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20年的国庆档,《夺冠》《急先锋》《姜子牙》等原定春节档上映的国产大片齐齐亮相,但更为应时应景的作品当属《我和我的家乡》,可谓“叫好又叫座”。作为一部商业性国产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运用了多种传播策略,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大成功,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
一、主旋律电影的内涵和特点
1987年3月,在全国故事片厂长会议上,时任电影局局长的石方禹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电影的概念由此诞生,目的在于倡导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应当弘扬时代精神,歌颂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此基础上,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不断深入,学界和业界对主旋律电影的界定有了新的阐释。
有学者提出,主旋律电影是以反映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内容为指针,以激发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目的的重大题材影片;主旋律电影所表达的意识形态应具有时代感和限制性,应当是一种能够自觉地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呼声的创作意识和创作精神;主旋律电影要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纲领,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笔者以为,主旋律电影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应该是主流价值观念,是所有维护国家、民族及人民利益和具有积极引导作用的思想意识的总和。主旋律电影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主旋律电影通过主题先行、概念说教的传播方式向受众灌输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生硬机械,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高大全”,与实际生活、现实人物有些脱节,很难让受众真正在情感上、思想上产生共鸣,传播效果不太理想。进入新时代,与传统主旋律电影相比,新的主旋律电影在守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前提下进行了诸多探索,在对主流价值观的宣扬和传播上探索出新的表达方式,开辟出一条主流意识形态与电影艺术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道路,达到了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我和我的家乡》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電影《我和我的家乡》的传播策略
《我和我的家乡》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宁浩担任总导演,张一白担任总策划,宁浩、陈思诚、徐峥、邓超和俞白眉、闫非和彭大魔分别执导五个故事,依次为《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神笔马亮》。《我和我的家乡》择取中国五个不同地域,展示出每个地方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讲述在全面小康的大时代背景下,一个个小人物与家乡的故事。影片描绘了小康生活的美好画卷和城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艺精品,取得了口碑和票房双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部电影成为现象级电影作品,得到各方好评,与其得当的传播策略有很大关系。
(一)传递家国情怀
《我和我的家乡》把爱家乡爱祖国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电影始终,以普通人的视角,书写家国情怀,将乡土情结娓娓道来,进而让受众产生强烈的家国认同。张北京善待家乡来的表舅,放弃购买新车,千方百计为表舅治病;黄大宝搞发明,研发出所谓的UFO来,就是为了改变山沟沟里不便的交通和物流现状;范老师常年在国外工作生活,得病以后,脑子里仅有的那点记忆还停留在过去教书的乡村小学,对故土始终不能忘却;乔树林带领村民治沙种苹果树,为的是保护家乡生态环境,带领当地老百姓发展富民产业;马亮瞒着媳妇到贫困乡村当驻村书记,发挥绘画专业之所长,与乡亲们共同建设美丽乡村,让媳妇还误以为那是异域乡村。电影中有一段对白令人印象深刻,小韩老师问乔树林:“您这次回来,为家乡带来什么礼物呢?”乔树林回答:“爱吧,我觉得”。不明就里的人听上去,会觉得这样的话有点俏皮,但联系电影主人公在故事里的命运,乔树林也好,马亮也好,范老师也罢,哪一个不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做出了许多让人刮目相看的举动?这种平淡无奇但又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与受众达成了一种共鸣,获得了他们的心理认同、价值认同、家国认同。
(二)彰显人性光辉
