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影片《硬汉》讲述了一个为救人而导致大脑智障的老三除暴安良的英雄故事。老三是一个智障者,在老三身上,不仅承载了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且,影片通过对老三形象的塑造也凸显了其人文价值:即关注弱势群体、找寻平民英雄、彰显硬汉精神。
关键词 《硬汉》 平民英雄 人文价值
目前,“大陆电影可以划分为三片彼此分离的美学景观:第一片是主旋律影片景观。第二片是艺术片景观,第三片是娱乐片景观,应当讲,正是这三片景观的并存勾勒出中国内地当代电影的主风景”2008年底,《硬汉》作为主旋律影片赶在贺岁档出炉,但观众的观影反应与导演的票房期待之间,并未实现应有的对接。部分观众甚至质疑影片的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除暴安良的英雄,却是一个脑子进水的智障者,而正常人都到哪里去了?基于种种不同的观影反映,笔者以为,尽管《硬汉》在建构故事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有一点是必须被观众认识到。并且应该被大众肯定的。那就是影片展示出的人文价值。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关注弱势群体
近几年,对智障者的关注目光越来越多,特别是2007年特奥会的举办,充分展示了灌注于其中的人文精神。2008年残奥会的举办,使大众对智障者和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进一步的关注。这 点,也同样反映在电影中。2008年底上映的贺岁片《硬汉》无疑是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深情回眸。首先,《硬汉》的主角老三是一个智障者,虽然他不是先天的智障,但一场意外夺走了他本该正常的生活和未来。片中,老三总是一个人口中念念有词,比如他常说的“做坚强的人,做高尚的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有一种力量是专为消灭邪恶而存在的,那就是我,”这些话出自于一个智障者之口,虽然让一些观众发笑,但笑过之后,我们仍能感受到影片传达给观众的那些正面而积极的情感。
陆学艺在其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五个地位层级,即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底层是“遭受贫困的折磨,需要帮助和救济,处于被压抑的阶层。”“底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话语权,底层就是沉默的大多数,准确地说底层就是弱势阶层。”对于智障者来说,他们就是没有话语权的弱势阶层,是底层之底层,而老三形象的刻画不仅彰显了影片对智障人群的底层关怀,还进一步表达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即使是智障者,面对生活中正常人熟视无睹的丑,他们却能勇敢地站出来,与之做无畏的斗争。老三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有智障或身体残疾的人群的代表,而在老三的对面,赫然站立的是智力正常四肢健全,但精神萎缩的正常人。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票贩子卖假票,被老三撞见,老三挺身而出,在这场搏斗中,老三处于劣势,幸亏从天而降的“子弟兵”伸出援手,才幸免于难。而当闻讯而来的警察就此事进行询问时,那个退缩到人群中,被票贩子欺骗的健康的成年男性却矢口否认,声称他与此事无关。影片通过这个镜头,尖锐地展示了当下某些国民在精神人格上的萎缩,一个是智障者,一个是农民工,他们虽然都同处社会的底层,但在精神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由此而言,《硬汉》这部影片的编导在将关注的目光伸向底层时,仍然没有一味地对这群弱势者投以怜悯的目光,相反,导演却用镜头真实地记载了底层的不幸与他们身上仍然存在的诸多不足,这就不得不使观众思考,在当下,我们在为弱智群体争取自身权利,改善他们生存和生活条件的同时,还需解决许多存在于他们身上的问题。可以说,这个很容易被观众忽略但相当典型的细节,不仅使影片的主题触摸到了人性的层面,使观众猛然警觉当下国民现实人格的卑琐和人文精神的缺失,由此而言,编导在片中塑造硬汉老三形象的目的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应该说,智障者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对智障者的关注也同时使影片将表现的视角置于底层,并由此而触及现实生活中那些处于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影片对智障者老三的关注可谓“拔出萝卜带出泥”,由智障者老三,带出偷包贼、农民工、以碰瓷为谋生方式的社会无业流民,以及票贩子等,可以说,当下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等都有所展示。尽管在表现的过程中,编导的处理方式有些简单化,但至少可以启发我们,对于当下的电影创作而言,失业人员,残疾人,农民工,流浪人员等类人的境遇和心态,正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开拓当下影视题材的潜在发展空间。中国电影历来就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关注普通人,并对他们的生存境遇加以真切的描写,给予他们更真诚、更深厚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这既体现了电影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心,也和当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合拍。由此出发,我们认为,“中国电影应当倾诉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的敏锐洞察,对普通个体生活的具体体味,对民众追求稳定和谐生活的深层期盼的不断诠释。”这在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找寻平民英雄
