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知探索课的一般教学要求
新知探索课在教学内容上,它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教授学科教学思想、学科方法、学科结构和各种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教学方法上,当堂达标教学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从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上,要求教师从课题引入、目标认定、新知识的讲解、技能的训练、课堂的总结以及作业的布置等每个环节,都要全过程的渗透思维训练.
二、引言部分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上新课之前都应有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中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很强,我们可以利用引言部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问题的环境,尽快启动认知过程,并且也可以使学生对事物观察得更细致,理解得更深刻.
(一)“情境冲突式”的模式
教师应该在新课的引入部分努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求知需要,为即将的新授课制造良好开端.
(二)类比模式
类比的引课方法实现了知识或经验的迁移,提高了教学效率.现有的知识和环境对学生的刺激下,发生相应的反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新概念和规律等内容.例如,在学习功率一节时,可以类比以前学过的速度的定义方法,唤起学生对速度定义过程中比较快慢的方法的记忆,并运用到比较做功快慢上.
三、物理概念教学模式
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遵循相同的认知规律,从对感性表象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到理性的形成概念.不同概念教学要求的深度、广度各不相同,不同物理概念的教学模式也各有不同.
(一)演示实验——归纳的模式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将观察实验作为基础,从中获得感性材料,并学会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将概念的特征抽象出来,归纳总结出新的概念.例如,“自由落体加速度与物重无关”概念的建构:先阐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可先用相同的两张纸做演示实验,一张纸展开,另一张揉成团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纸下落地不一样快.等学生分析出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原因后,教师进一步用“牛顿管”做演示,显示等抽掉空气后,羽毛和铜钱下落地一样快.于是得出结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相同,与物重无关.教师再阐述伽利略的精辟分析,以及著名的斜塔实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只是从表象得出的错误结论,从而使正确概念深入人心.
(二)“理想实验——探究”模式
我们在分析归纳概念时,还会受到一些非本质的内容干扰,我们还要去粗取精,将实际实验转化为理想实验,已获得正确的概念.例如,对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概念的建立.教师演示用手推讲桌上的粉笔盒,粉笔盒就运动,不推粉笔盒就停下啦,问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引领学生分析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小球在一定高度由静止从斜面滚下,速度变大,原因是什么;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速度减小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个斜面越光滑,小球上升的高度越接近第一个斜面的开始运动的高度,如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减速的越慢,在第二个斜面上通过的距离越长,设想第二个斜面变为水平面,小球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将会永远运动下去,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最后,列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如为什么用力推讲桌而讲桌却不动?在桌面上滑行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使同学们认识到是阻力存在的原因,从而巩固加深概念的理解.
四、物理规律教学模式
教师在进行物理规律的教学时要循序渐进,并且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思维能力逐渐得以培养.
(一)实验探究模式
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各项研究过程,摸索出物理规律.例如,胡克定律教学:(1)提出问题——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形变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设计实验方案——用弹簧所悬挂的钩码重力得知弹簧弹力大小,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弹簧的原长和形变量大小.改变钩码的数量,多次测量,寻找两者大小之间的定量关系.(3)学生处理数据——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在坐标纸上画出弹力——形变量的变化曲线,写出函数表达式,发现表示的物理意义.(4)教师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得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二)实验归纳模式
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及测量的过程,从而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是怎么从实验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中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引导,如在观察过程中如何抓住特点,如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等.例如,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1)提出问题.当两个物体碰撞等发生相互作用时,他们的动量发生变化,变化关系遵守什么样的规律?(2)实验过程.利用两个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发生碰撞,利用光电门测量碰撞前后的各自的运动速度,计算出对应的动量.用天平测量出两个滑块的质量,通过光电门测定滑块碰撞前后的运动速度,计算出各自的动量,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中.(3)实验结论.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相互作用的物体,动量的变化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相互作用的物体在碰撞前后的总动量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动量是守恒的.
(三)理论推导的模式
有些物理规律是根据已有的规律推导得出的,这一类规律,可以根据已有规律或理论进行数学推导或逻辑推理得出的.例如,动量定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教师可以从已有的规律出发,推导出新规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规律设计合理的实验,再对该规律进行验证.教师在运用已有的规律进行推导时,要注意推导过程的逻辑要严密,同时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对推导的过程感到可信,从而也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知探索课在教学内容上,它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教授学科教学思想、学科方法、学科结构和各种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教学方法上,当堂达标教学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从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上,要求教师从课题引入、目标认定、新知识的讲解、技能的训练、课堂的总结以及作业的布置等每个环节,都要全过程的渗透思维训练.
