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宣布“盈利了”
对于国内教育环境来讲,家教不仅是个刚需,而且还是一个未形成完整体系的蓝海领域。事实上,家教的概念虽然在2010年左右就已经被正式化:持证上岗。但是这一领域终究没有“正式”起来,因为在家教O2O出现之前,国内的家教还属于“大多数站街,少部分网络挂售”的阶段。
当O2O概念遍及各个传统领域,以及资本的触手越伸越远时,家教O2O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在资本的驱动下,如今已有2000多家家教O2O企业。数量虽多,家教O2O领域的企业现状却是处于“自嗨”阶段,与大多数初创O2O企业类似,家教O2O依然走不出“补贴→博关注→补贴”的死循环。
今年年初,国内某家家教O2O平台突然宣布盈利了,这一消息让业内哗然:一直在烧钱的东西怎么就突然挣钱了?难道这个市场已经趋于稳定,或者独独是这个平台找到了行业出口?
宣称盈利的是一家叫做“跟谁学”的公司,在同名APP中,除了常规的推荐老师进行约课辅导指导之外,还有应届生求职、北美留学和父母这边看等栏目,以及直播课和视频课和周边培训机构的推荐等内容。比如在点开的“周边机构”中,就包含了绘画、音乐,还有其他留学咨询机构的推荐。值得一提的是,直播课、视频课和培训机构的推荐都是收费项目。而在使用《跟谁学》之前,该APP会让用户点击一款名为《曹操》的手游……。
用其创始人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关注点落在为机构创造增值服务、营销服务,以及为老师提供相关服务等方面,这些是我们的盈利点。现在,虽然公司整体还处于投入阶段,但某地方分公司单月核算已经盈利”。
杯水车薪的解决方式
在去年,大批量家教O2O企业喊出的口号还是“得教师者,得天下”。这并不难理解,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家教,其教育质量和效率才是用户最为关心的东西。但实际上,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家教,其包含的领域并非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补课”,从广义上讲,“家教”一词随着社会、家庭对下一代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已经被深度、广度衍生。
简单来说,家教的工作是帮孩子补课或者传授一些学校正常教育以外的专业技能知识,比如成人请家教辅导英语、乐器的情况如今已非常多见。家教的范围已不限于在校学生的课程辅导,而是囊括几乎所有专业性技能,满足各个年龄层的个性化辅导。
所以单从涉及的领域来看,此前盈利的O2O公司其实做得非常正确,最起码这家公司已经吃透了“家教”这个词所包含的内容。但再如何讲,在校学生为应对考试所需求的“家教”才是真正的刚需,而作为真正付费用户的学生家长,所看重的仍然还是教育质量和“补课”效率。
在了解到家教的传统定义和供需现状后,我们稍一细想就能明白—前面宣称盈利的家教O2O平台其实还是有个致命伤:作为主力的“补课”需求,用户其实并没有得到满足,只不过这家平台和其他平台所不同的是,他拥有次一级需求(非常规考试科目)用户为其“整体盈利”买单。
家教O2O与补课
前面有提到目前绝大部分家教O2O企业面临的循环难题,这家公司其实只是在循环之中添加了一个稍显正常的环节,但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循环的难点:补课。
目前,家教O2O正处于培育市场和教育用户的积累期,通常借助资本市场“烧钱”提升人气。据某教育机构管理层人士认为,平台的盈利能力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家教O2O平台通过烧钱补贴手段,是仅把传统的交易从线下带到线上,进而完成付费环节。这种模式或许能凭借订单量营造出一种市场蓬勃发展的假象,但归根结底仍是“为了做订单而做订单,为了做销售额而做销售额”,不能真实反应出模式本身的发展状况。哪怕是有些周边收入,但对于庞大的补贴投入来说,这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哪怕是有一家、两家或者更多的公司宣称盈利,但家教O2O的前景其实并不乐观,因为这些公司并不具备让用户“放心托付孩子”的口碑。在业内来讲,没有口碑就没有竞争力,比如师资力量是否够好、产品能否提升教学效果,或是平台是否有能力批量打造优秀老师。如果此层面做不到“加分”,平台存在的意义有限。所以,诸如“跟谁学”一类的转型公司,则是耍了个小聪明,只是让面子上好看一些。
简单来说,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不是个快节奏的事情。教育的价值需要体系,买单的核心用户的需求是教育本身,且并不关心O2O与否或企业体量大小的差别。
对于国内教育环境来讲,家教不仅是个刚需,而且还是一个未形成完整体系的蓝海领域。事实上,家教的概念虽然在2010年左右就已经被正式化:持证上岗。但是这一领域终究没有“正式”起来,因为在家教O2O出现之前,国内的家教还属于“大多数站街,少部分网络挂售”的阶段。
当O2O概念遍及各个传统领域,以及资本的触手越伸越远时,家教O2O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在资本的驱动下,如今已有2000多家家教O2O企业。数量虽多,家教O2O领域的企业现状却是处于“自嗨”阶段,与大多数初创O2O企业类似,家教O2O依然走不出“补贴→博关注→补贴”的死循环。
今年年初,国内某家家教O2O平台突然宣布盈利了,这一消息让业内哗然:一直在烧钱的东西怎么就突然挣钱了?难道这个市场已经趋于稳定,或者独独是这个平台找到了行业出口?
