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火中的文物悲歌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guoxian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东局势的恶化,极端组织不断涌现,他们屡屡发动令人发指的恐怖袭击,不仅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还致使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迹惨遭涂炭。更为可怕的是,他们不但没有消停之意,反而变本加厉——数年之内,已有无数文物古迹毁于战火,面对这样的浩劫,国际社会似乎束手无策,一边不懈地努力保护文物,一边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消失……
  当伊拉克的一系列文物遭到毁灭时,同为中东国家的阿富汗,却终于迎来了文物毁坏后的福音: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当年被塔利班炸毁的巴米扬大佛的修复中,2015年6月,中国修复人员利用三维光影技术1:1投映出了佛像,德籍阿富汗文物古迹专家看后感慨道 :这应该是巴米扬大佛最真实的影像。多灾多难的中东地区,战火中的文物悲歌一直在上演……
  “伊斯兰国”暴行
  代表了对全人类的攻击
  此次被“伊斯兰国”毁灭的文物,大多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8世纪,其中最古老的文物可追溯至公元前2500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有考古专家形容极端组织的做法简直就是文化浩劫,造成的损失无法计算。
  “伊斯兰国”毁灭摩苏尔博物馆,世界一片唏嘘。当世人还在为此感到遗憾的时候,不幸的事件再次发生。一周后,气焰嚣张的“伊斯兰国”将魔爪伸向了下一个目标 :古城尼姆鲁德。
  3月5日,“伊斯兰国”对亚述古城遗址尼姆鲁德(Nimrud)发动袭击。这一次,他们将大型机械开进了现场,大肆抢掠、摧毁遗址内的文物,然后将整座古城夷为平地。一名伊拉克学者谴责说:“‘伊斯兰国’正在试图消灭伊拉克的历史。”
  尼姆鲁德建于公元前13世纪,位于伊拉克北部重镇摩苏尔以南30公里的底格里斯河沿岸,曾是亚述帝国的首都之一,也是现今伊拉克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虽然古城遗址内发现的诸多文物已在早前被移至巴格达和海外的博物馆中,但遗址中仍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因此成为极端组织攻击的目标……
  但是,暴力还没有结束。
  就在“伊斯兰国”铲平尼姆鲁德亚述古城遗址仅仅两天后,他们再次将魔爪伸向了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哈特拉古城(Hatra)。位于摩苏尔西南70公里处的哈特拉古城,曾经是帕提亚王国的重要军事堡垒,也是阿拉伯王国最初的首都,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史上的哈特拉古城坚不可摧,在公元116年和198年两次成功抵御了罗马人的入侵,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却不幸毁于“伊斯兰国”武装人员之手。
  面对“伊斯兰国”对人类文明犯下的种种罪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严正声明称:“这样的战争罪行,代表了对全人类的攻击。”但是,即便面对国际社会纷至沓来的谴责,“伊斯兰国”依然我行我素,充耳不闻。一名伊拉克考古学家说:“他们摧毁的不仅是伊拉克的遗产,也是全世界的遗产。”
  事实上,在极端组织中,“伊斯兰国”并不是破坏文物的始作俑者。早在十几年前,阿富汗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事件,就在国际上引发广泛的关注与讨论。2001 年 2 月 27 日,塔利班最高领袖奥马尔下令:摧毁全国所有的佛像,包括历史悠久的著名石雕立式佛“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大佛深藏在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巴米扬石窟中,自古以来在佛教界拥有崇高地位,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此瞻仰。当时,奥马尔发布摧毁令后,国际社会纷纷请求塔利班放过佛像,但塔利班一意孤行,根本不为所动。从2001年3月7日开始,塔利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毁佛运动,并动用火箭、迫击炮和坦克炮轰炸巴米扬大佛。2001年3月12日,巴米扬大佛被全部炸毁。
  相较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伊斯兰国”的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接二连三摧毁文化遗存,引发国际社会公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声明称:“故意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足以构成战争罪。”
  从塔利班开始的极端组织
  为什么要破坏人类文明古迹?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全称为“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是一个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北部的极端恐怖组织。2014年6月29日,该组织领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居然宣称:“伊斯兰国”对整个穆斯林世界拥有权威地位。