二、引言部分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上新课之前都应有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中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很强,我们可以利用引言部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问题的环境,尽快启动认知过程,并且也可以使学生对事物观察得更细致,理解得更深刻.
(一)“情境冲突式”的模式
教师应该在新课的引入部分努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求知需要,为即将的新授课制造良好开端.
(二)类比模式
类比的引课方法实现了知识或经验的迁移,提高了教学效率.现有的知识和环境对学生的刺激下,发生相应的反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新概念和规律等内容.例如,在学习功率一节时,可以类比以前学过的速度的定义方法,唤起学生对速度定义过程中比较快慢的方法的记忆,并运用到比较做功快慢上.
三、物理概念教学模式
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遵循相同的认知规律,从对感性表象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到理性的形成概念.不同概念教学要求的深度、广度各不相同,不同物理概念的教学模式也各有不同.
(一)演示实验——归纳的模式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将观察实验作为基础,从中获得感性材料,并学会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将概念的特征抽象出来,归纳总结出新的概念.例如,“自由落体加速度与物重无关”概念的建构:先阐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可先用相同的两张纸做演示实验,一张纸展开,另一张揉成团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纸下落地不一样快.等学生分析出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原因后,教师进一步用“牛顿管”做演示,显示等抽掉空气后,羽毛和铜钱下落地一样快.于是得出结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相同,与物重无关.教师再阐述伽利略的精辟分析,以及著名的斜塔实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只是从表象得出的错误结论,从而使正确概念深入人心.
(二)“理想实验——探究”模式
我们在分析归纳概念时,还会受到一些非本质的内容干扰,我们还要去粗取精,将实际实验转化为理想实验,已获得正确的概念.例如,对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概念的建立.教师演示用手推讲桌上的粉笔盒,粉笔盒就运动,不推粉笔盒就停下啦,问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引领学生分析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小球在一定高度由静止从斜面滚下,速度变大,原因是什么;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速度减小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个斜面越光滑,小球上升的高度越接近第一个斜面的开始运动的高度,如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减速的越慢,在第二个斜面上通过的距离越长,设想第二个斜面变为水平面,小球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将会永远运动下去,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最后,列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如为什么用力推讲桌而讲桌却不动?在桌面上滑行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使同学们认识到是阻力存在的原因,从而巩固加深概念的理解.
四、物理规律教学模式
教师在进行物理规律的教学时要循序渐进,并且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思维能力逐渐得以培养.
(一)实验探究模式
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各项研究过程,摸索出物理规律.例如,胡克定律教学:(1)提出问题——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形变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设计实验方案——用弹簧所悬挂的钩码重力得知弹簧弹力大小,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弹簧的原长和形变量大小.改变钩码的数量,多次测量,寻找两者大小之间的定量关系.(3)学生处理数据——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在坐标纸上画出弹力——形变量的变化曲线,写出函数表达式,发现表示的物理意义.(4)教师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得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二)实验归纳模式
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及测量的过程,从而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是怎么从实验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中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引导,如在观察过程中如何抓住特点,如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等.例如,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1)提出问题.当两个物体碰撞等发生相互作用时,他们的动量发生变化,变化关系遵守什么样的规律?(2)实验过程.利用两个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发生碰撞,利用光电门测量碰撞前后的各自的运动速度,计算出对应的动量.用天平测量出两个滑块的质量,通过光电门测定滑块碰撞前后的运动速度,计算出各自的动量,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中.(3)实验结论.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相互作用的物体,动量的变化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相互作用的物体在碰撞前后的总动量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动量是守恒的.
(三)理论推导的模式
有些物理规律是根据已有的规律推导得出的,这一类规律,可以根据已有规律或理论进行数学推导或逻辑推理得出的.例如,动量定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教师可以从已有的规律出发,推导出新规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规律设计合理的实验,再对该规律进行验证.教师在运用已有的规律进行推导时,要注意推导过程的逻辑要严密,同时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对推导的过程感到可信,从而也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