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养小狗后居然扔掉了双拐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y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机关行政工作几十年,1993年退休,回到乡下生活后一些老年病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多年的腰椎病使我几乎瘫痪,离了双拐不能走路,为此做过三次腰椎手术,术后恢复效果也不甚理想。心脏病、手足麻木、神经衰弱等日益严重,常年吃药打针,思想上的压力让我的体质越来越差。看到我苦闷的样子,大家都劝我找一些实际的爱好,有目的地做些有益身心的活动。
  我托人从狗舍精心挑选了一只中国小狼狗。最初,我只逗它玩耍,求得乐趣以调整心态。在饲养的过程中,我发现有时这只小狗能按照主人的意图寻找东西、叼取玩具。
  三四个月后的一天黎明,我们发现院子里的门灯亮着,老伴说:“准是你没关灯就睡觉了。”可我记得清清楚楚睡前门灯是关着的。老伴道:“这不奇怪,人老了,记性差了。”可是几天后一个风雨夜,院子里关着的灯又亮了。这次我透过窗户居然看到是那只睡在院子里的小狼狗拉动了灯绳。原来在夏天夜间,我们听到雷雨前的风声,就要打开院子里的灯,收拾怕雨淋的东西。小狼狗看了几次就学会了,一旦再刮风它就跑去用嘴拉灯绳开电灯。我发觉它有灵性后就有意识地对它进行技能培训,几个月后小狼狗就学会了不少才艺。我因为育犬成才因此给小狼狗起名“育才”。因为陪着小狗训练,我的身体也硬朗起来,晚上倒头就睡,天明即起,还四处搜集训练小狗的道具。我不但走路不用双拐,还可进行五六百米慢跑,还在“育才”的陪伴下蹬起三轮车,这一切都让我对训练小狗更有兴趣了。
  两年以后“育才”当了妈妈,生下5只小狼犬,我留下一只小雌犬,取名“育丹”。经过一年的调教,育丹也成了身怀绝技的高手,本领丝毫不逊于母亲。
  从2005年开始,两只小狗经常到一些单位义务演出,每次都很成功。一次到老年公寓院内进行表演:育丹先爬上高达十米的梯子,爬到房脊上叼回人们投上去的毽子。在它爬梯的过程中,老人们提心吊胆地看着,当它爬到屋脊找到毽子时,全场一阵掌声,然后它又小心翼翼地叼着毽子,在观众的喝彩声中沿梯走下来。随后“育才”又表演了它口叼生鸡蛋跳高﹑钻火圈的绝技,鸡蛋完好无损,观众们一致叫绝。我又请人假扮小偷藏起“赃物”,育丹鉴别“犯罪嫌疑人”,育才则找到了“赃物”,当场有一位老人拿来一块熟肉扔在小狗的面前,以示奖励。因为主人不允许,它们俩对美食熟视无睹。于是,我令育才将扔在地上的那块肉叼来送到我手中,我再把肉扔给它,它才肯吃,当它吃到一半时,我又命令它将另一半叼来送给“育丹”吃。这两只狼狗能听从指令礼貌让食的表现使得全场观众赞叹不已。表演结束时,两只小狗分别口叼“谢谢”和“再见”的展示牌,一圈又一圈地面向观众谢场。我们刚开始进院子时,还有老人连摆手:“别过来,我怕狗!”到后来,老人们都伸手招呼:“乖,过来玩”。老人们揪耳朵、捏爪子、拉尾巴,两只小狗泰然自若,不厌其烦地让老人们抚摸。
  这两只狗也是我生活中的帮手:晚上开关电灯;客人来了叼来凳子;母鸡下了蛋去拾鸡蛋;做饭时给叼柴火;到商店去买东西;我坐上三轮车它还能在后面推着陪同去晨练……
  随着两只小狼狗多才多艺的名气越来越大,我家的客人也络绎不绝,就连中国马戏团团长于金生也来观赏,向我打听养狗经验。
  两只小狗对我的精心驯养也回报给我真挚的感情。每当我外出时,它们总是摇头摆尾地表达惜别之情;我归来时离家门很远它们就能听出我的脚步声,会用爪子沿门缝扒开大门,兴奋地前来欢迎;如果我回来晚了,它们便爬梯到房顶上向街头眺望。每天早晨,我总是看到它们在门前等候,好似问安;有时我不想早起,它们趴在窗台上探听屋内的动静,用前爪轻轻地敲抓窗户,直到我命令它们“去吧”,它们方才离开;晚上我喊到谁的名字,谁就立即到厕所开灯。白天我闭目养神时,它们就在我身边静静地趴着,绝不会打搅我。我心情愉快时,它们也兴奋活跃,围着我转来转去,大献殷勤;我心里烦闷时,它们就默默地在我身旁陪着我,不时用鼻子轻轻触碰我的手,这种动人情感舒畅着我的心,使我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情绪。
  77岁的我和75岁的老伴加上两只小狼狗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小家庭”。家务事老伴说了算,养犬驯狗老伴尊重我。老伴厌恶狗进入房间,一旦发现总是不依不饶地“声讨”我,也“敲打”它们。而我虽然心疼小狗,但也要为老伴着想,为了家庭和谐,小狗们也机智应对,我和老伴住在三间北屋里,老伴时常戴着老花镜在西头做些针线活,我则在东间读书看报。小狗们总是在门口探头探脑,一旦我用眼神和手势做出无声的指令,它们就匍匐地进屋,偷偷地完成任务,既不让老伴发现,又使让我大为开怀。有一天,家里除了老伴一人以外都出去了,两只狗就一直守在老伴身边寸步不离,自此之后不太爱狗的老伴也对它们十分疼爱,总是惦记着让它们吃饱喝好。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前年初,老爸的退休申请批下来了。可真正闲下来,老爸颇不适应,再也不能神采飞扬地上讲台授课,他觉得空前失落,甚至为当初吵着要退休产生了几丝悔意。  没事了,老爸就开始在小区里转。以前没有时间更没有那份闲心关注周围的生活,现在看多了,他发现这儿还有一些不和谐之处。原来小区的入口处有个喷水池,修了假山,还养了些金鱼。刚入住时,众多住户对它赞不绝口。可后来输水管锈死,池子干涸后,鱼死了,连接池子的线路老化
期刊
