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日语教学的现状的分析,指出现行高职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一些变革和创新的举措。通过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变化,通过订单式教学、生本教学等教学方法提升高职日语教学的效能,满足当代社会对高职日语的真正需求。
关键词:高职日语;订单式教学;生本理念
H36
一、高职日语教学现状
如今,人们很乐于谈论这样一个话题——“扩招后遗症”。谈论的主要是内容就是由于21世纪对高学历的需求,盲目的扩大高教普及率以后,高职和高校难以满足招生带来的压力造成的一系列的矛盾,比如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宿舍不够、师资力量短缺等等问题。有人认为这是政府重视不够,有的人认为这是国家长期对高教的投入不足造成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选择与放弃的问题。
高职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实质是高职教育存在的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笔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教非所学,学非所闻。高职院校日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目前还不太适合现代化企业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员工的职业化的素养要求更高,然而目前日语专业的教学不明确现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什么,往往是教非所学,这也跟我国国内高职日语教学起步较晚有关。日语专业的学生也不知道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什么,往往是学非所用,团此存在着企业需要大量的“职业化”人才,然而高职日语专业毕业生却就业困难的现实问题。
二、变革与创新
围绕前面提出的“职业化”问题,针对高职日语教学我认为应该有由一下四个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
(一)课程体系变革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具体化,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没有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无法将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任务落到实处,也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般高职日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以理论基础教学为主,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高职院校中的日语教学,它应该与高校里面的日语教学有所区别,应该把重点落在学生的语言运用上面,避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高分低能”“哑巴日语”的现象。
21世纪对人才非常注重,尤其是高职人才的创新能力,但是高职日语往往注重学生的素质和理论方面的培养,缺少实践能力的锻炼。所以,高职日语在课程改革中渗透文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提升自我素养的同时,也需要设置强化实践能力的课程,把动手能力深入教学当中。同时,面对21世纪信息时代,适当的加入信息化教育。这样,高职日语的学生在走校园走出去的时候,不在只是象牙塔里面的幻想者,而是能够进行实干的优秀从业人员。
(二)提升硬件能力
前面我们提到了扩招后遗症,为了解决这问题的存在。在面对扩招压力的时候,一方面进行课程方面的改革,使得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同时加强对日语学院的硬件和师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建立独特的人才选拔机制
为了有利于高职院校多元化选拔人才,高职日语专业应该建立独特的选拔人才机制。比如自主招生,自考生一般都有学科特长,同时发展潜质型人才得以展现优势。单看高考选拔,一般注重的是综合成绩优者胜出,而自主招生更是为有学科特长的个性人才,提供了一次绝好的进入名校机会。
(四)“订单式”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探究“高职教育”概念,十分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合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高职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在类别上是职业教育,它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中的(5B)教育,即“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与普通高等教育〔5A)即“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的是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人事高技术要求的职业作充分的准备”有着很大的区别。5A强调有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5B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端化,它虽有职业教育的共性,但应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区分两者之标尺应是所掌握的“职业化”理论的多少,以及“职业化”程度的高低。
国内的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但多数都没有受过“职业化”培养。即使有过短暂的企业实习经历,由于企业的文化不同.价值观、处事方法不同,未经训练的学生,茫然面对陌生的职场,大部分都是帐然而不知路在何方。未经训练的学生,凭倍一腔热血,征战职场,最终也是一路上碰得头破血流;不懂得“职业化”培养的高职院校.尽管办学水平评估优秀,尽管是国家示范,一样的教非所学,学生学非所闻,一样的毕业生就业因难重重,学生毕业即失业……
实施“订单式”教学,主要是通過校企之间签订“订单”,形成委托培养关系,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强、进入企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岗位要求,这不仅快速、准确地满足了企业用工需要,而且由于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因而使企业有稳定的用工渠道。企业通过接收“订单”毕业生,不需要再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节约了企业的培训资金和成本。企业还可以利用实践教学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熟悉企业生产环境,了解岗位要求,加深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认识。
高职院校当地企业签订合同,学院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院负责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企业承担实践教学的部分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和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这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这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方法,对于拓展办学空间、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五)生本理念下高职日语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的高职日语课堂呈现的是“满堂灌”,一节课中教师可以讲很多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唾液横飞,学生听得也很认真。可是下来过后能说的学生有几个呢?
