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人格、启蒙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改下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我觉得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1.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我们上语文课,总喜欢给课文分段、分层,总结中心,教师是主角,学生是看客,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课上得干干巴巴,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语文课变得生机勃勃、趣味盎然。正是基于对语文课的这种认识,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因此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认为再教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所以语文课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而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那还叫语文课吗?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优美的意境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在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而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地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2.注重设问析疑
我经常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看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提问则是这乐曲中的美妙旋律。如何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准确落实设问点。如教《项脊轩志》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写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入口。先叫学生找出过渡句,然后根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喜”的心情。接着设问“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通过大事表现自己的‘悲’的还是通过小事、生活细节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的。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是后者。由此,很自然地叫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看看哪处细节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这就转到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从问题中找到答案。最后,我问他们:“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确定目标、设置问题内容、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3.朗读方法要灵活
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欲望,促进学生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只要教师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
4.创新作文理念,重塑美文灵魂
4.1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走进生活,才能有真切的体验。
4.2文人合一是作文的价值追求。首先,突出“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作文教学目标;其次,构建本色化内容和活动性体系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弥补知识读本型、文章选本型的传统作文教学的缺陷,使作文成为丰富多彩、意兴盎然的生命活动……最后,继承并光大中国传统文论中“文品即人品”的作文教学思想精华,赋予其新时代的特色和活力。
4.3作文思维从封闭归属趋向多元创新。首先,鼓励作文主体在思想内容上趋向创新;其次,鼓励作文主体在思维形式上趋向发展。
4.4作文评估从保守狭隘趋向民主开放。首先评估观念眼更新,即鼓励作文具有见仁见智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其次是评估标准的和梯度和层次。新课标新评估观的体现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5.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注重文学的熏陶
5.1通过教师推荐和学生自我查找、互相交流等途径,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扩大阅读面,在阅读中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并慢慢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5.2教师规定学生一阶段内的阅读量。如一学期看名著2~3部,美文10~20篇,目的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来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渗透。
5.3教师多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丰富学生关于祖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4课内开展“成语典故介绍”活动,每天由一位同学负责介绍,其他同学适当做摘记。负责介绍的同学除了向大家介绍该成语的书写、出处、情节及相关问题外,还必须向老师递交一份该成语典故的详细资料(要求书写工整、正确),以求保留。等全班同学轮完一圈,教师可把它装订成册,供学生复习、查找。
“成语典故介绍”活动结束后,可推出其他类似活动,如“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每天请一位学生给大家介绍你所读过的一部好书(包括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并向大家推荐。
1.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我们上语文课,总喜欢给课文分段、分层,总结中心,教师是主角,学生是看客,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课上得干干巴巴,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语文课变得生机勃勃、趣味盎然。正是基于对语文课的这种认识,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因此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认为再教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所以语文课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而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那还叫语文课吗?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优美的意境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在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而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地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2.注重设问析疑
我经常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看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提问则是这乐曲中的美妙旋律。如何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准确落实设问点。如教《项脊轩志》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写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入口。先叫学生找出过渡句,然后根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喜”的心情。接着设问“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通过大事表现自己的‘悲’的还是通过小事、生活细节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的。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是后者。由此,很自然地叫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看看哪处细节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这就转到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从问题中找到答案。最后,我问他们:“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确定目标、设置问题内容、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3.朗读方法要灵活
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欲望,促进学生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只要教师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
4.创新作文理念,重塑美文灵魂
4.1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走进生活,才能有真切的体验。
4.2文人合一是作文的价值追求。首先,突出“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作文教学目标;其次,构建本色化内容和活动性体系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弥补知识读本型、文章选本型的传统作文教学的缺陷,使作文成为丰富多彩、意兴盎然的生命活动……最后,继承并光大中国传统文论中“文品即人品”的作文教学思想精华,赋予其新时代的特色和活力。
4.3作文思维从封闭归属趋向多元创新。首先,鼓励作文主体在思想内容上趋向创新;其次,鼓励作文主体在思维形式上趋向发展。
4.4作文评估从保守狭隘趋向民主开放。首先评估观念眼更新,即鼓励作文具有见仁见智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其次是评估标准的和梯度和层次。新课标新评估观的体现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5.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注重文学的熏陶
5.1通过教师推荐和学生自我查找、互相交流等途径,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扩大阅读面,在阅读中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并慢慢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5.2教师规定学生一阶段内的阅读量。如一学期看名著2~3部,美文10~20篇,目的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来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渗透。
5.3教师多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丰富学生关于祖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4课内开展“成语典故介绍”活动,每天由一位同学负责介绍,其他同学适当做摘记。负责介绍的同学除了向大家介绍该成语的书写、出处、情节及相关问题外,还必须向老师递交一份该成语典故的详细资料(要求书写工整、正确),以求保留。等全班同学轮完一圈,教师可把它装订成册,供学生复习、查找。
“成语典故介绍”活动结束后,可推出其他类似活动,如“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每天请一位学生给大家介绍你所读过的一部好书(包括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并向大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