  自建立以来,这个极端组织发动了多次惨绝人寰的恐怖袭击事件,致使无数平民在战火中丧生。他们信奉极端的教义,在大肆捣毁文物时,喜欢拍下视频发送到全世界,手法跟塔利班如出一辙。当年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也拍摄了视频,画面中,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响起,地面随之剧烈震动,而旁边的武装人员不停地说:“真主伟大!这是真主的旨意!”面对谴责,塔利班的军事领袖声称:“我们炸毁的只是一些石头而已,我们除了自己的信仰,别的什么都不在乎。”塔利班最高领袖奥马尔则说:“所有这些佛像,包括远古时代的佛像,都是对塔利班所信奉的宗教的侮辱,因为真主是唯一的,所以这些佛像存在于世并受到敬奉就是错误的,它们应该被毁灭,从今以后永远不会受到敬拜!”塔利班对巴米扬大佛的破坏,正是为了确保阿富汗境内无人再敢信奉其他宗教。   而在“伊斯兰国”破坏摩苏尔博物馆、尼姆鲁德古城和哈拉特古城的视频中,画面内容也极其相似。极端分子不断在视频里表示:“先知说占领了这些地方后,要把这些都毁掉。”摧毁尼姆鲁德古城遗址时,“伊斯兰国”声称古城里的古老雕塑和神庙是“虚假的偶像”,必须予以摧毁。
  “伊斯兰国”将文化、文明和科学视作大敌,一切他们认为是“异端邪说”的神龛遗迹甚至穆斯林圣地,都成为了攻击目标。2015 年 1 月,“伊斯兰国”出动6辆皮卡车,从摩苏尔中央图书馆收走数量惊人的书籍,尽数焚毁,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书籍只会造成不忠和不敬……
  极端组织破坏文物古迹有两大原因:一个是“思想理念”;另一个则是经济利益。“伊斯兰国”信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反对伊斯兰教诞生之前的一切文明。本来,无论是摩苏尔博
  物馆、尼姆鲁德古城,还是哈特拉古城,里面的文物都是无价之宝,当地居民无论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都很珍视这些文化遗产,而“伊斯兰国”的破坏行为,是想对居民起到恐吓作用,一方面使他们不敢反抗,另一方面企图迫使他们改变信仰。除了“思想理念”,极端组织还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管理和购买武器装备。他们的资金除了来源于占领油田、抢劫银行、绑架勒索,还来源于倒卖、走私历史文物。在对摩苏尔博物馆、尼姆鲁德古城和哈特拉古城进行破坏的同时,“伊斯兰国”也盗走了大量文物——在中东,地下文物交易市场十分庞大,这无疑为“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带来了大量资金。
  修复中的巴米扬大佛
  保护文物古迹任重道远
  大量文物古迹被毁,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当地政府加强保护。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十分艰难。中东这样战乱频频的地区,国家和政府大多忙于打仗和稳定国内局势,根本无暇顾及这样的“琐事”。尽管当地文化部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实在力不从心。
  文化遗产原本就很脆弱,即使在没有战乱冲突的情况下,也很难进行有效保护。发生战乱的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通常是保护民众。如今全世界都在积极对抗“伊斯兰国”,方法是采用武装力量对其进行消灭,而这样的后果,仍然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对方狗急跳墙,致使更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如何避免、减少极端分子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虽然多个国家包括联合国都制定了有关限制文物非法贸易的政策,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仅仅对黑市贩卖文物有效,却无法制约单纯的破坏行为。幸运的是,一些惨遭被毁坏的文物古迹正在逐渐得到修复……
  2003年,巴米扬山谷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对巴米扬大佛的修复也逐渐被提上议程。2011年,一名德国研究人员表示:在阿富汗被塔利班炸毁的两尊巴米扬大佛中,有一尊可以修复。德国研究人员的这份声明,为大佛的修复工作起到了强心剂作用。随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组织下,一批德国专家进驻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进行修复工作。他们小心翼翼地挑选、堆砌与遗址色泽相近的土砖,希望能尽快完成修复。但由于受损程度过于严重,修复工作困难重重。进行修复的人员说:“将大佛完全恢复成被炸之前的面貌是不可能的,目前所能做的,就是保护现有遗址,并尽量进行修复,将这段惨痛的经历作为大佛和阿富汗历史的一部分保留下去。”
  如今,越来越多的团队加入到修复巴米扬大佛的工作中,其中包括中国的团队。为了更好地再现巴米扬大佛最真实的原貌,2015年6月,中国修复人员利用三维光影技术1:1投映出了佛像,德籍阿富汗文物古迹专家看后感慨道:“这应该是巴米扬大佛最真实的影像。”
  尽管在战乱中保护文物古迹十分困难,但国际社会依然有许多个人和组织在为之努力。2015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伊拉克文化遗产的新项目已在巴格达启动,力求尽可能使更多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免受极端组织的破坏。
