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着纵深变化的不断推进,笔者认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再认识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的重新定位;教学任务、结构的调整;对教师与学生重新定位的思考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体育课程 教学模式 思考
几年前曾看过一篇报告文学,是关于中日儿童“生存夏令营”的内容,其中中日儿童在夏令营中的对比,很让人深思。其一,夏令营行前对行李的检查,中国儿童行李中多为饼干、饮料、奶粉、巧克力等,而日本儿童行李中则多为帐篷、常备药品,书本、笔、水壶、换洗衣物等;其二,夏令营出发后,日本儿童无随行家长。中国儿童随行家长竟多于参加夏令营的中国儿童,为此不得不包租一辆大巴;其三,每一处突宿营,日本儿童自己料理帐蓬、饮食等,而中国儿童则坐在一旁吃零食,其它一切由随行家长料理。文章最后是作者的感慨:这样的儿童将来如何能承担祖国建设的大任?
诚然,对于学生来说,有好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好的生活习惯、好的身体素质是基础和前提。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着纵深变化的不断推进,我认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再认识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的重新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为指导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旧的教学大纲中对“健康”一词的内涵过小,没有足够的外延,仅仅是指有健康强壮的体魄,而在新版大纲中则给予“健康”足量的内涵和外延,且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去除“偏繁、难、旧”的内容,为学生解缚,为老师解缚。的确如此,每一位拥有健康体魄的人不一定会“托马期全旋”,会“托马期全旋”的人不一定拥有健康的体魄,新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一点,即希望每一位学生拥有强壮、健康的体魄,而不一定非得掌握“托马期全旋”。
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保持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我认为这个对“健康”的意义是比较全面的。前面讲述夏令营中的我国儿童明显不够“健康”儿童的标准,即便他们每人都壮如牛犊,但在生存健康方面、社会适应方面均虚弱不堪。造就这样的“病弱儿童”的结症在何处?一是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些陈旧的教学理念。二是家长的宠溺。所以,一项好的成功的改革,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起点,但应把它融入到其它各项改革大河中去,从理智上、模式上、观念上、态度上真正的脱胎换骨,这样才可能造就出真正“健康”的“四有新人”。
通过几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尤其是对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后的思索,我对“健康”一词作出不全面的总结:①肌体上的健康,即拥有较强的抵抗疾病的能力,拥有较多的体育活动技能,拥有良好的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拥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②心理上的健康,即在逆境中拥有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拥有乐观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的精神等。
二、教学任务、结构的调整
如果说在工业时代,劳动者只需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技术特长,即可满足一定劳动岗位的要求,不一定做出大的事业,糊口则不成问题。但在如今的知识爆炸年代,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劳动岗位对综合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应付大负荷的工作,必然要求在具有必要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具有健康的肌体和心理作基础。因此,我认为在对多种知识的系统掌握的前提是拥有必要的“健康”,这也是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对旧版《体育教学大纲》内容、结构、目标作必要调整、删除、补充的依据所在,为能够真正培养出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统一的、智力素质与情感素质统一的,拥有终身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突出时代“四有”新人。
旧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的目的、任务、结构的定义存在混淆不清、重叠,但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着重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学的转变。应试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反映:(1)重竞技轻教学;(2)重技能轻能力;(3)重教法轻学法;(4)重结果轻过程;⑤重严谨轻活泼。这样的结果往往把学生好动的天性、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天性扼杀于萌芽之中。但新的大纲,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把学生的负荷与科学的测评有机地联系起来。重能力、重学法、重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了运动的乐趣,进而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练”到“我要练”,达到了一个质的转变。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总结,我认为相比较旧大纲而言,至少有以下几点变化和优点:(1)完成由单一的肌体的健康向身心健康同步发展的转变,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自然环境、面对成功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后对纷繁莫测的环境完成身体到心理的准备。(2)主动适应社会、自然对人的身心素质的要求,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教会学生运动技术为目的做法,强调通过“三基”教学,使学生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为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乐观主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3)结构的变化上吸收了97年版课程结构的特点,科学地安排必修和选修的比例,体现了新课标“放开,开放”的思想。
三、对教师与学生重新定位的思考
从历史上看,古代诗塾的教学模式是:师为父,徒为子,用戒尺和罚跪作为学生进步的手段之一。显然,这种方法已成古董,尤其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后,我认为师生不应该定位在“父子”关系,或“我教书只为工资”。时代要求作为一名教师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师德。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父亲”,也不是戒尺和罚跪的执行人,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思想,为自己与学生的关系重新定位。
1.从师生关系上看,应集父母、知识的灌输者、朋友于一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均衡的发展。教师的言行举止,甚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可能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身上,因此,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不仅是渊博的知识,还有正直、诚实、果敢、和蔼的性格。只有具备这些方面,老师才能真正充当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在以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学往往是老师强灌,学生强吞,老师很累,学生很苦,而且还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如果把师生关系重新定位为“朋友”,那么,课堂就会在轻松、活跃、高效的气氛中渡过。教师应把“空洞地说教”向“潜移默化”转变,把“老师教、学生练”向“在游戏中完成教学目的”转变,及时把握尺度、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完成向素质教学的质的转变。
2.教师是课本的研究者、开拓者和修订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人,工作在第一线,通过日常的教育活动和经验的总结积累,能更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本的反映,发现课本瑕疵,因此,教师还有必要加强对课本和教学实践的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的融为一体,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持续进步、持续研究,提高教学水平,为教材更科学、更切合实际作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 体育课程 教学模式 思考
几年前曾看过一篇报告文学,是关于中日儿童“生存夏令营”的内容,其中中日儿童在夏令营中的对比,很让人深思。其一,夏令营行前对行李的检查,中国儿童行李中多为饼干、饮料、奶粉、巧克力等,而日本儿童行李中则多为帐篷、常备药品,书本、笔、水壶、换洗衣物等;其二,夏令营出发后,日本儿童无随行家长。中国儿童随行家长竟多于参加夏令营的中国儿童,为此不得不包租一辆大巴;其三,每一处突宿营,日本儿童自己料理帐蓬、饮食等,而中国儿童则坐在一旁吃零食,其它一切由随行家长料理。文章最后是作者的感慨:这样的儿童将来如何能承担祖国建设的大任?
