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文森教授在《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一文中说:“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要努力避免“走学案”现象,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适时调查、掌握学情。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调控学习方案,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鲜活教学内容,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一、尴尬:学案导学中的“走学案”现象
在“学案导学”课堂中,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学案,在教师未开讲、未引导之前,就主动、自觉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学习,力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及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并作评定、补充、更正。但在实际课堂中,不少教师基本遵照学案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存在“走学案”现象。
1.忽视学生学习起点,教学内容缺少取舍
“学案导学”课堂中,学生先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学习起点存在变数,有的老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复学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基本掌握预习内容,解决了一些基础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再学一遍,依然讨论、交流;二是夹生学习,学生因为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预习内容掌握不好,教师依然按照流程直接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2.忽视学生学习情况,内容难度缺少梯度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进程不是固定的,有的老师一厢情愿地预订学生学习进程,没有对学习内容进行梯度设计,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力过剩,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很短时间就学会了,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二是学力不足,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在课堂上不知所措。
3.忽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缺少整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积极思索,大胆探究。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案导学”课堂小组讨论环节中,有的教师只关注问题讨论结果,却很少注意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兴趣,不能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交流反馈时也就没有最佳切入点,只是根据学案按部就班交流。
4.忽视学生学习状态,拓展延伸缺少幅度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会有起伏变化,有的老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不能适当调整拓展延伸的幅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吃不饱,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拓展延伸的度却不能及时提升,课堂上重复着浅层次思维;二是吃不了,学生思维处于低迷状态,教师拓展延伸的度却不能及时降低,学生无话可说,教师只能包办代替。
5.忽视学生学习效果,课后作业缺少变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动态过程,其教学效果是无法预先确定的,有的老师主观地认为教学环节结束了,目标也就达成了,课后作业缺少针对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机械练习,学生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仍让他们抄写词语、背诵课文、做练习;二是好高骛远,学生还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还没有内化,教师就布置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
二、探析:“学案导学”中依然偏重教的过程
“学案导学”的创新点在于释放学生的学习力,课堂由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但上述“走学案”现象显然没有达到这一点,是穿着学案这双新鞋走着教案这条老路,教师更多的注意力依然偏重自己教的过程。
1.以教定学
在教学前,教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补充新的知识,精心设计学案,但学案只是教案的翻版,“学路”实际上是“教路”。教学中,教师觉得是重点、难点的地方就反复学、用力讲,学生被动地在老师预定的范围内活动。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观念,定好自己的位置,在学案教学中扮演好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整合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新、调整教学内容,确定完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并相机实施。
2.单层预设
教学的预设只有一个层次,缺少阶梯性和梯度,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能不能学会,都是一条路走到底。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所教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基本能力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有层次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适时提高或降低学习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借助学案持续有效学习,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案导学应有的价值。
3.一次备课
教学中,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过分拘泥于学案的设计内容,僵死地固守预设的学案,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变化,缺乏一种智慧生成的意识,结果一些可贵的生成内容得不到重视。这样的课堂,教师只在课前进行了一次备课,教学中没有根据学情和生成及时地进行二次备课,忽略了学生“学”的情况,很多时候出现该教的不教、不该教的却反复教现象,导致高耗低效。
三、探索:据情调控,让学案鲜活起来
教学前必须准确了解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这些就需要随时进行学情调查。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已知”“想知”“能知”,进而调控教学内容。
1.课前自主学习调查,增减教学内容
(1)调查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要求教师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利用上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或者其他可利用时间简单地作学前指导。学生根据学案在课前自主预习,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调查,以确定上课时的教学起点。调查的方式一般是在课前查看部分,特别是学习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的学案或者课本;要是没有时间,则在上课一开始进行学情调查,指名优、中、差生反馈一两点学案内容,以确定全班学生的学习起点。 以《生命桥》为例,学案上呈现的课前预习要求是:一读课文,借助生字表和字典读准字音;二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新词;三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课前调查主要看课本上作的读书记号。课堂调查可以指名中下等生认读易错的生字、新词:“狩猎、山涧、坠入、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读课文中的长句子、难句子:“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如果学生认读准确、朗读流利,说明预习效果很好,反之则说明预习效果不好。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增减教学内容。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只有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正确地、适当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促进学生最大化地发展。在“学案导学”课堂中,教师只有依据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调查中确定的学习起点,大刀阔斧地增减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使课堂真正彰显生命活力,才能把孩子们引领到我们真正想让他们去的地方。
2.课堂自主学习调查,调节难易程度
