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江奇涛来说,《血战长空》的剧本比《人间正道是沧桑》创作得更艰难。年代有重合,但着眼点完全不同。当历史一页页打开,才知道胜利真的是苦涩的。
有必要重新翻阅的历史
还记得《我的团长我的团》播出时正值“两会”召开。记者碰巧采访某影视集团总裁,谈到该剧,无不感慨这样一个讲述国民党远征军悲壮历史的剧,直到现在才被搬上荧屏。同时期江奇涛编剧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讲的是内忧外患的特殊年代人自由之意志之选择,关于信仰、理想主义这部剧给了观众一次客观、正面的解读。时代在进步,我们不用回避一些人,一段历史时,我们或许能在玩着微博、谈着恋爱、看着娱乐节目时抽空想一下,几十年前有一大批或许和我们有着不同信仰的、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也用热血浇灌了一片土地,一个国家。《血战长空》就是这样一部剧。
对江奇涛来说,《血战长空》的剧本比《人间正道是沧桑》创作得更艰难。年代有重合,但着眼点完全不同。当历史一页页打开,才知道胜利真的是苦涩的。《血战长空》之所以被高希希称为史诗,除了电视剧里面要表现大的情怀,就是故事动情地讲述了一段历史: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第一代抗日飞行员,他们的信仰和他们的意志。而故事也从从工农红军北大抗日到达陕北以后,在瓦窑堡会议上决定东渡黄河北上抗日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整个过程,最后飞虎队成立故事结束,描写了一大批充满斗志的国民党年轻的飞行员——高云天、刘长岭他们怎样一寸山河一寸血地战斗。其中最悲壮的是淞沪战争、南京保卫战、重庆保卫战以及武汉保卫战。
“现在我们看到的日本神舟特警队在二战期间把美国军舰炸掉的那个情景,实际上是中国人之前就发生过的,就是高云天的队伍。淞沪战争时投弹投不下来,飞行员只好连着飞机扎到那个日军最主要的巡洋舰上,所以这个行为不是日本人创造的,是国民党的飞行员创造的。”高希希说这些话的时候显然带着激情。
艺术之上 战争之下
怎样把主旋律拍得好看早就已经有过鲜明的解答,曾经《集结号》、兰小龙的三部曲尤其是《生死线》,一度改写了观众主旋律的审美定位,对于很多主旋律影视剧,观众也早就不再怀着“只为喊口号、树碑立传”的心态去看了。而《血战长空》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是不是“主旋律”的问题,因为它瞄准的是国民党抗日的空军。对此高希希很明确:“我们第一次有勇气认认真真地面对这段历史,如果这部片子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当下的意识形态的要求一致,就是主旋律,而且我会把它拍得很好看。”
《血战长空》并非只注重战争和控诉,也没有本着揭示的目的。创作者态度明确:既要具备战争题材的厚重,又要加倍直抵人心。邵兵也认为自己沉淀许久就为了让角色更“人物”,就像《血战长空》中的高云天,与其说他是英雄,不如说是战士。大量地还原当时的机场场景;20余架1:1的战机;占到全剧1/5到1/6的特效,也是这部作品激发眼球效应的地方,基于这些原因,这部主旋律作品,或许真的如高希希、邵兵等主创所期待的:会很好看。
邵兵:演戏也是一场游戏
邵兵似乎一下子消失了一段时间,他是在自己最热闹的时候突然沉寂的。再次出现,在一年的时间他拍了《追捕》、《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以及这部《血战长空》。邵兵不再看重男一、男二,他通透了很多,对角色、对演戏,他比之前又成长了。
电视指南:对饰演空军有什么体会吗?
邵兵:我以前演过飞行员,像《极地营救》和《紧急迫降》,我对飞翔还有点心得和体会。我是在工厂出生的,当时工厂里有个孩子去当了飞行员,我记得当时他们吃得特别好,他回厂的时候穿着毛领的皮衣,我当时就想能当飞行员多好。
电视指南:很久没见你了,那一段时间在干吗?
邵兵:忙着休整、充实自己,忙着陪着孩子玩,把他们抚养长大。我就觉得该停顿一下、清空一下,因为看了好多片子,觉得自己很差。我是在最热闹的时候停下来的,我一直在想,我演过太多一个类型的片子,就需要有一个转换,停顿、回归一下。而且陪伴孩子成长的这段时间很重要。孩子现在长大了,我觉得可以出来混混了。其实孩子也是一本很好的书,就是教男人怎样成长,把男孩变成男人的。
电视指南:你怎样看待这个自己的转变过程?
