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独特教育法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k303968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子女的家庭教育上,澳大利亚人的方法堪称独特,其标新立异的教育理念值得借鉴。
  名誉高于一切
  澳大利亚的父母们非常看重对孩子的名誉教育,他们认为:再顽劣的孩子都有名誉之心,尽可能地激发孩子们的名誉心,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澳大利亚人把名誉教育作为教育子女向善而行的根本。
  孩子无论做什么事,父母都提醒孩子要树立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让孩子为自己的声望负责。比如在院内栽树,父母必在孩子栽植的数上挂上一个小牌牌,让孩子在上面写清树种、栽植时间、植树人名字等——让孩子明白:今后,你就要为这棵树的死活负责了。到社会上去做义工,父母也提醒孩子不能马虎,要树立“个人品牌”:这件事是我做的,我一定要做到位,不能让别人因我做事马虎而说三道四。学校发的每一本教材,家长们都提醒孩子在书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以便在课本转到下一届学生的手中时,能够看到洁净如新、完整无缺的续用教材——在澳大利亚,一本小学教材沿用四五个主人是很常见的事。
  澳大利亚的父母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善于从孩子的日常言行中发现其优点,然后写成“格言”和“好行为”栏板,贴挂在家中最醒目的地方:一方面提升孩子的声望,一方面增强孩子的荣誉感。久之,孩子自然对自己的一言一行看重起来,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残忍是另一种爱
  澳大利亚的父母们极其注重孩子独立性格的培养和健康体魄的形成。在澳大利亚,绝大多数孩子都受过看似冷酷无情的“残忍教育”。
  如:接受寒冷考验——有意识地让孩子在寒季里少穿衣服,接受寒冷的挑战。在冬季的澳大利亚,很少见到孩子上学穿棉衣和防寒服。承受日晒的考验——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在烈日下暴晒,使其长大后能够适宜澳大利亚的气温和气候。接纳海浴的考验——家长从小就带孩子到大海中去嬉戏,使之在搏击海浪的过程中,锻炼直面挑战、永不退缩的气质。
  接受才能快乐
  澳大利亚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快乐地接受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只有让孩子“乐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好效果。
  性教育和上网是令国内很多家长最头疼的两大家教难题。在澳大利亚,这根本不是难题,父母们会定期给孩子上性知识课,通过一起观看录像,教育孩子正确认识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树立正确的性观念。父母还经常和孩子一起上网,共游网海,体验网络的乐趣。
  对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澳大利亚的父母们大都遵循一条总的原则:喜欢至上。孩子喜欢什么,就让他学什么。在澳大利亚的父母眼中,孩子喜欢画画和痴迷厨艺,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父母们不会刻意地阻止或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已成为他们的共识。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CTD-ILD)患者生活质量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CTD-IL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
提起写作,大部分学生总是茫然应对,胸无成竹,脑袋一片空白。如何有效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笔者认为要从四个方面努力。  一、多读,以读促写  1.以课堂阅读教学促写。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一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本身就包含着“写什么”与“怎么写”的种种奥秘,从“读”学习“写”,借“写”深化“读”,二者可以融会贯通。读写结合就是打通从读到写的有效渠道。它立足于“语言形式”这个落脚点,对语言进行品味
目的:探讨外切内缝配合芍倍注射液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脑性瘫痪尖足石膏固定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性瘫痪尖足石膏固定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基础康复训练,观
目的:探讨膝关节活动系统(JAS)静态牵伸肢具在膝关节损伤术后活动受限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常规关节松动治疗,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品管圈缩短神经介入术患者接送时间的效果。方法:在科内以自愿报名的形式成立品管圈,针对神经介入术患者的接送情况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与实施,比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
【名师风采】  滕赛云,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语文教师,福州市鼓楼区第二届名教师。自2000年登上讲台,始终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2007年《上中下高矮相等的字》写字课件获全国一等奖,2007年《上中下高矮相等的字》录像课获省三优联评一等奖,并在福建教育电视台播出。2011年公开课《乞巧》获福州市小学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一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CN刊物。  回顾梳理自己从教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