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环境地理教育与加强环境地理保护意识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554802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环境,不在纯粹是自然界的恩赐,而要靠人类劳动去创造。环境保护,需要举国上下一起努力。学校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使学生正确得理解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本文通过分析中学地理教学加强学生的环境地理教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献上微薄之力。
  关键词: 中学地理;环境地理;教学
  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另一个是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启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 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这一维度,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必要将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
  从对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二、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備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三、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的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向同学质疑(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设——地理模型,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很顺利的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罗建国.会用、善用课堂地理教学 [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依靠数学语言来进行,因此,教师语言表达方式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情感直接牵引着学生的情感,数学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特点,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其教学语言,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 教学语言;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生动性;鼓励性  小学生模仿性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学教师的语言
目的 分析评价整体护理在小儿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自我院收治小儿糖尿病患者50例,按照其入院时间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和整体组(采用整体护理),对比
摘 要: 兴趣是学习最原始的动力。高中学生厌烦数学,除了教材内容增加外,还有就是难度太广,许多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研究并领会新课标精神,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在讲解一些深奥的理论时,要适当运用一些方法,如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举一些生活案例,建立一些模型,深入浅出,将学生吸引到数学中来,且要注意夯实学生的“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
教育的变革是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变革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学生有无创新思维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任何模式化、规范化的教育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能有步骤地、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这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重大作用。以下,是我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几种方法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措施,孩子接种疫苗,家长期待预防疾病的效果,同时也担忧接种不良反应.疫苗作为抗原,对于人体来说,都是大分子的异物,在进入人体发
期刊
摘 要: 在英语教学中,写作是“听、说、读”的综合反映,最能反映考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文分析高中书面表达教学现状和学生常犯的错误,提出了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建议。  关键词: 书面表达;命题原则;教学现状;提高书面表达建议  一、高中英语书面表达的命题原则  (1)英语试题旨在测试学生直接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看其是否能够在语境的提示下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客观描述有关内容,正确表达自己的观
目的 探讨采用欣母佩治疗产后出血患者对切除子宫的影响.方法 挑选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产后出血产妇,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
摘 要: 兴趣是学习最原始的动力。高中学生厌烦数学,除了教材内容增加外,还有就是难度太广,许多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研究并领会新课标精神,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在讲解一些深奥的理论时,要适当运用一些方法,如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举一些生活案例,建立一些模型,深入浅出,将学生吸引到数学中来,且要注意夯实学生的“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
目的 研究分析在改善产后组织残留治疗中采用米非司酮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我院收治的54例分娩时存在胎盘不完整现象、经超声检查后存在组织残留的产妇,均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