《我和我的家乡》处处闪耀着人性光辉,彰显着对生命的关照,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这就是很多观众在影院观影时被感动得流泪的重要原因。在《最后一课》中,为帮助范老师恢复记忆,望溪村的后人“导演”了一出好戏,还原出多年前破旧简陋教室里的最后一堂课,这是感恩。当学生姜小峰和同学起了争执,画了一张黑不溜秋的画而遭到同学嘲笑时,范老师不仅让姜小峰阐释画的是什么,而且还鼓励他,为了帮助他完成上色,不惜跑很远去宿舍拿稀缺的颜料,可惜雨天路滑,心急如焚的范老师摔倒在了小河旁,颜料被水泡了,姜小峰的画最终也没上成色,这成为了他此生心里的一根刺,连老年痴呆后的记忆都卡在这里,成为《最后一课》的故事线索。范老师对姜小峰们无微不至的培养、激励,转化成学生的健康成长,促成了乡村巨变。这便是师者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大爱。还有,“狡黠”的张北京对患有重病的表舅的极大同情和无私帮助,“瞒天过海”的马亮舍小家顾大家、帮助乡亲脱贫致富,“油嘴滑舌”的乔树林不惜脸面卖苹果只为兑现一个承诺……他们都是身边的平凡人,但透过他们的故事,受众看到了人性里的闪光点。在潜移默化中,影片巧妙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温暖的人性,从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受众在观影时被感动,主要是他们把自己代入到电影中的场景,为电影中人物角色闪现的人性光辉而折服。
(三)讲述百姓故事
《我和我的家乡》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用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小故事反映大主题,把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倾注在银幕,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让人真心信服、可亲可感。《北京好人》围绕张北京让衡水老家表舅冒用自己的北京社保卡治疗甲状腺瘤,最终却发现二人的“双簧”戏法徒劳无功,因为老舅的病症本就在农村医保范围之内,反映的是农村医保的普及让“病有所医”成为现实。《天上掉下个UFO》中,农民黄大宝、村长王守正、商人王出奇令人捧腹的故事背后,实则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最后一课》关注的是教育问题,故事围绕一个老教师与贫困山村小孩之间的点点滴滴展开,将目光聚焦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从而让故事丰满,人物刻画具有真情实感,从教育的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巨变。《回乡之路》将镜头对准中国陕北,通过乔树林、闫飞燕等角色的演绎,生动展示了毛乌素沙漠治理的生态奇迹。《神笔马亮》反映的是脱贫攻坚这一宏大主题,选取的故事却是一个村子的事,通过马亮这个鲜活的人物,诠释扶贫干部的初心使命和担当作为、扶贫干部与农民群众的鱼水情深。这些故事和情节并不“高大上”,而是带着“接地气”的乡土味儿,这样的创作视角容易被受众理解。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创作出优秀的主旋律电影,最根本的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四)着重细节刻画
《我和我的家乡》里的人物很多,但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栩栩如生,究其原因主要是运用了大量的细节刻画。张北京送想借钱看病的表舅下楼后,表舅从电动车的后备厢拿出了两包奶糖,递给了张北京,说“这是你小时候最爱吃的”,跨上小电动,说了句”北京这么大,再见面,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并用戴着手套的手擦了擦流出的眼泪。这样的细节,可以有多重解读:一是从情感上打动了张北京拿出买车的钱帮表舅治病,让后面的故事情节顺理成章;二是反映出两人年少时的感情非常要好,尽管命运让他们生活不同,但感情却不因时间而褪色;三是反映出对生命的惋惜和珍视,传递出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生命凋零的意识。受众面对这样的细节是无法抗拒的,容易把情感代入到剧中,形成很有张力的时空想象。在《我和我的家乡》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他们不仅让电影情节显得更加合理,也刻画了不同的人物角色,一次又一次地打动着受众的心,赢得受众的称赞和好评。
三、对主旋律电影传播策略的建议
中国历史是主旋律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主旋律电影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并展现着其时代关注。当今,电影产业蓬勃发展,主旋律电影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我和我的家乡》等一系列“爆款”电影,获得了较好市场反响,赢得了受众口碑。但总体而言,我国主旋律电影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文化内涵及向国际市场的辐射能力相对薄弱、传播效果不理想等,这显然不利于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必须遵循传播规律,综合运用传播策略,与时俱进加强传播力建设。
(一)讲好中国故事
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影响力强的艺术形态,先天存在着传播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色彩和国家意识的审美认知属性。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提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信息传达活动以各“议题”不同程度的方式显著作用于公众,影响着人们对事件及事件重要性的判断。因此,主旋律电影应当植入“议程设置”,讲好受众感兴趣的中国故事,将国家主流思想暗藏故事当中,传播“中国梦”,展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形象,彰显中国人的中国情、爱国心,让电影传播的中国故事与受众认知的国家形象形成同频共振。