近年来,许多电影导演都在有意吸收主旋律影片回退本真生活流的新主张,或者说,《硬汉》这部影片的编导,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致力于关注底层民生的“第六代”的某些作品的启迪《硬汉》回退到现实生活流,突出表现了现实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智障者)身上的英雄主义质素
我们都知道,在人类的文化中,对英雄的描述与歌颂有着条明显的脉络,不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这种描写英雄或英雄主义的影片在各时代都具有一种特定的时代精神与正面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观者透过对英雄的景仰,能够从中获得一种救赎的情怀,《硬汉》这部影片也如此、相信看过《硬汉》的观众,对片中智障老三与生活中的丑恶行为做无畏斗争的英雄行为,都会表示出应有的尊重,老三本是弱势人群中的一员,他本应获得社会的救助,但老三就是老三,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般智障者的可怜,相反,我们却能从他的身上找到了在当下人们身上最为缺乏的英雄气质。
片中老三的生活,本来非常单纯,有着美好的未来,因为在一次训练中抢救一位落水的战友,老三从此由一个正常人变成了一个智障者。对于老三而言,现实是残酷的,无情的,老三无疑被抛入到了一个另类的群体之中,不仅如此,影片还给观众真实地展示了智障的老三面临的种种生活困境。首先,老三必须面对的是普通人对他的鄙弃和不理解,从影片中邻居大妈看老三的神情就可窥见一斑:其次,本来非常美好的爱情,也将随着老三的一次意外而导致的智障而逐渐被剥离。老三与小草虽然真心相爱,但智力正常的小草,面对现实生活中那些无处不在的诱惑,最终难免放弃对爱情的坚守,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 越高的时代,似乎智障的老三失去爱情无疑已成为一种必然。可喜的是,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老三却表现出了一种难得的英雄主义情怀,而现实生活中那些时有存在的偷包抢劫、碰瓷、票贩子、教唆小孩犯罪等丑恶现象,就成了激发老三英雄主义情结的河床。
悲观的是,在全国上上下下宣扬“八荣八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民生,强调和谐的当下,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利于民生和谐的事物却大量存在,《硬汉》的编导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生活现象,一方面,《硬汉》给观众展示了“八荣八耻”观念在事实上的无力,另一方面,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观众的拷问:面对生活中这些丑恶的事物,为何挺身而出的不是那些智力健全的正常人,偏偏是一个智障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硬汉》是成功的,特别是必然在观众心理上形成的灵魂拷问,使《硬汉》这部影片在表达主流意识形态与电影的娱乐化之间实现了一种缝合,既能反映社会进步潮流的时代精神,又能使人从中透视出社会现实中深存人们内心的种种价值观。
毋庸置疑,在这样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老三是生活中的英雄。应该说,影片对老三英雄形象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期待,但影片对老三形象的简单化处理。却使观众感觉老三形象缺乏应有的思想力量。影片最后,智障的老三因为协助警察制服了持枪抢劫者,成了英雄,受伤的老三,毅然将象征爱情的水壶抛入垃圾桶。这不仅无助于老三形象的塑造,也从另一角度展示了编导对英雄形象的处理仍然没有逃脱既有的窠臼,在笔者看来,英雄获得爱情与成为英雄其实并不冲突,相反,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电影对英雄形象的处理应该更加切合人性美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影对大众的正面价值引导。
三、彰显硬汉精神
谈及“硬汉”。不得不提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该故事取材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并融入作者的生活体验,故有着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蕴。桑提亚哥“硬汉”形象所张扬的那种豪迈阳刚的气概中,蕴涵着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挑战、征服自然和个人奋斗的观念和意识。桑提亚哥的冒险进取精神,是为了让人们和自己相信“你永远行的”,也要让大自然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他不仅以征服自然为荣,而且越是难以征服的对象就越激起他挑战的决心,越使他感到挑战的荣耀。