邵兵:我恰好赶上中国计划经济向商业转换的
过程,计划经济的时候我上了很多大片,可是我想演更加人物的角色,哪怕不要钱,也是这个原因停下来。那天我还跟姜文说,我长了一张商业的脸,但是有一颗艺术的心,我想去艺术的时候,人家的片子都要送到电影节去的,不会找我这样的人演,后来商业片开始了,我的名气又不够了,挺有意思的。现在我想以一个新人的态度重新出现,以前都演主角,现在我可以从配角开始演。
电视指南:现在回来会有不适应吗?邵兵:不会。你会慢慢看到我的戏,和之前有很大的变化,我现在敢坐在电视机前正视我演的东西,这就算是提高了吧。
电视指南:以前不敢看吗?
邵兵:不是不敢,会很忐忑,我觉得现在看原来的片子不够好。我现在突然在我的角色里发现了一种东西:踏实。保持一点童真的东西很重要,孩子延续了我,让我可以继续这样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演戏也是一场游戏。
高希希:比《三国》更难
电视指南:邵兵有哪点让你觉得和高云飞这个角色契合?
邵兵:邵兵身上有一股劲,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是让我觉得很有价值的。我从他的眼神里感受到一种东西,他有点忧郁,恰好这个角色需要。相比演员,起作用的还是作品本身,这个戏的力量
已经够,不是靠演员来带动。本来我没时间拍了,但是整个剧本渗透出来的力量让我根本放不下,觉得不拍的话就自己都会很惭愧。中国共产党走到今天,有这样的胸襟去重新面对这段历史,很不容易。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也是很悲壮的一段。而接这个剧本的缘由,是我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时候,感觉到纪念馆里一片哀鸣之声,没有反抗,事实上不是这样。拍这个戏也是因为这段历史让人热血沸腾。
电视指南:这部戏比起《三国》难度怎样?
邵兵:比《三国》难度要大,因为我要复原很多场景,有些史料是必须按照历史的真实角度去面对。包括在飞机的模型制造上,都是按照1:1的比例做的,最后还要炸掉,这方面经费很大,制作起来确实比《三国》难度更大。这部戏的投资应该是目前国内电视剧这类题材里最大的。
电视指南:需要大量特效吗?
邵兵:对,有大量的数字合成。本来做了六架遥控飞机,但是太大了实验的时候飞不起来。改成电脑合成,虽然贵一点,但是效果更好。拍摄机场要转八个,因为这支队伍要一直打到云南、甘肃、缅甸、杭州……要是每个机场跑一遍,两年都拍不完,所以只限于两个机场改造,我们在安徽找了一个军用机场。当年这个机场从俄罗斯接飞机过来在安徽落地,没有机场,当地民众一夜之间召集一两万人,一个星期就把机场修成,这个大场面剧中会呈现。
有必要重新翻阅的历史
还记得《我的团长我的团》播出时正值“两会”召开。记者碰巧采访某影视集团总裁,谈到该剧,无不感慨这样一个讲述国民党远征军悲壮历史的剧,直到现在才被搬上荧屏。同时期江奇涛编剧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讲的是内忧外患的特殊年代人自由之意志之选择,关于信仰、理想主义这部剧给了观众一次客观、正面的解读。时代在进步,我们不用回避一些人,一段历史时,我们或许能在玩着微博、谈着恋爱、看着娱乐节目时抽空想一下,几十年前有一大批或许和我们有着不同信仰的、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也用热血浇灌了一片土地,一个国家。《血战长空》就是这样一部剧。
对江奇涛来说,《血战长空》的剧本比《人间正道是沧桑》创作得更艰难。年代有重合,但着眼点完全不同。当历史一页页打开,才知道胜利真的是苦涩的。《血战长空》之所以被高希希称为史诗,除了电视剧里面要表现大的情怀,就是故事动情地讲述了一段历史: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第一代抗日飞行员,他们的信仰和他们的意志。而故事也从从工农红军北大抗日到达陕北以后,在瓦窑堡会议上决定东渡黄河北上抗日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整个过程,最后飞虎队成立故事结束,描写了一大批充满斗志的国民党年轻的飞行员——高云天、刘长岭他们怎样一寸山河一寸血地战斗。其中最悲壮的是淞沪战争、南京保卫战、重庆保卫战以及武汉保卫战。
“现在我们看到的日本神舟特警队在二战期间把美国军舰炸掉的那个情景,实际上是中国人之前就发生过的,就是高云天的队伍。淞沪战争时投弹投不下来,飞行员只好连着飞机扎到那个日军最主要的巡洋舰上,所以这个行为不是日本人创造的,是国民党的飞行员创造的。”高希希说这些话的时候显然带着激情。
艺术之上 战争之下
怎样把主旋律拍得好看早就已经有过鲜明的解答,曾经《集结号》、兰小龙的三部曲尤其是《生死线》,一度改写了观众主旋律的审美定位,对于很多主旋律影视剧,观众也早就不再怀着“只为喊口号、树碑立传”的心态去看了。而《血战长空》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是不是“主旋律”的问题,因为它瞄准的是国民党抗日的空军。对此高希希很明确:“我们第一次有勇气认认真真地面对这段历史,如果这部片子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当下的意识形态的要求一致,就是主旋律,而且我会把它拍得很好看。”
《血战长空》并非只注重战争和控诉,也没有本着揭示的目的。创作者态度明确:既要具备战争题材的厚重,又要加倍直抵人心。邵兵也认为自己沉淀许久就为了让角色更“人物”,就像《血战长空》中的高云天,与其说他是英雄,不如说是战士。大量地还原当时的机场场景;20余架1:1的战机;占到全剧1/5到1/6的特效,也是这部作品激发眼球效应的地方,基于这些原因,这部主旋律作品,或许真的如高希希、邵兵等主创所期待的:会很好看。
邵兵:演戏也是一场游戏
邵兵似乎一下子消失了一段时间,他是在自己最热闹的时候突然沉寂的。再次出现,在一年的时间他拍了《追捕》、《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以及这部《血战长空》。邵兵不再看重男一、男二,他通透了很多,对角色、对演戏,他比之前又成长了。
电视指南:对饰演空军有什么体会吗?