宣称盈利的是一家叫做“跟谁学”的公司,在同名APP中,除了常规的推荐老师进行约课辅导指导之外,还有应届生求职、北美留学和父母这边看等栏目,以及直播课和视频课和周边培训机构的推荐等内容。比如在点开的“周边机构”中,就包含了绘画、音乐,还有其他留学咨询机构的推荐。值得一提的是,直播课、视频课和培训机构的推荐都是收费项目。而在使用《跟谁学》之前,该APP会让用户点击一款名为《曹操》的手游……。
用其创始人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关注点落在为机构创造增值服务、营销服务,以及为老师提供相关服务等方面,这些是我们的盈利点。现在,虽然公司整体还处于投入阶段,但某地方分公司单月核算已经盈利”。
杯水车薪的解决方式
在去年,大批量家教O2O企业喊出的口号还是“得教师者,得天下”。这并不难理解,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家教,其教育质量和效率才是用户最为关心的东西。但实际上,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家教,其包含的领域并非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补课”,从广义上讲,“家教”一词随着社会、家庭对下一代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已经被深度、广度衍生。
简单来说,家教的工作是帮孩子补课或者传授一些学校正常教育以外的专业技能知识,比如成人请家教辅导英语、乐器的情况如今已非常多见。家教的范围已不限于在校学生的课程辅导,而是囊括几乎所有专业性技能,满足各个年龄层的个性化辅导。
所以单从涉及的领域来看,此前盈利的O2O公司其实做得非常正确,最起码这家公司已经吃透了“家教”这个词所包含的内容。但再如何讲,在校学生为应对考试所需求的“家教”才是真正的刚需,而作为真正付费用户的学生家长,所看重的仍然还是教育质量和“补课”效率。
在了解到家教的传统定义和供需现状后,我们稍一细想就能明白—前面宣称盈利的家教O2O平台其实还是有个致命伤:作为主力的“补课”需求,用户其实并没有得到满足,只不过这家平台和其他平台所不同的是,他拥有次一级需求(非常规考试科目)用户为其“整体盈利”买单。
家教O2O与补课
前面有提到目前绝大部分家教O2O企业面临的循环难题,这家公司其实只是在循环之中添加了一个稍显正常的环节,但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循环的难点:补课。
目前,家教O2O正处于培育市场和教育用户的积累期,通常借助资本市场“烧钱”提升人气。据某教育机构管理层人士认为,平台的盈利能力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家教O2O平台通过烧钱补贴手段,是仅把传统的交易从线下带到线上,进而完成付费环节。这种模式或许能凭借订单量营造出一种市场蓬勃发展的假象,但归根结底仍是“为了做订单而做订单,为了做销售额而做销售额”,不能真实反应出模式本身的发展状况。哪怕是有些周边收入,但对于庞大的补贴投入来说,这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哪怕是有一家、两家或者更多的公司宣称盈利,但家教O2O的前景其实并不乐观,因为这些公司并不具备让用户“放心托付孩子”的口碑。在业内来讲,没有口碑就没有竞争力,比如师资力量是否够好、产品能否提升教学效果,或是平台是否有能力批量打造优秀老师。如果此层面做不到“加分”,平台存在的意义有限。所以,诸如“跟谁学”一类的转型公司,则是耍了个小聪明,只是让面子上好看一些。
简单来说,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不是个快节奏的事情。教育的价值需要体系,买单的核心用户的需求是教育本身,且并不关心O2O与否或企业体量大小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