影片《硬汉》的故事也脱胎于导演丁晟一个朋友的真实生活经历。一句“十一次见义勇为,全胜!”触动了导演的创作灵感。于是,一个见义勇为的平民硬汉的故事便成形。影片没有按照常规套路,侧重于歌颂人物如何历尽曲折成为英雄的各种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而是塑造了一个固执而单纯的城市平民,在一次见义勇为受到表扬之后,发现击倒坏人的一刻是自己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于是,便以纯朴的正义感和扬善除恶的崇高目标为动力。在面对小偷、票贩子、碰瓷团伙的一次次搏斗中。老三毫无畏惧、挺身而出,并不断地鼓励自己继续和危害社会秩序的人战斗。“有一种力量,是专为消灭邪恶而存在的,那就是我”,这是影片中老三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导演想要极力彰显的一种精神——中国式硬汉的精神。相信大多数观众在看过影片之后,都会产生一种打击邪恶之后的快感,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
从片名来看,《硬汉》其实就传达了导演的价值取向,老三形象便是导演这种价值取向的直接载体。可以说,导演的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对硬汉精神的张扬,本身就极具价值,而且,为寻找生活真实的支点,导演丁晟总是认真地了解原型素材的每一次见义勇为经历和当事人的内心状态,遗憾的是,由于导演缺乏对这类生活的深刻体验,因而,致使老三这个苦心经营的硬汉形象流于平面化,显得较为单薄:同时,在老三身上彰显的硬汉精神,“中国式”特征也并不鲜明。试想,如果导演能够将中国文化的精神灌注其中,那么,不仅能够做到片名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也能给观众奉献一个充满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式硬汉形象。倘若真能如此,就不会出现在影片情节的高潮处,女劫匪举起手枪,想要结束老三的生命时,却说出了那句让大部分观众啼笑皆非的“再见,硬汉!”的对白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生硬的处理方式,是因为导演急于想要表达主旨,没想到,却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了。
结语
“电影本身是一种叙事艺术。它的认同逻辑必须建立在既合情又合理的故事情节之上。”同样,一个在现实社会里的人,完全也可以因为他在某个瞬间的举止成为被万众认同的时代英雄,因而,《硬汉》中导演对老三爱情结局的处理方式,以及片末急于抛出主题而出现的生硬对白,无疑减弱了影片的表现力,使本来应该得到观众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因为这些蹩脚的情节处理,反而变成了观众的笑料。这样一来,就可能产生使观众在潜意识里远离剧中人物的心理效果,从而使“看”与“被看”相互对立,无法实现对大众的精神引领。但是,凭心而论,《硬汉》这部电影是极具人文价值的,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平民英雄,彰显硬汉精神,是该电影不应该被大众忽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硬汉》的主人公身上,仍然是具备了让观众喜爱,乃至认同的文化性格的。
关键词 《硬汉》 平民英雄 人文价值
目前,“大陆电影可以划分为三片彼此分离的美学景观:第一片是主旋律影片景观。第二片是艺术片景观,第三片是娱乐片景观,应当讲,正是这三片景观的并存勾勒出中国内地当代电影的主风景”2008年底,《硬汉》作为主旋律影片赶在贺岁档出炉,但观众的观影反应与导演的票房期待之间,并未实现应有的对接。部分观众甚至质疑影片的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除暴安良的英雄,却是一个脑子进水的智障者,而正常人都到哪里去了?基于种种不同的观影反映,笔者以为,尽管《硬汉》在建构故事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有一点是必须被观众认识到。并且应该被大众肯定的。那就是影片展示出的人文价值。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关注弱势群体
近几年,对智障者的关注目光越来越多,特别是2007年特奥会的举办,充分展示了灌注于其中的人文精神。2008年残奥会的举办,使大众对智障者和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进一步的关注。这 点,也同样反映在电影中。2008年底上映的贺岁片《硬汉》无疑是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深情回眸。首先,《硬汉》的主角老三是一个智障者,虽然他不是先天的智障,但一场意外夺走了他本该正常的生活和未来。片中,老三总是一个人口中念念有词,比如他常说的“做坚强的人,做高尚的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有一种力量是专为消灭邪恶而存在的,那就是我,”这些话出自于一个智障者之口,虽然让一些观众发笑,但笑过之后,我们仍能感受到影片传达给观众的那些正面而积极的情感。
陆学艺在其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五个地位层级,即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底层是“遭受贫困的折磨,需要帮助和救济,处于被压抑的阶层。”“底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话语权,底层就是沉默的大多数,准确地说底层就是弱势阶层。”对于智障者来说,他们就是没有话语权的弱势阶层,是底层之底层,而老三形象的刻画不仅彰显了影片对智障人群的底层关怀,还进一步表达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即使是智障者,面对生活中正常人熟视无睹的丑,他们却能勇敢地站出来,与之做无畏的斗争。老三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有智障或身体残疾的人群的代表,而在老三的对面,赫然站立的是智力正常四肢健全,但精神萎缩的正常人。