(二)传递主流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关键词。主旋律电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互相构建的关系。以影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历史使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者要改变过去主旋律电影题材单一化、审美统一化、故事幼稚化的状况,就必须更加注视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把握大众的思想动态和认知情况,从大众的心理情感与思想认识出发,用叙事视角的平民化表达方式,推动大众对主旋律电影传播内容的情感共鸣,进一步唤起大众集体记忆。
(三)塑造鲜活人物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与传播,通常通过个性人物的角色塑造来完成相应故事情节的讲述,这就要求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保证人物角色“接地气”,更加平易近人,易于被受众理解和接受。主旋律电影应该注重将伟大英雄人物和历史大事件的宏大叙事向普通小人物和当代性的微观叙事转变,把国家与个人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间接反映时代变革。在塑造人物角色时要鲜活,立足人类共同情感的表达,更加注重人性价值、人类价值,满足受众真实的情感体验。
(四)合理宣传推介
主旋律电影要积极走向市场,就必须释放它的商业属性,加强宣传推介。长期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推广、宣传都依赖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当前,网络以其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传受互动能力、影响力,促使主旋律电影进入营销方式的媒介融合阶段。在宣传推介过程中,要发挥好明星效应,用好短视频App、直播软件平台、微信、微博等传播平台,捕捉重要时间节点、重大社会热点、大众关注焦点进行借势营销,形成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让受众参与到互动传播过程中来,以更少的成本投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主旋律电影不论是对历史革命的真实再现,还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抑或是对平民英雄的细节刻画,都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推至了一個新高度,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客体和传播效果入手,综合运用多种传播策略,转变传统的创作观念,不断丰富作品内容,创新表达手法,让普通受众更加易于接受主流价值,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主旋律电影的内涵和特点
1987年3月,在全国故事片厂长会议上,时任电影局局长的石方禹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电影的概念由此诞生,目的在于倡导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应当弘扬时代精神,歌颂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此基础上,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不断深入,学界和业界对主旋律电影的界定有了新的阐释。
有学者提出,主旋律电影是以反映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内容为指针,以激发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目的的重大题材影片;主旋律电影所表达的意识形态应具有时代感和限制性,应当是一种能够自觉地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呼声的创作意识和创作精神;主旋律电影要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纲领,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笔者以为,主旋律电影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应该是主流价值观念,是所有维护国家、民族及人民利益和具有积极引导作用的思想意识的总和。主旋律电影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主旋律电影通过主题先行、概念说教的传播方式向受众灌输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生硬机械,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高大全”,与实际生活、现实人物有些脱节,很难让受众真正在情感上、思想上产生共鸣,传播效果不太理想。进入新时代,与传统主旋律电影相比,新的主旋律电影在守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前提下进行了诸多探索,在对主流价值观的宣扬和传播上探索出新的表达方式,开辟出一条主流意识形态与电影艺术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道路,达到了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我和我的家乡》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電影《我和我的家乡》的传播策略
