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雪芹在其《红楼梦》第二章中借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而在西方,亚当却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圣经·创世记》2:23)东西方对人类的出处有着截然不同的想象:东方既有伏羲创世,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西方则有耶和华六日创世,亚当、夏娃为人类始祖一说。亚当与夏娃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生活在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又为何被逐出园来?西方画家为此创作出哪些名扬四海的画作?这些画作又是如何演绎伊甸园内外精彩的故事情节?
《圣经·创世记》记载,创造人类是上帝六日创世最后的工程。第二章第八节写道“: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这便是“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的来历。
夏娃是耶和华创造亚当不久,用亚当肋骨造的女人,用来陪伴亚当的。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为夏娃的诞生创造出著名的浪漫主义画作《亚当夏娃的创造》:静谧的夜里,空中钩月高悬,地上仰卧着沉睡的亚当。在亚当之上浮悬着一个长发女人,她侧着脑袋,欲双手合十,膜拜耶和华。这人正是耶和华用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所造。耶和华既让亚当守园,又恐其孤独寂寥,便取其肋骨造一配偶陪伴他、协助他。待亚当从睡梦中觉醒,耶和华就把这人领到他跟前去。亚当自是欣喜不已,说道:“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此后,世间便有了男女这一相对的统一体。再看耶和华:他身着贴身的薄纱,身体轮廓清晰可见。脚踏团叶,直立空中。一手自然下垂,一手高举于女人的头顶,张开手掌,将力量从他体内,经由手臂、手掌输出,作用在那女人身上。他施以神力,点石成金一般,将肋骨变作女人;微微颔首,神情专注,凝视着他为亚当而作的造物。在耶和华与女人身后不远的地方,矗立着一片树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既是伊甸园的象征,也使整个画面愈发充实协调。在整幅画的布局上,上半部分是空阔的夜空,下半部分则由树林和仰卧在草地上的亚当构成。沐浴在月光之下的三位主人公与自然背景的融合使人产生一种静谧柔和、肃穆圣洁的感受,画作的背后蕴含着浪漫主义画家贴近自然,欲留给人丰富想象空间的创作理念。
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的饮食作息,《创世记》中并未提及,但可想而知,这夫妻二人相依作伴,饥食园果,渴饮山涧,统辖生灵,无忧无虑,好不自在。直至一日,撒旦化身的毒蛇钻进园子,引诱夏娃违背耶和华的旨意,窃取分辨善恶树的果子吃。夏娃果不其然受其唆摆,犯下大过,最终的结局也在意料之中。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除了上文详述的《创造亚当》脍炙人口,另有《原罪——逐出伊甸园》引人注目。此画构图巧妙,一幅画作描绘了两个情节:以分辨善恶树和撒旦幻化的盘蛇为间隔,左边是伊甸园故事的高潮——蛇诱夏娃摘食分辨善恶果;右边是故事的结局——亚当、夏娃被逐出园。在左图中,绿草山石、果树繁茂,亚当夏娃仍处伊甸乐园之中。夏娃坐靠岩石,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突显其是故事高潮的中心人物。只见她面露难色,眉头紧锁,为着好奇和欲望与父亲之间的约定犯了难。但好奇心终究是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在撒旦蛇的怂恿下,她最终还是违背了耶和华的旨意,伸手接过了一枚撒旦递来的分辨善恶果。幻化成蛇的撒旦则盘踞树上,一手紧搂着树干,身体朝夏娃所在前倾,一手殷切地递出分辨善恶果。撒旦张着口,似在花言巧语地诱骗夏娃违背约定,违抗耶和华。夏娃身边的亚当则呈站姿:他的双手紧握树干,似在用力摇晃;双腿分开,双膝微曲,既表现出对妻子夏娃的保护,也使得站姿更稳,更好发力,试图要把撒旦这一恶魔从树上摇撼下来。亚当的右手伸出一食指指着撒旦:或许是因自己无法劝诫管束夏娃不要违约,只好徒劳无功地警告叱责诱人犯罪的撒旦毒蛇。
而在画作的右半部分,则是整个伊甸园故事的结局,也是人类在大地上辛苦劳作、繁衍生息的开端。此时画作的背景已从民安物阜的乐园伊甸变成了空空如也的苍莽大地。耶和华遣来的大天使基路伯对二人举剑驱赶,步步紧逼。亚当、夏娃又是胆怯畏缩,又是心生愧悔,夏娃的表情将其内心活动表露无遗。而亚当依旧保护着夏娃,使其免受伤害,他伸出双手,似在推挡抗拒基路伯手中的利剑。自此,人类由那无忧无虑、无病无灾的伊甸乐园堕入险象环生、暗藏杀机的荒野大地,不得不运用自身的灵巧和智慧以求生存。
