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今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物流管理是国家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重点专业之一,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是确保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及专业群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必要环节和体制支持。本文针对高等职业物流办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在开设物流办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题,指出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中,重点要确定培养目标及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增强专业操纵技能的物流教学改革,提出了就业导向型教学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14-02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实质上是关注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性保障,而非简单的、高高在上的监控评价。在众多的条件性保障中,居于关键地位的是教学质量观的保障,即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思想和价值观。没有科学的教学质量功能和思想体系,教学质量保障就无从谈起,甚至是一种南辕北辙的保障,会造成教师的压抑、愤怒,产生隐性抵制。
一、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方面暴露的问题
近年来,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
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物流管理实践实训项目,缺乏具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以及与企业合作的具体机制;在具体的实训项目中,学生实训前缺乏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的任务书,实训后的评价仅停留在形式上,甚至没有具体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缺乏系统的考评体系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高校新兴热门专业,一些高校为了抢抓发展机遇,在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和论证,致使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尤其是实践环节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专业发展,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三)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了专业操作技能式教学内容不完善
专业操作技能式教学包括认知实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但通过调研发现,多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场地与师资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不合理,存在“形式主义”现象。缺乏“双师型”教师导致了校内实训环节中学生缺少参与机会和被指导的机会;毕业顶岗实习多属“放羊式”,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主实习,既没有统一组织,又无跟踪指导,实践教学效果差。
综合上述,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并不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教学质量水平不佳。为此,采取具体方法完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本专业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下面就针对以上问题,对如何构建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如何构建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增强高等职业物流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健全组织结构,完善规章体制由实训科、督导室、教学与科研室构成三级监控组织,根抓施(实际的行为)质量监控。实训科是实训教学的组织机构,根据实训教学筹划具体组织安顿学生的实训内容;督导室是监控执行的中心,履行督促检查、组织协调、研究、反馈等职能;教学与科研室是实施(实际的行为)教学及办理的实体,也是实施(实际的行为)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最关键的组织机构。并且,要保障实训教学质量,还一定有一套完善的办理规章体制。要完善和补充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各项规章体制,提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比重。
(二)完善物流专业及专业群教学评价监督体系建设
物流流管理专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为了保证教學质量,确保教学体系按预定方式运行,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实效的评价监督体系。应主要由学院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和企业的相关专家组成,形成定期地由学生自评、企业指导老师评价、学校指导老师评价的评价体系。同时要注重事前与事中的监控与评价。既要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督导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又要通过学生的职业技能状况、企业对学生工作表现,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研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发挥评价监控作用,保证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有效执行,促使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对自己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将物流专业知识心理学化,能否有恰当的设计、科学的施教,从而形成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实践教学的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也就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物流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聘请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三是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四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物流企业一线,参与经营管理。
(四)制定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衡量一所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是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部分有机构成,贯穿于物流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它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综合考核的重要方式。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很强的技术性,而且也要求有很强的职业性。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
总而言之,从增强高等职业物流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完善物流专业及专业群教学评价监督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入手,建立高职物流专业质量市场调节机制,用市场力保障高职物流专业教学质量。高职物流专业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要以市场机制为核心。高职院校要对物流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监控,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水平的重要指标,用毕业和就业率、高职院校对社会的服务、社会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的欢迎程度等来约束高职院校提高自己的专业优势、社会声誉与人才质量。用市场来检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质量,促进物流专业及专业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少岩.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J].辽宁高等职业学报,2004.
[2]彭纯军.浅析高等职业院校物流办理示范性专业建设[J].职教论坛,2007.
[3]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韩莉.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训体系建设[J].太原大学学报,2008.
[5]李俊龙.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童保峰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
[6]李定清.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闫红珍.谈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6.
[8]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6.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14-02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实质上是关注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性保障,而非简单的、高高在上的监控评价。在众多的条件性保障中,居于关键地位的是教学质量观的保障,即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思想和价值观。没有科学的教学质量功能和思想体系,教学质量保障就无从谈起,甚至是一种南辕北辙的保障,会造成教师的压抑、愤怒,产生隐性抵制。
一、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方面暴露的问题
近年来,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
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物流管理实践实训项目,缺乏具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以及与企业合作的具体机制;在具体的实训项目中,学生实训前缺乏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的任务书,实训后的评价仅停留在形式上,甚至没有具体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缺乏系统的考评体系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高校新兴热门专业,一些高校为了抢抓发展机遇,在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和论证,致使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尤其是实践环节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专业发展,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三)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了专业操作技能式教学内容不完善
专业操作技能式教学包括认知实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但通过调研发现,多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场地与师资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不合理,存在“形式主义”现象。缺乏“双师型”教师导致了校内实训环节中学生缺少参与机会和被指导的机会;毕业顶岗实习多属“放羊式”,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主实习,既没有统一组织,又无跟踪指导,实践教学效果差。
综合上述,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并不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教学质量水平不佳。为此,采取具体方法完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本专业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下面就针对以上问题,对如何构建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如何构建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增强高等职业物流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健全组织结构,完善规章体制由实训科、督导室、教学与科研室构成三级监控组织,根抓施(实际的行为)质量监控。实训科是实训教学的组织机构,根据实训教学筹划具体组织安顿学生的实训内容;督导室是监控执行的中心,履行督促检查、组织协调、研究、反馈等职能;教学与科研室是实施(实际的行为)教学及办理的实体,也是实施(实际的行为)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最关键的组织机构。并且,要保障实训教学质量,还一定有一套完善的办理规章体制。要完善和补充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各项规章体制,提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比重。
(二)完善物流专业及专业群教学评价监督体系建设
物流流管理专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为了保证教學质量,确保教学体系按预定方式运行,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实效的评价监督体系。应主要由学院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和企业的相关专家组成,形成定期地由学生自评、企业指导老师评价、学校指导老师评价的评价体系。同时要注重事前与事中的监控与评价。既要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督导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又要通过学生的职业技能状况、企业对学生工作表现,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研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发挥评价监控作用,保证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有效执行,促使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对自己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将物流专业知识心理学化,能否有恰当的设计、科学的施教,从而形成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实践教学的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也就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物流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聘请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三是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四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物流企业一线,参与经营管理。
(四)制定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衡量一所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是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部分有机构成,贯穿于物流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它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综合考核的重要方式。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很强的技术性,而且也要求有很强的职业性。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
总而言之,从增强高等职业物流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完善物流专业及专业群教学评价监督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入手,建立高职物流专业质量市场调节机制,用市场力保障高职物流专业教学质量。高职物流专业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要以市场机制为核心。高职院校要对物流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监控,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水平的重要指标,用毕业和就业率、高职院校对社会的服务、社会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的欢迎程度等来约束高职院校提高自己的专业优势、社会声誉与人才质量。用市场来检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质量,促进物流专业及专业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少岩.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J].辽宁高等职业学报,2004.
[2]彭纯军.浅析高等职业院校物流办理示范性专业建设[J].职教论坛,2007.
[3]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韩莉.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训体系建设[J].太原大学学报,2008.
[5]李俊龙.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童保峰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
[6]李定清.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闫红珍.谈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6.
[8]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