《我和我的家乡》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宁浩担任总导演,张一白担任总策划,宁浩、陈思诚、徐峥、邓超和俞白眉、闫非和彭大魔分别执导五个故事,依次为《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神笔马亮》。《我和我的家乡》择取中国五个不同地域,展示出每个地方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讲述在全面小康的大时代背景下,一个个小人物与家乡的故事。影片描绘了小康生活的美好画卷和城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艺精品,取得了口碑和票房双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部电影成为现象级电影作品,得到各方好评,与其得当的传播策略有很大关系。
(一)传递家国情怀
《我和我的家乡》把爱家乡爱祖国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电影始终,以普通人的视角,书写家国情怀,将乡土情结娓娓道来,进而让受众产生强烈的家国认同。张北京善待家乡来的表舅,放弃购买新车,千方百计为表舅治病;黄大宝搞发明,研发出所谓的UFO来,就是为了改变山沟沟里不便的交通和物流现状;范老师常年在国外工作生活,得病以后,脑子里仅有的那点记忆还停留在过去教书的乡村小学,对故土始终不能忘却;乔树林带领村民治沙种苹果树,为的是保护家乡生态环境,带领当地老百姓发展富民产业;马亮瞒着媳妇到贫困乡村当驻村书记,发挥绘画专业之所长,与乡亲们共同建设美丽乡村,让媳妇还误以为那是异域乡村。电影中有一段对白令人印象深刻,小韩老师问乔树林:“您这次回来,为家乡带来什么礼物呢?”乔树林回答:“爱吧,我觉得”。不明就里的人听上去,会觉得这样的话有点俏皮,但联系电影主人公在故事里的命运,乔树林也好,马亮也好,范老师也罢,哪一个不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做出了许多让人刮目相看的举动?这种平淡无奇但又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与受众达成了一种共鸣,获得了他们的心理认同、价值认同、家国认同。
(二)彰显人性光辉
《我和我的家乡》处处闪耀着人性光辉,彰显着对生命的关照,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这就是很多观众在影院观影时被感动得流泪的重要原因。在《最后一课》中,为帮助范老师恢复记忆,望溪村的后人“导演”了一出好戏,还原出多年前破旧简陋教室里的最后一堂课,这是感恩。当学生姜小峰和同学起了争执,画了一张黑不溜秋的画而遭到同学嘲笑时,范老师不仅让姜小峰阐释画的是什么,而且还鼓励他,为了帮助他完成上色,不惜跑很远去宿舍拿稀缺的颜料,可惜雨天路滑,心急如焚的范老师摔倒在了小河旁,颜料被水泡了,姜小峰的画最终也没上成色,这成为了他此生心里的一根刺,连老年痴呆后的记忆都卡在这里,成为《最后一课》的故事线索。范老师对姜小峰们无微不至的培养、激励,转化成学生的健康成长,促成了乡村巨变。这便是师者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大爱。还有,“狡黠”的张北京对患有重病的表舅的极大同情和无私帮助,“瞒天过海”的马亮舍小家顾大家、帮助乡亲脱贫致富,“油嘴滑舌”的乔树林不惜脸面卖苹果只为兑现一个承诺……他们都是身边的平凡人,但透过他们的故事,受众看到了人性里的闪光点。在潜移默化中,影片巧妙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温暖的人性,从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受众在观影时被感动,主要是他们把自己代入到电影中的场景,为电影中人物角色闪现的人性光辉而折服。
(三)讲述百姓故事
《我和我的家乡》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用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小故事反映大主题,把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倾注在银幕,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让人真心信服、可亲可感。《北京好人》围绕张北京让衡水老家表舅冒用自己的北京社保卡治疗甲状腺瘤,最终却发现二人的“双簧”戏法徒劳无功,因为老舅的病症本就在农村医保范围之内,反映的是农村医保的普及让“病有所医”成为现实。《天上掉下个UFO》中,农民黄大宝、村长王守正、商人王出奇令人捧腹的故事背后,实则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最后一课》关注的是教育问题,故事围绕一个老教师与贫困山村小孩之间的点点滴滴展开,将目光聚焦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从而让故事丰满,人物刻画具有真情实感,从教育的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巨变。《回乡之路》将镜头对准中国陕北,通过乔树林、闫飞燕等角色的演绎,生动展示了毛乌素沙漠治理的生态奇迹。《神笔马亮》反映的是脱贫攻坚这一宏大主题,选取的故事却是一个村子的事,通过马亮这个鲜活的人物,诠释扶贫干部的初心使命和担当作为、扶贫干部与农民群众的鱼水情深。这些故事和情节并不“高大上”,而是带着“接地气”的乡土味儿,这样的创作视角容易被受众理解。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创作出优秀的主旋律电影,最根本的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四)着重细节刻画