(1)调查课堂自主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罗杰斯曾说:“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就愈高。”小学语文“学案导学”中,教材的重点、难点一般安排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来调查学情,运用巡视中与个别学生交流、察看学生表情、查看学案或者课本批注情况等方式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调节难易程度。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教师应该在这两种水平之间为学生搭一把梯子,让学生走向成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适当提高或降低学习内容难度,引导学生从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步一步登向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不过于困难,也不过于简单,从而让学生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索、去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调查,调整教学顺序
(1)调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确定学习兴趣点。学生在个体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后一步。这时需要对整个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为下面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调查方式主要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首先要调查小组内较好的、已经学会的学生帮扶较差的、还没有学会的学生的情况,如有学生讲不清的共同问题则要在交流展示时相机点拨;还要找出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以便在后面的全班交流中有的放矢;最主要的是发现学生讨论最深入、最感兴趣的内容,确定学习兴趣点。
(2)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调整教学顺序。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上交流展示环节,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那个点为线索,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来及时调整教学顺序,使学生在最惬意的活动中,投入最主动的学习,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4.展示交流状态调查,把握拓展层次
(1)分析展示交流状态,确定学生的思维状态。小学语文“学案导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交流展示。合作小组把自己小组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的思考和围绕教师提问讨论的结果派代表汇报,其他小组在倾听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自由发表不同意见。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发言情况观察、分析,确定学生的思维状态处于活跃还是低迷状态。
(2)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把握拓展层次。外国学者斯托曼在《情绪心理学》中指出: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情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把握拓展延伸的层次:当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就提升拓展延伸的度;当学生思维处于低迷状态,就降低拓展延伸的度。
5.达标检测情况调查,设计课外作业
(1)调查达标检测情况,确定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小学语文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达标检测,目的是了解整堂课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方面,为巩固练习的设置提供依据。检测的内容可以是朗读、说话、背诵、练笔以及相关练习。有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如朗读、说话等;有的内容在最后几分钟检测,让学生做相关练习。教师根据课堂反馈、查看检测情况等方法,确定学生的目标达成度。
(2)根据学生的目标达成度设计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布置合适的课外作业。学生的目标达成度低,课外作业则应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为主;学生的目标达成度高,课外作业则应以扩大知识面、发展智力和创造才能为主。
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便可进行相应的教学。”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通过调查学情,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适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学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东西,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尴尬:学案导学中的“走学案”现象
在“学案导学”课堂中,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学案,在教师未开讲、未引导之前,就主动、自觉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学习,力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及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并作评定、补充、更正。但在实际课堂中,不少教师基本遵照学案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存在“走学案”现象。
1.忽视学生学习起点,教学内容缺少取舍
“学案导学”课堂中,学生先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学习起点存在变数,有的老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复学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基本掌握预习内容,解决了一些基础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再学一遍,依然讨论、交流;二是夹生学习,学生因为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预习内容掌握不好,教师依然按照流程直接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2.忽视学生学习情况,内容难度缺少梯度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进程不是固定的,有的老师一厢情愿地预订学生学习进程,没有对学习内容进行梯度设计,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力过剩,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很短时间就学会了,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二是学力不足,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在课堂上不知所措。
3.忽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缺少整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积极思索,大胆探究。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案导学”课堂小组讨论环节中,有的教师只关注问题讨论结果,却很少注意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兴趣,不能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交流反馈时也就没有最佳切入点,只是根据学案按部就班交流。
4.忽视学生学习状态,拓展延伸缺少幅度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会有起伏变化,有的老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不能适当调整拓展延伸的幅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吃不饱,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拓展延伸的度却不能及时提升,课堂上重复着浅层次思维;二是吃不了,学生思维处于低迷状态,教师拓展延伸的度却不能及时降低,学生无话可说,教师只能包办代替。
5.忽视学生学习效果,课后作业缺少变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动态过程,其教学效果是无法预先确定的,有的老师主观地认为教学环节结束了,目标也就达成了,课后作业缺少针对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机械练习,学生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仍让他们抄写词语、背诵课文、做练习;二是好高骛远,学生还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还没有内化,教师就布置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
二、探析:“学案导学”中依然偏重教的过程
“学案导学”的创新点在于释放学生的学习力,课堂由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但上述“走学案”现象显然没有达到这一点,是穿着学案这双新鞋走着教案这条老路,教师更多的注意力依然偏重自己教的过程。
1.以教定学