  历史似乎从来就是这样残酷:越是拥有早期人类文明瑰宝的地方,就越容易遭受恐怖组织的破坏。这虽然听起来有些讽刺意味,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要保护那些沧桑的文物古迹,国际社会任重道远——就在本文截稿时,新闻中又传来消息 :也门首都萨那古城的一处古建筑,不幸毁于战火……
其他文献
武刚是定居加拿大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十几年来,他在北美大陆上东奔西走、南来北往,拍摄了大约400种鸟类。无论是拍摄乌林鸮雪地捕食田鼠,还是在雪原上寻找雪鸮,无论是隐藏着拍摄艾草松鸡求偶,还是在“鸣鸟之都”观拍北美林莺,都给他带来无限的乐趣。他说,鸟类摄影的魅力让他无法抗拒,而对他来说,在拍摄中不断追求完美,成了一种无法替代的人生幸福。  也许是因为执着,也许是因为大自然的召唤,从2003年开始,我一
在中国长江以南的某些地区,出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人,记忆里往往会有这样一种场景:盛夏时节,胆大的人凭借敏捷的身手爬上悬崖,探出半个身子,伸出手臂去采摘一种挂在藤蔓上的小果子,如获至宝地带回家,经过简单加工,独特的夏日清凉美食——“凉粉”便新鲜出炉了。  这种小果子被当地俗称为“凉粉子”,其学名“薜荔”似乎鲜为人知,但在历史上却颇有来头。屈原的《九歌·山鬼》有词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
每座刘氏祠堂正厅两侧的木板壁上雕刻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字型硕大,笔力浑厚,以此作为治家、治村的理念。  古竹村人才辈出,共出5位进士、13位举人、21位贡元、1位武状元,秀才不胜枚举。其职位上至尚书、大夫,下至知县、县丞,其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请关老爷看戏”时,迎神队伍一路上鸣锣开道,旌旗招展,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金瓜、尾枪、乌扇、黄伞等随行依仗一应俱全,声势浩大。  江西省
在广西凭祥市中越边境的群山上,曾经有一座用城墙、炮台、关隘、棧道等组成的军事防御设施,长达数百里。它有着一个彪悍的名字:连城要塞。这座要塞的起点,就是一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关隘:镇南关。  在一个雨后的下午,笔者来到这座古老的关隘。站在关楼上,环顾四周群山、炮台、关前关后的法式楼房……这里早已没有了旌旗林立,没有了鼓角争鸣,但当你触摸到那防御垛墙以及静默的炮台时,冯子材和孙中山的身影似乎刚刚离去,山上
如今的皇后镇,街边林立着商店与餐厅,访客可在街上闲逛,也可漫步于瓦卡蒂普湖边,欣赏夕阳西下后,盏盏灯火亮起时的流光溢彩。  若是在清晨的微光里走进郁郁葱葱的雨林,你会惊艳于山毛榉的老树绿藤斑驳的光影——这是摄影师心中完美的拍摄题材。  鲁特本步道全长32公里,途经原始森林、清溪碧流、魔幻草原、巍峨高山、深幽峡谷、璀璨湖泊和磅礡瀑布,沿途景观壮丽,像是进入了电影《魔戒》的场景。  米尔福德峡湾位于新
一座没有身份、没有政府、没有货币的城市,每年8月都会出现在一片沙漠中,八天后便消失殆尽,仿佛从未存在过。城市里居住的,是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他们聚集在这座临时搭建的城市,为的是探索自我、发挥才能,分享彼此的独特。  这,就是火人节。荒诞、狂欢、混乱、有序、魔幻、异空间……去过的人用数不清的词形容过它,可谁也无法定义它。从空中俯瞰,它以神庙建筑为中心,在三点至九点的方向,
2017年中国环塔拉力赛以北疆塔城为起点,南疆哈密为终点,总赛程长约5000公里,共历时13天。本届拉力赛在保留了原来的经典赛段的同时,还增加了新的比赛路段,为车手带来更多、更大的挑战。本文作者紧随车队,一路穿越沙漠、山地、草原、戈壁,沿途目睹了一辆辆赛车或遭遇机械故障而抛锚,或在高温的烤炙下自燃,或在爬坡下坎时意外翻车……最终见证了本届拉力赛王者的诞生。  创办于2005年的环塔拉力赛被称为“东
【摘要】 概述“微课”的含义,分析初中英语听说课的结构以及传统听说课堂的不足。从听前导入、听中巩固、听后总结三个环节阐述“微课”在初中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分析“微课”在现代听说课堂营造情境的意义。  【关键词】微课;初中英语;听说课;情境教学  【作者简介】解凤明,周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上派初级中学。  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
荒废的敦煌 河西走廊上,一切都在远去……  在河西走廊上,敦煌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它坐落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止着鸟儿的翅膀和人类前进的步伐;茫茫无涯的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横亘在它的西部,像是一群猛兽,灰沉沉的眼睛一直死盯着这块晶莹璀璨的土地;在敦煌的东面,敞开来一片百余公里的戈壁,抵达瓜州,穿越河西腹地,直指中原。  关于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在鬼斧神工、韵味天成的石林里,各种石柱惟妙惟肖,令人遐想无限。而静卧在石林中心的那面湖泊,美丽清澈,却总是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硫磺味。  石林脚下是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草原上有亚洲最大的天鹅保护区。而石林附近的浩滕萨拉瀑布,落差达30米,水声响如雷鸣,据说能传到几公里之外。  奎克乌苏村的村民主要是蒙古族人,用马奶或酸奶酿成的奶酒是他们的最爱,如果到长辈或是亲友家做客,不带上自家酿制的酒,会被当作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