《我和我的家乡》里的人物很多,但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栩栩如生,究其原因主要是运用了大量的细节刻画。张北京送想借钱看病的表舅下楼后,表舅从电动车的后备厢拿出了两包奶糖,递给了张北京,说“这是你小时候最爱吃的”,跨上小电动,说了句”北京这么大,再见面,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并用戴着手套的手擦了擦流出的眼泪。这样的细节,可以有多重解读:一是从情感上打动了张北京拿出买车的钱帮表舅治病,让后面的故事情节顺理成章;二是反映出两人年少时的感情非常要好,尽管命运让他们生活不同,但感情却不因时间而褪色;三是反映出对生命的惋惜和珍视,传递出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生命凋零的意识。受众面对这样的细节是无法抗拒的,容易把情感代入到剧中,形成很有张力的时空想象。在《我和我的家乡》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他们不仅让电影情节显得更加合理,也刻画了不同的人物角色,一次又一次地打动着受众的心,赢得受众的称赞和好评。
三、对主旋律电影传播策略的建议
中国历史是主旋律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主旋律电影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并展现着其时代关注。当今,电影产业蓬勃发展,主旋律电影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我和我的家乡》等一系列“爆款”电影,获得了较好市场反响,赢得了受众口碑。但总体而言,我国主旋律电影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文化内涵及向国际市场的辐射能力相对薄弱、传播效果不理想等,这显然不利于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必须遵循传播规律,综合运用传播策略,与时俱进加强传播力建设。
(一)讲好中国故事
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影响力强的艺术形态,先天存在着传播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色彩和国家意识的审美认知属性。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提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信息传达活动以各“议题”不同程度的方式显著作用于公众,影响着人们对事件及事件重要性的判断。因此,主旋律电影应当植入“议程设置”,讲好受众感兴趣的中国故事,将国家主流思想暗藏故事当中,传播“中国梦”,展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形象,彰显中国人的中国情、爱国心,让电影传播的中国故事与受众认知的国家形象形成同频共振。
(二)传递主流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关键词。主旋律电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互相构建的关系。以影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历史使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者要改变过去主旋律电影题材单一化、审美统一化、故事幼稚化的状况,就必须更加注视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把握大众的思想动态和认知情况,从大众的心理情感与思想认识出发,用叙事视角的平民化表达方式,推动大众对主旋律电影传播内容的情感共鸣,进一步唤起大众集体记忆。
(三)塑造鲜活人物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与传播,通常通过个性人物的角色塑造来完成相应故事情节的讲述,这就要求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保证人物角色“接地气”,更加平易近人,易于被受众理解和接受。主旋律电影应该注重将伟大英雄人物和历史大事件的宏大叙事向普通小人物和当代性的微观叙事转变,把国家与个人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间接反映时代变革。在塑造人物角色时要鲜活,立足人类共同情感的表达,更加注重人性价值、人类价值,满足受众真实的情感体验。
(四)合理宣传推介
主旋律电影要积极走向市场,就必须释放它的商业属性,加强宣传推介。长期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推广、宣传都依赖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当前,网络以其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传受互动能力、影响力,促使主旋律电影进入营销方式的媒介融合阶段。在宣传推介过程中,要发挥好明星效应,用好短视频App、直播软件平台、微信、微博等传播平台,捕捉重要时间节点、重大社会热点、大众关注焦点进行借势营销,形成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让受众参与到互动传播过程中来,以更少的成本投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主旋律电影不论是对历史革命的真实再现,还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抑或是对平民英雄的细节刻画,都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推至了一個新高度,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客体和传播效果入手,综合运用多种传播策略,转变传统的创作观念,不断丰富作品内容,创新表达手法,让普通受众更加易于接受主流价值,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