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让地球变得更绿

来源 :中学生英语·七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40364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 study by NASA has showed that China and India, the world’s two most populous1 countries, are primarily2 responsible for making the Earth greener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是让地球变得更绿的主力。
  The study has found that since 2000 the Earth’s green leaf area has increased by 5 percent, or over 5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That’s an area is the same as the total of the Amazon rainforests.
  这项研究发现,自2000年以来,地球的绿叶面积增加了5%,即超过500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相当于亚马逊雨林的总面积。
  The effect is mainly from ambitious3 tree-planting programs in China and intensive4 agriculture in both countries, NASA said in a statement.
  美國航天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个结果主要源于中国宏大的植树计划和两国的集约农业。
  China is the source of a quarter of the planet’s increase in forest area, despite5 having only 6.6 percent of the world’s vegetated area. Forest protection and expansion6 programs account for 42 percent of the increase, and another 32 percent come from intensive agriculture of food crops, NASA said.
  (研究表明)尽管中国仅占世界植被面积的6.6%,但中国是全球森林面积增长四分之一的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森林保护和扩张计划占增长量的42%,另外32%来自粮食作物的集约农业。
  “Production of grains, vegetables, fruits and more have increased by about 35 to 40 percent since 2000 to feed their large populations,” NASA said.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自2000年以来,(中印)粮食、蔬菜、水果等产量增加了约35%至40%,以供给其庞大人口的需求。”
  Over the past decades, China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green the land.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在努力进行土地绿化。
  In 1978,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aunched a national-level forestation7 project—the Three North Shelterbelt8 Forest Program.
  1978年,中央政府启动了国家级造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
  By the end of 2017, the forest coverage9 rate among the regions in the project reached 13.57 percent. It was 5.05 percent 40 years ago.
  到2017年底,该工程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3.57%,40年前为5.05%。
  Nationwide10, China has a forest cover of 21.6 percent, and it aim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to 23.04 percent by 2020 and 26 percent by 2050.
  在全国范围内,中国森林覆盖率为21.6%,其目标是到2020年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到2050年提高到26%。
  Notes
  1. populous adj. 人口稠密的;人口多的
  2. primarily
其他文献
摘要:以“化学平衡常数”为例,基于学情和学法研究,设计了学习内容、展开了教学反思,努力使学习设计和教学改进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探究学习法的内涵。  关键词:学情;学法;学习设计;课后反思;化学平衡常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4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14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 Unit 4 STEP BY STEP随堂通参考答案】  Section A  一、从B栏中找出与A栏句子相对应的答语。  1~5 CEDBA  二、根据句意填写单词,首字母已给出。  1. fight 2. dishes 3. rules  4. outside 5. strict  三、选择填空。  1~5 BADCA6~8 BBD  Section B  一、选择填
成都百年古镇安仁,有一座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聚落,800余万件馆藏文物好似散落的记忆碎片,见证着中国百年历史的沧桑与变迁,收藏着中华民族抗战年代的艰苦卓绝。    樊建川,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的主人,1957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他插过队、当过兵、教过书、做过官,后辞官经商,经历极富戏剧性,贯穿其中的是他从未改变过的“收藏癖”。十年前,他开始考虑做一个私人博物馆,将几十年收藏的“
摘要:基于“化学实验体系的三要素”,对“弱电解质的电离”一课中课堂实验加以改进,体现实验教学的功能。  关键词:化学实验三要素;弱电解质;电离;化学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9-008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9.028  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明确提出了“化学实验体系的三要
摘要:以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先后逻辑性为主线,通过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活动,既基于具体知识这一明线,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暗线进行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由三个环节构成:感知存在,理解概念,感悟价值。三个环节中又贯穿着五条线:活动线,情境线,问题线,知识线,认知线。在这样的框架下,组织具体
旅行时带本什么书好呢?    这个问题,跟去哪儿旅行一样值得出发前就想好。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整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虽说当今图书出版良莠不齐,但还是有几本书值得说叨说叨。  首先是要美。这种美不是刻意之美,不是遥不可及的美,就像旅行一样,不是动辄马尔代夫、欧洲十日游,近一点的也要顶着两片高原红去西藏“朝圣”,而是要有一颗寻找美的心。跑过很多地方的不见得就是旅行者,也有可能是快递员。  像台
攀岩最大的快乐不仅是与自然岩壁的亲密接触,更是从中挑战了自己的人生。攀岩者西唐说:“你不会想到跟别人比,你只有跟自己比。攀岩的时候,你会更加专注,分析自我的心理,一个人内心的弱点和优点都会在这时候被无限放大。”  天生攀岩圣地  阳朔的山,美在其拔地而起、峭壁林立。  看得多了,难免会觉得它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一般,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攀岩者西唐看来,这可能就是懦弱者的借口了。  西唐不是阳朔本
摘要:通过对“分子和原子”一节公开课的研讨,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链、构建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初中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开发教学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着力形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的有效策略,以促进教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初中化学;重组;问题意识;问题驱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
意料之外的周日阳光  对于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及时行乐的观点,我一直心有戚戚焉。他在《超然台记》中写道,每件事情一定都有美好的一面,因此,任何经验,无论多么微不足道,我们都该自其中找到乐趣。也许很多人像我,从不期盼什么,结果总能在无意中享受到乐趣。我在爱丁堡的第一个周日就证明了这点。  我抵达爱丁堡时,正下着毛毛雨,到了晚上还雷雨交加。舟车劳顿后,我累得没法思考,不想计较隔天是否得冒雨漫游。不过,在这
摘要:高三复习课,教师如何创设真实、综合、连锁式的探究情境,提升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和优化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课例基于Fe3 与I-反应的实验情境,整合了原电池装置、常见微粒检验方案、化学平衡移动方案的设计与评价3个核心学习任务。结合教学后学生认知测试结果、学生和听课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论述,以期为高三备考复习提供案例参考和研究建议。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