邵兵:我以前演过飞行员,像《极地营救》和《紧急迫降》,我对飞翔还有点心得和体会。我是在工厂出生的,当时工厂里有个孩子去当了飞行员,我记得当时他们吃得特别好,他回厂的时候穿着毛领的皮衣,我当时就想能当飞行员多好。
电视指南:很久没见你了,那一段时间在干吗?
邵兵:忙着休整、充实自己,忙着陪着孩子玩,把他们抚养长大。我就觉得该停顿一下、清空一下,因为看了好多片子,觉得自己很差。我是在最热闹的时候停下来的,我一直在想,我演过太多一个类型的片子,就需要有一个转换,停顿、回归一下。而且陪伴孩子成长的这段时间很重要。孩子现在长大了,我觉得可以出来混混了。其实孩子也是一本很好的书,就是教男人怎样成长,把男孩变成男人的。
电视指南:你怎样看待这个自己的转变过程?
邵兵:我恰好赶上中国计划经济向商业转换的
过程,计划经济的时候我上了很多大片,可是我想演更加人物的角色,哪怕不要钱,也是这个原因停下来。那天我还跟姜文说,我长了一张商业的脸,但是有一颗艺术的心,我想去艺术的时候,人家的片子都要送到电影节去的,不会找我这样的人演,后来商业片开始了,我的名气又不够了,挺有意思的。现在我想以一个新人的态度重新出现,以前都演主角,现在我可以从配角开始演。
电视指南:现在回来会有不适应吗?邵兵:不会。你会慢慢看到我的戏,和之前有很大的变化,我现在敢坐在电视机前正视我演的东西,这就算是提高了吧。
电视指南:以前不敢看吗?
邵兵:不是不敢,会很忐忑,我觉得现在看原来的片子不够好。我现在突然在我的角色里发现了一种东西:踏实。保持一点童真的东西很重要,孩子延续了我,让我可以继续这样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演戏也是一场游戏。
高希希:比《三国》更难
电视指南:邵兵有哪点让你觉得和高云飞这个角色契合?
邵兵:邵兵身上有一股劲,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是让我觉得很有价值的。我从他的眼神里感受到一种东西,他有点忧郁,恰好这个角色需要。相比演员,起作用的还是作品本身,这个戏的力量
已经够,不是靠演员来带动。本来我没时间拍了,但是整个剧本渗透出来的力量让我根本放不下,觉得不拍的话就自己都会很惭愧。中国共产党走到今天,有这样的胸襟去重新面对这段历史,很不容易。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也是很悲壮的一段。而接这个剧本的缘由,是我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时候,感觉到纪念馆里一片哀鸣之声,没有反抗,事实上不是这样。拍这个戏也是因为这段历史让人热血沸腾。
电视指南:这部戏比起《三国》难度怎样?
邵兵:比《三国》难度要大,因为我要复原很多场景,有些史料是必须按照历史的真实角度去面对。包括在飞机的模型制造上,都是按照1:1的比例做的,最后还要炸掉,这方面经费很大,制作起来确实比《三国》难度更大。这部戏的投资应该是目前国内电视剧这类题材里最大的。
电视指南:需要大量特效吗?
邵兵:对,有大量的数字合成。本来做了六架遥控飞机,但是太大了实验的时候飞不起来。改成电脑合成,虽然贵一点,但是效果更好。拍摄机场要转八个,因为这支队伍要一直打到云南、甘肃、缅甸、杭州……要是每个机场跑一遍,两年都拍不完,所以只限于两个机场改造,我们在安徽找了一个军用机场。当年这个机场从俄罗斯接飞机过来在安徽落地,没有机场,当地民众一夜之间召集一两万人,一个星期就把机场修成,这个大场面剧中会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