在教学前,教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补充新的知识,精心设计学案,但学案只是教案的翻版,“学路”实际上是“教路”。教学中,教师觉得是重点、难点的地方就反复学、用力讲,学生被动地在老师预定的范围内活动。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观念,定好自己的位置,在学案教学中扮演好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整合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新、调整教学内容,确定完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并相机实施。
2.单层预设
教学的预设只有一个层次,缺少阶梯性和梯度,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能不能学会,都是一条路走到底。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所教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基本能力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有层次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适时提高或降低学习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借助学案持续有效学习,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案导学应有的价值。
3.一次备课
教学中,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过分拘泥于学案的设计内容,僵死地固守预设的学案,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变化,缺乏一种智慧生成的意识,结果一些可贵的生成内容得不到重视。这样的课堂,教师只在课前进行了一次备课,教学中没有根据学情和生成及时地进行二次备课,忽略了学生“学”的情况,很多时候出现该教的不教、不该教的却反复教现象,导致高耗低效。
三、探索:据情调控,让学案鲜活起来
教学前必须准确了解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这些就需要随时进行学情调查。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已知”“想知”“能知”,进而调控教学内容。
1.课前自主学习调查,增减教学内容
(1)调查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要求教师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利用上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或者其他可利用时间简单地作学前指导。学生根据学案在课前自主预习,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调查,以确定上课时的教学起点。调查的方式一般是在课前查看部分,特别是学习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的学案或者课本;要是没有时间,则在上课一开始进行学情调查,指名优、中、差生反馈一两点学案内容,以确定全班学生的学习起点。 以《生命桥》为例,学案上呈现的课前预习要求是:一读课文,借助生字表和字典读准字音;二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新词;三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课前调查主要看课本上作的读书记号。课堂调查可以指名中下等生认读易错的生字、新词:“狩猎、山涧、坠入、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读课文中的长句子、难句子:“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如果学生认读准确、朗读流利,说明预习效果很好,反之则说明预习效果不好。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增减教学内容。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只有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正确地、适当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促进学生最大化地发展。在“学案导学”课堂中,教师只有依据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调查中确定的学习起点,大刀阔斧地增减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使课堂真正彰显生命活力,才能把孩子们引领到我们真正想让他们去的地方。
2.课堂自主学习调查,调节难易程度
(1)调查课堂自主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罗杰斯曾说:“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就愈高。”小学语文“学案导学”中,教材的重点、难点一般安排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来调查学情,运用巡视中与个别学生交流、察看学生表情、查看学案或者课本批注情况等方式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调节难易程度。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教师应该在这两种水平之间为学生搭一把梯子,让学生走向成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适当提高或降低学习内容难度,引导学生从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步一步登向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不过于困难,也不过于简单,从而让学生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索、去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调查,调整教学顺序
(1)调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确定学习兴趣点。学生在个体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后一步。这时需要对整个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为下面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调查方式主要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首先要调查小组内较好的、已经学会的学生帮扶较差的、还没有学会的学生的情况,如有学生讲不清的共同问题则要在交流展示时相机点拨;还要找出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以便在后面的全班交流中有的放矢;最主要的是发现学生讨论最深入、最感兴趣的内容,确定学习兴趣点。
(2)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调整教学顺序。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上交流展示环节,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那个点为线索,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来及时调整教学顺序,使学生在最惬意的活动中,投入最主动的学习,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4.展示交流状态调查,把握拓展层次
(1)分析展示交流状态,确定学生的思维状态。小学语文“学案导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交流展示。合作小组把自己小组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的思考和围绕教师提问讨论的结果派代表汇报,其他小组在倾听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自由发表不同意见。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发言情况观察、分析,确定学生的思维状态处于活跃还是低迷状态。
(2)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把握拓展层次。外国学者斯托曼在《情绪心理学》中指出: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情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把握拓展延伸的层次:当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就提升拓展延伸的度;当学生思维处于低迷状态,就降低拓展延伸的度。
5.达标检测情况调查,设计课外作业
(1)调查达标检测情况,确定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小学语文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达标检测,目的是了解整堂课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方面,为巩固练习的设置提供依据。检测的内容可以是朗读、说话、背诵、练笔以及相关练习。有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如朗读、说话等;有的内容在最后几分钟检测,让学生做相关练习。教师根据课堂反馈、查看检测情况等方法,确定学生的目标达成度。
(2)根据学生的目标达成度设计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布置合适的课外作业。学生的目标达成度低,课外作业则应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为主;学生的目标达成度高,课外作业则应以扩大知识面、发展智力和创造才能为主。
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便可进行相应的教学。”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通过调查学情,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适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学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东西,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