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票贩子卖假票,被老三撞见,老三挺身而出,在这场搏斗中,老三处于劣势,幸亏从天而降的“子弟兵”伸出援手,才幸免于难。而当闻讯而来的警察就此事进行询问时,那个退缩到人群中,被票贩子欺骗的健康的成年男性却矢口否认,声称他与此事无关。影片通过这个镜头,尖锐地展示了当下某些国民在精神人格上的萎缩,一个是智障者,一个是农民工,他们虽然都同处社会的底层,但在精神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由此而言,《硬汉》这部影片的编导在将关注的目光伸向底层时,仍然没有一味地对这群弱势者投以怜悯的目光,相反,导演却用镜头真实地记载了底层的不幸与他们身上仍然存在的诸多不足,这就不得不使观众思考,在当下,我们在为弱智群体争取自身权利,改善他们生存和生活条件的同时,还需解决许多存在于他们身上的问题。可以说,这个很容易被观众忽略但相当典型的细节,不仅使影片的主题触摸到了人性的层面,使观众猛然警觉当下国民现实人格的卑琐和人文精神的缺失,由此而言,编导在片中塑造硬汉老三形象的目的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应该说,智障者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对智障者的关注也同时使影片将表现的视角置于底层,并由此而触及现实生活中那些处于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影片对智障者老三的关注可谓“拔出萝卜带出泥”,由智障者老三,带出偷包贼、农民工、以碰瓷为谋生方式的社会无业流民,以及票贩子等,可以说,当下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等都有所展示。尽管在表现的过程中,编导的处理方式有些简单化,但至少可以启发我们,对于当下的电影创作而言,失业人员,残疾人,农民工,流浪人员等类人的境遇和心态,正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开拓当下影视题材的潜在发展空间。中国电影历来就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关注普通人,并对他们的生存境遇加以真切的描写,给予他们更真诚、更深厚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这既体现了电影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心,也和当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合拍。由此出发,我们认为,“中国电影应当倾诉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的敏锐洞察,对普通个体生活的具体体味,对民众追求稳定和谐生活的深层期盼的不断诠释。”这在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找寻平民英雄
近年来,许多电影导演都在有意吸收主旋律影片回退本真生活流的新主张,或者说,《硬汉》这部影片的编导,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致力于关注底层民生的“第六代”的某些作品的启迪《硬汉》回退到现实生活流,突出表现了现实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智障者)身上的英雄主义质素
我们都知道,在人类的文化中,对英雄的描述与歌颂有着条明显的脉络,不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这种描写英雄或英雄主义的影片在各时代都具有一种特定的时代精神与正面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观者透过对英雄的景仰,能够从中获得一种救赎的情怀,《硬汉》这部影片也如此、相信看过《硬汉》的观众,对片中智障老三与生活中的丑恶行为做无畏斗争的英雄行为,都会表示出应有的尊重,老三本是弱势人群中的一员,他本应获得社会的救助,但老三就是老三,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般智障者的可怜,相反,我们却能从他的身上找到了在当下人们身上最为缺乏的英雄气质。
片中老三的生活,本来非常单纯,有着美好的未来,因为在一次训练中抢救一位落水的战友,老三从此由一个正常人变成了一个智障者。对于老三而言,现实是残酷的,无情的,老三无疑被抛入到了一个另类的群体之中,不仅如此,影片还给观众真实地展示了智障的老三面临的种种生活困境。首先,老三必须面对的是普通人对他的鄙弃和不理解,从影片中邻居大妈看老三的神情就可窥见一斑:其次,本来非常美好的爱情,也将随着老三的一次意外而导致的智障而逐渐被剥离。老三与小草虽然真心相爱,但智力正常的小草,面对现实生活中那些无处不在的诱惑,最终难免放弃对爱情的坚守,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 越高的时代,似乎智障的老三失去爱情无疑已成为一种必然。可喜的是,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老三却表现出了一种难得的英雄主义情怀,而现实生活中那些时有存在的偷包抢劫、碰瓷、票贩子、教唆小孩犯罪等丑恶现象,就成了激发老三英雄主义情结的河床。