上海退休老人郦庙成放弃了大都市优越的生活,跟随一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农村夫妇,来到河南遂平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安度晚年。    感动于民工夫妇的至诚至孝,老人决心到乡下养老  现年37岁的盛新政,是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槐树乡陈庄的农民。16岁那年,他的父亲病故了,22岁那年,母亲又患病去世。看着别人家中父母健在,他很是羡慕。在村里,他经常给孤寡老人挑水送菜送好吃的,老人们都说新政有一颗“大孝心”,是个值
期刊
老、少一家分处三国,远隔万里,同声歌唱: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国力上升,许多事,过去想都不敢想,如今已成“弹指”之易事。想这除夕之夜,古人曾有“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哪得梦魂来”之慨叹,而今在我家却已成为:坐地日行八万里,三国聚会一瞬中!  腊月初八,远在日本的儿子打来电话,约定除夕上网,与我们在Skype上相会,共度良夜。不觉间,佳期莅临,我们夫妻俩忙罢诸事,吃罢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原农村过年除了萝卜、白菜、大葱三大副食外,当家食便是形色多样的馍了。  过年蒸馍是年前准备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主旋律”,郑州地区的年俗说“二十九,蒸馒头”。我奶奶和母亲腊月二十七就开始备面发面垒灶台,灶台垒在与厨房邻近的地方。二十八下午,要用柴禾在灶膛里烧一阵子,一是起烘干的作用,二是看灶台着火旺不旺。二十九五更天时,奶奶和母亲就下厨操作了,我有时也帮忙烧火。蒸馍时,用的是
期刊
我出生在江苏沭阳县吴集镇附近的农村,关于春节的童年记忆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初的事了,那时盼年望节的心情,其实是贫困生活中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渴望。  热闹的年集是春节的序曲,差不多从腊月中旬就开始了。农闲了,读书的、不读书的孩子都有大把的时间,赶年集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年集比平时的集市红火热闹得多,到处是花花绿绿的年画和挤挤挨挨的人流,耍猴子、逗狗熊的,玩把戏、放洋片的,说书的、唱戏的,应有尽有,我们在人
期刊
老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如今却不止七十了吧?我都73岁了。如有记者同志采访问:您人过70之后,最主要的体会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笑!并自称“笑婆婆”。  笑?您年轻的时候不笑吗?  年轻时笑得没有这么多,这么透,现在几乎天天会笑。  那都笑些什么呢?有什么好笑的?  对呀,有什么好笑的!前不久我就是笑不起来。为什么呢?就这短短的几年,头一回听有“老年社会”一说。怎么?我怎么就活到“老年社会”
期刊
尝到晨跑甜头,他在网上发出“黎明脚步”邀请书  正值壮年的杨树是河南省焦作市一家市政建设机关的工作人员,平时上班比较规律,天天对着电脑,很少有活动的时候。揽镜自视,他发现自己大腹便便、眼神暗淡。凌晨两三点醒后就再也无法入睡了,接着,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  “既然睡不着,还不如出去跑步呢。”杨树坚持跑了1个多月,精力渐渐充沛起来,做事也有了虎虎生气,同事们开玩笑地说他“返老还童”了。  几年后朋友聚
期刊
“泥人张”彩塑第一位族外传人逯彤觉得自己到60岁才成熟,以前那么多年都是为今天做准备的。2008年12月,63岁的他打破以往不收本行以外弟子的惯例,把景德镇制瓷好手张玉龙、青年书法家崔云蔚收为徒弟。此举让很多同行连呼“想不到”,称他的举动为“艺术杂交”。  原来,两年前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会现场,逯彤遇到了专为故宫博物院制作高仿瓷的张玉龙,张玉龙多次表示了拜师的意愿,经过两年的
期刊
碧塔海:绿野仙踪  2008年深秋,我有幸来到云南省西北部迪庆高原上的香格里拉县。藏族导游朗批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向我们介绍:碧塔海为新开辟的高山旅游区,藏语“碧塔”的意思是绿树如毡的地方。  碧塔海配有专供游人搭乘的旅游车,大家都是坐一段车然后步行一段。那里雪峰连绵、林木苍翠,林海边是铺展的草场,草场边有一大片由雪溪水汇聚而成的湖泊。湖中有岛,岛上嵌着一个塔状的小山,看到这里,碧塔海的形象已经很鲜明
期刊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文革”中却因一首《大风歌》招来22年的牢狱之灾;上世纪80年代,他以《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独步文坛;花甲之年,他跃入了商海,靠“出卖荒凉”成了中国作家中的首富,他称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以玩的心态做大事”;70多岁的他喜欢飙车、养名犬,平时喜欢练练书法、遛遛狗——他就是被当地百姓称为“宁夏名片”的张贤亮。     点石成金,在废墟上“玩”出电影城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