”庆祝活动,黎先生一整天兴致颇高,晚上我们酒足饭饱之后,便开始切磋起铜鼓技艺来。
在广西的众多少数民族中,我发现白裤瑶玩铜鼓的方法与我们水族有些相似,他们在敲击铜鼓时也是用木桶调制声音的节奏,但又不尽相同,白裤瑶抽木桶一般是在铜鼓的侧面,调出的声音也相对水族的来得单调,而我们水族抽木桶是在正对铜鼓尾部方位,还通过实敲虚击、木桶有节奏地移动调出“一寸金、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韵律来,黎先生也大赞特赞其中的精妙。通过相互交流,彼此都学到了一些宝贵的知识,都觉得这个“三月三”不仅收获了诸多快乐,也很有意义。
受去年“三月三”的启发,我萌生了以后每年到一个世居民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欢度“三月三”的想法。幸运的是我在广西朋友众多,各民族都有。今年我就去了南宁武鸣的壮族朋友处过“三月三”,我坚信被确立为法定节日后的这个壮乡传统节日,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我今后的每一次“三月三”假期都将是个快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