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走学案”现象原因探析及矫正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uqifu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文森教授在《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一文中说:“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要努力避免“走学案”现象,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适时调查、掌握学情。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调控学习方案,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鲜活教学内容,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一、尴尬:学案导学中的“走学案”现象
  在“学案导学”课堂中,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学案,在教师未开讲、未引导之前,就主动、自觉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学习,力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及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并作评定、补充、更正。但在实际课堂中,不少教师基本遵照学案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存在“走学案”现象。
  1.忽视学生学习起点,教学内容缺少取舍
  “学案导学”课堂中,学生先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学习起点存在变数,有的老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复学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基本掌握预习内容,解决了一些基础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再学一遍,依然讨论、交流;二是夹生学习,学生因为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预习内容掌握不好,教师依然按照流程直接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2.忽视学生学习情况,内容难度缺少梯度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进程不是固定的,有的老师一厢情愿地预订学生学习进程,没有对学习内容进行梯度设计,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力过剩,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很短时间就学会了,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二是学力不足,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在课堂上不知所措。
  3.忽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缺少整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积极思索,大胆探究。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案导学”课堂小组讨论环节中,有的教师只关注问题讨论结果,却很少注意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兴趣,不能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交流反馈时也就没有最佳切入点,只是根据学案按部就班交流。
  4.忽视学生学习状态,拓展延伸缺少幅度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会有起伏变化,有的老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不能适当调整拓展延伸的幅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吃不饱,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拓展延伸的度却不能及时提升,课堂上重复着浅层次思维;二是吃不了,学生思维处于低迷状态,教师拓展延伸的度却不能及时降低,学生无话可说,教师只能包办代替。
  5.忽视学生学习效果,课后作业缺少变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动态过程,其教学效果是无法预先确定的,有的老师主观地认为教学环节结束了,目标也就达成了,课后作业缺少针对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机械练习,学生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仍让他们抄写词语、背诵课文、做练习;二是好高骛远,学生还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还没有内化,教师就布置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
  二、探析:“学案导学”中依然偏重教的过程
  “学案导学”的创新点在于释放学生的学习力,课堂由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但上述“走学案”现象显然没有达到这一点,是穿着学案这双新鞋走着教案这条老路,教师更多的注意力依然偏重自己教的过程。
  1.以教定学
  在教学前,教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补充新的知识,精心设计学案,但学案只是教案的翻版,“学路”实际上是“教路”。教学中,教师觉得是重点、难点的地方就反复学、用力讲,学生被动地在老师预定的范围内活动。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观念,定好自己的位置,在学案教学中扮演好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整合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新、调整教学内容,确定完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并相机实施。
  2.单层预设
  教学的预设只有一个层次,缺少阶梯性和梯度,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能不能学会,都是一条路走到底。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所教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基本能力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有层次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适时提高或降低学习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借助学案持续有效学习,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案导学应有的价值。
  3.一次备课
  教学中,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过分拘泥于学案的设计内容,僵死地固守预设的学案,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变化,缺乏一种智慧生成的意识,结果一些可贵的生成内容得不到重视。这样的课堂,教师只在课前进行了一次备课,教学中没有根据学情和生成及时地进行二次备课,忽略了学生“学”的情况,很多时候出现该教的不教、不该教的却反复教现象,导致高耗低效。
  三、探索:据情调控,让学案鲜活起来
  教学前必须准确了解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这些就需要随时进行学情调查。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已知”“想知”“能知”,进而调控教学内容。
  1.课前自主学习调查,增减教学内容
  (1)调查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要求教师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利用上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或者其他可利用时间简单地作学前指导。学生根据学案在课前自主预习,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调查,以确定上课时的教学起点。调查的方式一般是在课前查看部分,特别是学习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的学案或者课本;要是没有时间,则在上课一开始进行学情调查,指名优、中、差生反馈一两点学案内容,以确定全班学生的学习起点。   以《生命桥》为例,学案上呈现的课前预习要求是:一读课文,借助生字表和字典读准字音;二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新词;三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课前调查主要看课本上作的读书记号。课堂调查可以指名中下等生认读易错的生字、新词:“狩猎、山涧、坠入、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读课文中的长句子、难句子:“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如果学生认读准确、朗读流利,说明预习效果很好,反之则说明预习效果不好。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增减教学内容。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只有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正确地、适当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促进学生最大化地发展。在“学案导学”课堂中,教师只有依据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调查中确定的学习起点,大刀阔斧地增减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使课堂真正彰显生命活力,才能把孩子们引领到我们真正想让他们去的地方。