悲观的是,在全国上上下下宣扬“八荣八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民生,强调和谐的当下,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利于民生和谐的事物却大量存在,《硬汉》的编导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生活现象,一方面,《硬汉》给观众展示了“八荣八耻”观念在事实上的无力,另一方面,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观众的拷问:面对生活中这些丑恶的事物,为何挺身而出的不是那些智力健全的正常人,偏偏是一个智障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硬汉》是成功的,特别是必然在观众心理上形成的灵魂拷问,使《硬汉》这部影片在表达主流意识形态与电影的娱乐化之间实现了一种缝合,既能反映社会进步潮流的时代精神,又能使人从中透视出社会现实中深存人们内心的种种价值观。
毋庸置疑,在这样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老三是生活中的英雄。应该说,影片对老三英雄形象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期待,但影片对老三形象的简单化处理。却使观众感觉老三形象缺乏应有的思想力量。影片最后,智障的老三因为协助警察制服了持枪抢劫者,成了英雄,受伤的老三,毅然将象征爱情的水壶抛入垃圾桶。这不仅无助于老三形象的塑造,也从另一角度展示了编导对英雄形象的处理仍然没有逃脱既有的窠臼,在笔者看来,英雄获得爱情与成为英雄其实并不冲突,相反,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电影对英雄形象的处理应该更加切合人性美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影对大众的正面价值引导。
三、彰显硬汉精神
谈及“硬汉”。不得不提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该故事取材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并融入作者的生活体验,故有着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蕴。桑提亚哥“硬汉”形象所张扬的那种豪迈阳刚的气概中,蕴涵着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挑战、征服自然和个人奋斗的观念和意识。桑提亚哥的冒险进取精神,是为了让人们和自己相信“你永远行的”,也要让大自然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他不仅以征服自然为荣,而且越是难以征服的对象就越激起他挑战的决心,越使他感到挑战的荣耀。
影片《硬汉》的故事也脱胎于导演丁晟一个朋友的真实生活经历。一句“十一次见义勇为,全胜!”触动了导演的创作灵感。于是,一个见义勇为的平民硬汉的故事便成形。影片没有按照常规套路,侧重于歌颂人物如何历尽曲折成为英雄的各种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而是塑造了一个固执而单纯的城市平民,在一次见义勇为受到表扬之后,发现击倒坏人的一刻是自己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于是,便以纯朴的正义感和扬善除恶的崇高目标为动力。在面对小偷、票贩子、碰瓷团伙的一次次搏斗中。老三毫无畏惧、挺身而出,并不断地鼓励自己继续和危害社会秩序的人战斗。“有一种力量,是专为消灭邪恶而存在的,那就是我”,这是影片中老三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导演想要极力彰显的一种精神——中国式硬汉的精神。相信大多数观众在看过影片之后,都会产生一种打击邪恶之后的快感,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
从片名来看,《硬汉》其实就传达了导演的价值取向,老三形象便是导演这种价值取向的直接载体。可以说,导演的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对硬汉精神的张扬,本身就极具价值,而且,为寻找生活真实的支点,导演丁晟总是认真地了解原型素材的每一次见义勇为经历和当事人的内心状态,遗憾的是,由于导演缺乏对这类生活的深刻体验,因而,致使老三这个苦心经营的硬汉形象流于平面化,显得较为单薄:同时,在老三身上彰显的硬汉精神,“中国式”特征也并不鲜明。试想,如果导演能够将中国文化的精神灌注其中,那么,不仅能够做到片名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也能给观众奉献一个充满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式硬汉形象。倘若真能如此,就不会出现在影片情节的高潮处,女劫匪举起手枪,想要结束老三的生命时,却说出了那句让大部分观众啼笑皆非的“再见,硬汉!”的对白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生硬的处理方式,是因为导演急于想要表达主旨,没想到,却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了。
结语
“电影本身是一种叙事艺术。它的认同逻辑必须建立在既合情又合理的故事情节之上。”同样,一个在现实社会里的人,完全也可以因为他在某个瞬间的举止成为被万众认同的时代英雄,因而,《硬汉》中导演对老三爱情结局的处理方式,以及片末急于抛出主题而出现的生硬对白,无疑减弱了影片的表现力,使本来应该得到观众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因为这些蹩脚的情节处理,反而变成了观众的笑料。这样一来,就可能产生使观众在潜意识里远离剧中人物的心理效果,从而使“看”与“被看”相互对立,无法实现对大众的精神引领。但是,凭心而论,《硬汉》这部电影是极具人文价值的,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平民英雄,彰显硬汉精神,是该电影不应该被大众忽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硬汉》的主人公身上,仍然是具备了让观众喜爱,乃至认同的文化性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