读伊甸园故事就像观看一台戏,林堡兄弟的细密画《逐出伊甸园》完整地展示了整个伊甸园故事。背景是以智慧树、生命树为中心、四周长满各种果树的灿烂花园;最先登场的是智慧老人耶和华,他用魔术般的道具和动作创造亚当,又创造出夏娃。赤身裸体的亚当、夏娃无拘束地在园中漫步游戏。随着会说人话的蛇的登场,戏剧高潮到来,令亚当夏娃犯下违背耶和华意志和禁令,以致最终被逐出伊甸这个人间天堂。伊甸园故事虽短小却精悍,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幕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人类对自身起源的美好幻想,也为后世留下了永不湮灭的文化宝藏。
上有天堂下有伊甸园
《圣经·创世记》记载,创造人类是上帝六日创世最后的工程。第二章第八节写道“: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这便是“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的来历。
夏娃的诞生
夏娃是耶和华创造亚当不久,用亚当肋骨造的女人,用来陪伴亚当的。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为夏娃的诞生创造出著名的浪漫主义画作《亚当夏娃的创造》:静谧的夜里,空中钩月高悬,地上仰卧着沉睡的亚当。在亚当之上浮悬着一个长发女人,她侧着脑袋,欲双手合十,膜拜耶和华。这人正是耶和华用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所造。耶和华既让亚当守园,又恐其孤独寂寥,便取其肋骨造一配偶陪伴他、协助他。待亚当从睡梦中觉醒,耶和华就把这人领到他跟前去。亚当自是欣喜不已,说道:“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此后,世间便有了男女这一相对的统一体。再看耶和华:他身着贴身的薄纱,身体轮廓清晰可见。脚踏团叶,直立空中。一手自然下垂,一手高举于女人的头顶,张开手掌,将力量从他体内,经由手臂、手掌输出,作用在那女人身上。他施以神力,点石成金一般,将肋骨变作女人;微微颔首,神情专注,凝视着他为亚当而作的造物。在耶和华与女人身后不远的地方,矗立着一片树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既是伊甸园的象征,也使整个画面愈发充实协调。在整幅画的布局上,上半部分是空阔的夜空,下半部分则由树林和仰卧在草地上的亚当构成。沐浴在月光之下的三位主人公与自然背景的融合使人产生一种静谧柔和、肃穆圣洁的感受,画作的背后蕴含着浪漫主义画家贴近自然,欲留给人丰富想象空间的创作理念。
逐出伊甸园
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的饮食作息,《创世记》中并未提及,但可想而知,这夫妻二人相依作伴,饥食园果,渴饮山涧,统辖生灵,无忧无虑,好不自在。直至一日,撒旦化身的毒蛇钻进园子,引诱夏娃违背耶和华的旨意,窃取分辨善恶树的果子吃。夏娃果不其然受其唆摆,犯下大过,最终的结局也在意料之中。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除了上文详述的《创造亚当》脍炙人口,另有《原罪——逐出伊甸园》引人注目。此画构图巧妙,一幅画作描绘了两个情节:以分辨善恶树和撒旦幻化的盘蛇为间隔,左边是伊甸园故事的高潮——蛇诱夏娃摘食分辨善恶果;右边是故事的结局——亚当、夏娃被逐出园。在左图中,绿草山石、果树繁茂,亚当夏娃仍处伊甸乐园之中。夏娃坐靠岩石,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突显其是故事高潮的中心人物。只见她面露难色,眉头紧锁,为着好奇和欲望与父亲之间的约定犯了难。但好奇心终究是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在撒旦蛇的怂恿下,她最终还是违背了耶和华的旨意,伸手接过了一枚撒旦递来的分辨善恶果。幻化成蛇的撒旦则盘踞树上,一手紧搂着树干,身体朝夏娃所在前倾,一手殷切地递出分辨善恶果。撒旦张着口,似在花言巧语地诱骗夏娃违背约定,违抗耶和华。夏娃身边的亚当则呈站姿:他的双手紧握树干,似在用力摇晃;双腿分开,双膝微曲,既表现出对妻子夏娃的保护,也使得站姿更稳,更好发力,试图要把撒旦这一恶魔从树上摇撼下来。亚当的右手伸出一食指指着撒旦:或许是因自己无法劝诫管束夏娃不要违约,只好徒劳无功地警告叱责诱人犯罪的撒旦毒蛇。
而在画作的右半部分,则是整个伊甸园故事的结局,也是人类在大地上辛苦劳作、繁衍生息的开端。此时画作的背景已从民安物阜的乐园伊甸变成了空空如也的苍莽大地。耶和华遣来的大天使基路伯对二人举剑驱赶,步步紧逼。亚当、夏娃又是胆怯畏缩,又是心生愧悔,夏娃的表情将其内心活动表露无遗。而亚当依旧保护着夏娃,使其免受伤害,他伸出双手,似在推挡抗拒基路伯手中的利剑。自此,人类由那无忧无虑、无病无灾的伊甸乐园堕入险象环生、暗藏杀机的荒野大地,不得不运用自身的灵巧和智慧以求生存。
读伊甸园故事就像观看一台戏,林堡兄弟的细密画《逐出伊甸园》完整地展示了整个伊甸园故事。背景是以智慧树、生命树为中心、四周长满各种果树的灿烂花园;最先登场的是智慧老人耶和华,他用魔术般的道具和动作创造亚当,又创造出夏娃。赤身裸体的亚当、夏娃无拘束地在园中漫步游戏。随着会说人话的蛇的登场,戏剧高潮到来,令亚当夏娃犯下违背耶和华意志和禁令,以致最终被逐出伊甸这个人间天堂。伊甸园故事虽短小却精悍,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幕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人类对自身起源的美好幻想,也为后世留下了永不湮灭的文化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