  2.课堂自主学习调查,调节难易程度
  (1)调查课堂自主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罗杰斯曾说:“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就愈高。”小学语文“学案导学”中,教材的重点、难点一般安排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来调查学情,运用巡视中与个别学生交流、察看学生表情、查看学案或者课本批注情况等方式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调节难易程度。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教师应该在这两种水平之间为学生搭一把梯子,让学生走向成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适当提高或降低学习内容难度,引导学生从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步一步登向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不过于困难,也不过于简单,从而让学生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索、去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调查,调整教学顺序
  (1)调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确定学习兴趣点。学生在个体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后一步。这时需要对整个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为下面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调查方式主要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首先要调查小组内较好的、已经学会的学生帮扶较差的、还没有学会的学生的情况,如有学生讲不清的共同问题则要在交流展示时相机点拨;还要找出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以便在后面的全班交流中有的放矢;最主要的是发现学生讨论最深入、最感兴趣的内容,确定学习兴趣点。
  (2)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调整教学顺序。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上交流展示环节,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那个点为线索,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来及时调整教学顺序,使学生在最惬意的活动中,投入最主动的学习,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4.展示交流状态调查,把握拓展层次
  (1)分析展示交流状态,确定学生的思维状态。小学语文“学案导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交流展示。合作小组把自己小组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的思考和围绕教师提问讨论的结果派代表汇报,其他小组在倾听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自由发表不同意见。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发言情况观察、分析,确定学生的思维状态处于活跃还是低迷状态。
  (2)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把握拓展层次。外国学者斯托曼在《情绪心理学》中指出: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情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把握拓展延伸的层次:当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就提升拓展延伸的度;当学生思维处于低迷状态,就降低拓展延伸的度。
  5.达标检测情况调查,设计课外作业
  (1)调查达标检测情况,确定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小学语文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达标检测,目的是了解整堂课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方面,为巩固练习的设置提供依据。检测的内容可以是朗读、说话、背诵、练笔以及相关练习。有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如朗读、说话等;有的内容在最后几分钟检测,让学生做相关练习。教师根据课堂反馈、查看检测情况等方法,确定学生的目标达成度。
  (2)根据学生的目标达成度设计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布置合适的课外作业。学生的目标达成度低,课外作业则应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为主;学生的目标达成度高,课外作业则应以扩大知识面、发展智力和创造才能为主。
  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便可进行相应的教学。”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通过调查学情,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适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学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东西,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民主”“罚款”不可取。用“罚款”的方式管理班级是一些班主任多年的“经验”。此法运用起来省事、简单且特别有效。一般在征求学生意见时,一些学生会自动提出这种管理方式
史宁中校长在《课标修改后小学数学教学的变化》的讲话明确指出:“中国未来小学数学教育将转入更加注重内涵的改革深化阶段:其一,注重思考力的培养;其二,注重过程性经验的积累;其三,注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第二点中对“过程性经验”的注重,一方面凸显了“过程”对于经验积累、思考力培养和意义理解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直接经验”的积累。由此可见,现行课程标准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强调直接经验
2015年的高考已经进入了新课标教材的第六个年头。每逢高考结束便是各高中教师分析高考试题,总结复习经验,并为新一届高三学生复习提出建议的时候。下面简单阐述一下本人对本年
习作话题的选择与设计是习作有效进行的前提。然而,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了解得还不够,习作话题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情感苍白。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采取封闭式命题方式,使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严重阻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欲望,造成不少学生的习作与生活严重脱节,以致他们的作文“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习作话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有
从外面望去,新加坡华民小学的食堂与中国的小学并无多大差别,但走进去才发现,食堂内张贴了很多宣传健康饮食、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的海报。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无论在哪个窗口打饭,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可喜的进展。但纵观学生的语文试卷,在阅读理解上失分仍然较多,许多学生还存在着
教学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教师课堂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作为一种“可视语言”,板书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远比多媒体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更持久、更深刻,所以,板书是课堂教学
因为中考中生物学科成绩仅占很小的比例,所以生物课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多数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教师能找出一个学生感兴趣
策划人语: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只按预设进行的课堂.只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凸显;只按生成进行的课堂,会是漫无目的的闲谈,教师的主导作
<正>一、真实的现状:"雷同文"现象比比皆是一次参加三年级的语文期末试卷的批阅工作,发现"雷同文"现象非常明显:作文要求是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有的班几乎所有学生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