诚然,对于学生来说,有好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好的生活习惯、好的身体素质是基础和前提。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着纵深变化的不断推进,我认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再认识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的重新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为指导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旧的教学大纲中对“健康”一词的内涵过小,没有足够的外延,仅仅是指有健康强壮的体魄,而在新版大纲中则给予“健康”足量的内涵和外延,且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去除“偏繁、难、旧”的内容,为学生解缚,为老师解缚。的确如此,每一位拥有健康体魄的人不一定会“托马期全旋”,会“托马期全旋”的人不一定拥有健康的体魄,新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一点,即希望每一位学生拥有强壮、健康的体魄,而不一定非得掌握“托马期全旋”。
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保持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我认为这个对“健康”的意义是比较全面的。前面讲述夏令营中的我国儿童明显不够“健康”儿童的标准,即便他们每人都壮如牛犊,但在生存健康方面、社会适应方面均虚弱不堪。造就这样的“病弱儿童”的结症在何处?一是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些陈旧的教学理念。二是家长的宠溺。所以,一项好的成功的改革,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起点,但应把它融入到其它各项改革大河中去,从理智上、模式上、观念上、态度上真正的脱胎换骨,这样才可能造就出真正“健康”的“四有新人”。
通过几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尤其是对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后的思索,我对“健康”一词作出不全面的总结:①肌体上的健康,即拥有较强的抵抗疾病的能力,拥有较多的体育活动技能,拥有良好的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拥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②心理上的健康,即在逆境中拥有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拥有乐观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的精神等。
二、教学任务、结构的调整
如果说在工业时代,劳动者只需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技术特长,即可满足一定劳动岗位的要求,不一定做出大的事业,糊口则不成问题。但在如今的知识爆炸年代,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劳动岗位对综合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应付大负荷的工作,必然要求在具有必要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具有健康的肌体和心理作基础。因此,我认为在对多种知识的系统掌握的前提是拥有必要的“健康”,这也是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对旧版《体育教学大纲》内容、结构、目标作必要调整、删除、补充的依据所在,为能够真正培养出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统一的、智力素质与情感素质统一的,拥有终身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突出时代“四有”新人。
旧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的目的、任务、结构的定义存在混淆不清、重叠,但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着重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学的转变。应试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反映:(1)重竞技轻教学;(2)重技能轻能力;(3)重教法轻学法;(4)重结果轻过程;⑤重严谨轻活泼。这样的结果往往把学生好动的天性、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天性扼杀于萌芽之中。但新的大纲,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把学生的负荷与科学的测评有机地联系起来。重能力、重学法、重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了运动的乐趣,进而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练”到“我要练”,达到了一个质的转变。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总结,我认为相比较旧大纲而言,至少有以下几点变化和优点:(1)完成由单一的肌体的健康向身心健康同步发展的转变,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自然环境、面对成功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后对纷繁莫测的环境完成身体到心理的准备。(2)主动适应社会、自然对人的身心素质的要求,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教会学生运动技术为目的做法,强调通过“三基”教学,使学生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为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乐观主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3)结构的变化上吸收了97年版课程结构的特点,科学地安排必修和选修的比例,体现了新课标“放开,开放”的思想。
三、对教师与学生重新定位的思考
从历史上看,古代诗塾的教学模式是:师为父,徒为子,用戒尺和罚跪作为学生进步的手段之一。显然,这种方法已成古董,尤其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后,我认为师生不应该定位在“父子”关系,或“我教书只为工资”。时代要求作为一名教师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师德。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父亲”,也不是戒尺和罚跪的执行人,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思想,为自己与学生的关系重新定位。
1.从师生关系上看,应集父母、知识的灌输者、朋友于一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均衡的发展。教师的言行举止,甚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可能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身上,因此,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不仅是渊博的知识,还有正直、诚实、果敢、和蔼的性格。只有具备这些方面,老师才能真正充当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在以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学往往是老师强灌,学生强吞,老师很累,学生很苦,而且还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如果把师生关系重新定位为“朋友”,那么,课堂就会在轻松、活跃、高效的气氛中渡过。教师应把“空洞地说教”向“潜移默化”转变,把“老师教、学生练”向“在游戏中完成教学目的”转变,及时把握尺度、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完成向素质教学的质的转变。
2.教师是课本的研究者、开拓者和修订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人,工作在第一线,通过日常的教育活动和经验的总结积累,能更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本的反映,发现课本瑕疵,因此,教师还有必要加强对课本和教学实践的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的融为一体,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持续进步、持续研究,提高教学水平,为教材更科学、更切合实际作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