笔者分别调查了几位学生,其中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在听老师上课时便会主动去思考,课后也会练习巩固,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用笔记下来了,并没有去理解、去思考,以为记住了,其实不然。所以这种老师灌输的教,学生填鸭式的接受,取得的效果甚微。学生在课堂中没有主动的思考、学习和研究,而高职日语对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样就互相矛盾了。
生本理念下的高职日语课堂则解决了这一难题。所谓生本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本,生本理念最早也是由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理念的核心观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主,全面尊重和依靠学生,在教学中,就是要转变以前的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淡化教师的教,强化学生的学。这,也正是全国上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学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生本理念下高高职日语课堂所正是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教师退到幕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在课堂中有所悟有所得,而不是简单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蹲的姿态,放的胸怀,赏的目光,完全的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笔者了解到在台湾的语文学习中有一种“文学圈”的教学方式,大概就是小组分读不同的文本,然后各个小组在班级进行展示讨论。笔者把这种“文学圈”模式迁移到了高职日语教学中,在课堂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高职日语教学。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生本理念下的高中日语在让学的同时,不能让教,我们的教师要给学生搭建“鹰架”,在适当的时候要点拨,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蓝皮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 段绪胜.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山东农业教育.2005
[3] 崔玉玲.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科技信息2006
[4]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著,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思考与探索[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2-70
关键词:高职日语;订单式教学;生本理念
H36
一、高职日语教学现状
如今,人们很乐于谈论这样一个话题——“扩招后遗症”。谈论的主要是内容就是由于21世纪对高学历的需求,盲目的扩大高教普及率以后,高职和高校难以满足招生带来的压力造成的一系列的矛盾,比如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宿舍不够、师资力量短缺等等问题。有人认为这是政府重视不够,有的人认为这是国家长期对高教的投入不足造成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选择与放弃的问题。
高职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实质是高职教育存在的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笔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教非所学,学非所闻。高职院校日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目前还不太适合现代化企业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员工的职业化的素养要求更高,然而目前日语专业的教学不明确现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什么,往往是教非所学,这也跟我国国内高职日语教学起步较晚有关。日语专业的学生也不知道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什么,往往是学非所用,团此存在着企业需要大量的“职业化”人才,然而高职日语专业毕业生却就业困难的现实问题。
二、变革与创新
围绕前面提出的“职业化”问题,针对高职日语教学我认为应该有由一下四个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
(一)课程体系变革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具体化,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没有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无法将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任务落到实处,也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般高职日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以理论基础教学为主,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高职院校中的日语教学,它应该与高校里面的日语教学有所区别,应该把重点落在学生的语言运用上面,避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高分低能”“哑巴日语”的现象。
21世纪对人才非常注重,尤其是高职人才的创新能力,但是高职日语往往注重学生的素质和理论方面的培养,缺少实践能力的锻炼。所以,高职日语在课程改革中渗透文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提升自我素养的同时,也需要设置强化实践能力的课程,把动手能力深入教学当中。同时,面对21世纪信息时代,适当的加入信息化教育。这样,高职日语的学生在走校园走出去的时候,不在只是象牙塔里面的幻想者,而是能够进行实干的优秀从业人员。
(二)提升硬件能力
前面我们提到了扩招后遗症,为了解决这问题的存在。在面对扩招压力的时候,一方面进行课程方面的改革,使得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同时加强对日语学院的硬件和师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建立独特的人才选拔机制
为了有利于高职院校多元化选拔人才,高职日语专业应该建立独特的选拔人才机制。比如自主招生,自考生一般都有学科特长,同时发展潜质型人才得以展现优势。单看高考选拔,一般注重的是综合成绩优者胜出,而自主招生更是为有学科特长的个性人才,提供了一次绝好的进入名校机会。
(四)“订单式”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探究“高职教育”概念,十分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合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高职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在类别上是职业教育,它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中的(5B)教育,即“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与普通高等教育〔5A)即“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的是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人事高技术要求的职业作充分的准备”有着很大的区别。5A强调有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5B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端化,它虽有职业教育的共性,但应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区分两者之标尺应是所掌握的“职业化”理论的多少,以及“职业化”程度的高低。
国内的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但多数都没有受过“职业化”培养。即使有过短暂的企业实习经历,由于企业的文化不同.价值观、处事方法不同,未经训练的学生,茫然面对陌生的职场,大部分都是帐然而不知路在何方。未经训练的学生,凭倍一腔热血,征战职场,最终也是一路上碰得头破血流;不懂得“职业化”培养的高职院校.尽管办学水平评估优秀,尽管是国家示范,一样的教非所学,学生学非所闻,一样的毕业生就业因难重重,学生毕业即失业……
实施“订单式”教学,主要是通過校企之间签订“订单”,形成委托培养关系,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强、进入企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岗位要求,这不仅快速、准确地满足了企业用工需要,而且由于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因而使企业有稳定的用工渠道。企业通过接收“订单”毕业生,不需要再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节约了企业的培训资金和成本。企业还可以利用实践教学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熟悉企业生产环境,了解岗位要求,加深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认识。
高职院校当地企业签订合同,学院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院负责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企业承担实践教学的部分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和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这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这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方法,对于拓展办学空间、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五)生本理念下高职日语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的高职日语课堂呈现的是“满堂灌”,一节课中教师可以讲很多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唾液横飞,学生听得也很认真。可是下来过后能说的学生有几个呢?
笔者分别调查了几位学生,其中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在听老师上课时便会主动去思考,课后也会练习巩固,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用笔记下来了,并没有去理解、去思考,以为记住了,其实不然。所以这种老师灌输的教,学生填鸭式的接受,取得的效果甚微。学生在课堂中没有主动的思考、学习和研究,而高职日语对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样就互相矛盾了。
生本理念下的高职日语课堂则解决了这一难题。所谓生本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本,生本理念最早也是由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理念的核心观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主,全面尊重和依靠学生,在教学中,就是要转变以前的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淡化教师的教,强化学生的学。这,也正是全国上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学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生本理念下高高职日语课堂所正是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教师退到幕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在课堂中有所悟有所得,而不是简单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蹲的姿态,放的胸怀,赏的目光,完全的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笔者了解到在台湾的语文学习中有一种“文学圈”的教学方式,大概就是小组分读不同的文本,然后各个小组在班级进行展示讨论。笔者把这种“文学圈”模式迁移到了高职日语教学中,在课堂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高职日语教学。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生本理念下的高中日语在让学的同时,不能让教,我们的教师要给学生搭建“鹰架”,在适当的时候要点拨,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蓝皮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 段绪胜.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山东农业教育.2005
[3] 崔玉玲.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科技信息2006
[4]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著,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思考与探索[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