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底蕴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在文化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核心素养,这是一种与语文相关的表现特征,因此具有相当的时代性。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落实途径,需要一定的方法与实践指导。
【关健词】人文底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落实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含义
人文底蕴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的能力,其中包括在学习与人文领域上形成的基本能力与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这其中包括人文关怀与相关的审美。我国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包括人文底蕴。人文底蕴可以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对学生的人文领域发展与学习的侧重点,其中可以包括多种目标要求。人文底蕴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小学生的人文底蕴需要具备生命自觉与人文意识与素养相结合的内涵,因此人文底蕴具有很大的人文价值。
二、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与语文的关系
语文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具有相当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与时俱进的,也正是因为其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学科成为所有学科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小学语文学科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是一种可以将学生的思想与情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可以走进学生的心里。人文底蕴侧重于对小学生进行人文领域方面的情感与素养的培养,在人文底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的目标与人文底蕴的目标具有相当的同向性。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语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认字、写字、阅读、综合运用等多种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来提高综合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文底蕴与小学语文之间存在着分不开的内密联系。
三、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
(一)深挖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教材都是精品文章。其中不少文章都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融入了作者的心血。虽然学生无法理解作者的想法,但是可以对作品蕴含的人文内涵与人文精神进行体会与理解。教师想要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困素,还可以从课文中体现出的人文情感来入手,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字句,对其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体现出真正的大爱,在感受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情感也得到了提升。
(二)强化主体意识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将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来看待,说明了语文作为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与内涵。将教材所蕴含的人文性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联系,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凸显人文关怀,这是主体意识在语文素养中个性的体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从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与祖父在这个园子里的幸福生活,如果学生不从更深的意境去理解,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的意境之美,因此也就无法体会到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底蕴。对于这样一篇课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体验的才是最深刻的,同时还要从课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如从其中的对话来体验作者与祖父之间的快乐是出于不同的思想,学生个体的不同也会对课文中情感的理解有所不同。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更扩大了他们对这种人文内涵理解的不同,这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将自己理解的体验强加给学生,需要不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与生活体验去体验文本内涵。只有這样,语文课堂上就会出现各抒己见的情景,学生也会更加理解课文中“园子”的乐趣。这样学生也会根据自己所处的场景来联想当时园子里的诱惑与触动,因此学生的心里也会在情感上理解当时的课文描写,而学生在这种自主的感悟中可以进一步获得对生活的理解、对亲情的理解,从这些都可以理解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三)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
语文课堂既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基础,还可以发挥一种语文育人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不但积累知识,还能积累语言、语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文中的各种形象与讲解进行人文关怀。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会不断积累和训练语言,从而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作者对天游峰进行了各种所见所感的描写,整个描写过程细腻而优美。其中对一位充满自信的老人更是描写得非常细致,对“我与老人”的一面之缘描写得特别生动,整篇课文洋溢着深厚的人文情感,表现了作者从老人身上所汲取的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让学生了解天游峰的美与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从而为我们理解老人扫天游峰这条山路的不易。在这篇文章中最为突出的是老人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从中可以更加细致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师可以将老人扫路的艰难作为一个重点进行讲解,以此来感受其中存在的深厚的人文情怀。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这些都可以成为训练学生语言学习的关键点。而课文中存在的语言也可以成为训练学生语言的载体,通过课文的语言点来分析老人的语言、行为,最后深入分析老人的生活观,然后还可以进行一下思维拓展,让学生想象一下多少年后两人再次相遇后会是怎样的一番情节,这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续写。
四、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课就是人文精神的承载,只有在语文课堂,才能凸显人文精神。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课文的深入了解与挖掘来突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发挥语文课堂的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魅力。
(编辑:龙贤东)
【关健词】人文底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落实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含义
人文底蕴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的能力,其中包括在学习与人文领域上形成的基本能力与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这其中包括人文关怀与相关的审美。我国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包括人文底蕴。人文底蕴可以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对学生的人文领域发展与学习的侧重点,其中可以包括多种目标要求。人文底蕴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小学生的人文底蕴需要具备生命自觉与人文意识与素养相结合的内涵,因此人文底蕴具有很大的人文价值。
二、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与语文的关系
语文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具有相当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与时俱进的,也正是因为其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学科成为所有学科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小学语文学科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是一种可以将学生的思想与情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可以走进学生的心里。人文底蕴侧重于对小学生进行人文领域方面的情感与素养的培养,在人文底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的目标与人文底蕴的目标具有相当的同向性。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语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认字、写字、阅读、综合运用等多种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来提高综合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文底蕴与小学语文之间存在着分不开的内密联系。
三、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
(一)深挖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教材都是精品文章。其中不少文章都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融入了作者的心血。虽然学生无法理解作者的想法,但是可以对作品蕴含的人文内涵与人文精神进行体会与理解。教师想要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困素,还可以从课文中体现出的人文情感来入手,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字句,对其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体现出真正的大爱,在感受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情感也得到了提升。
(二)强化主体意识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将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来看待,说明了语文作为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与内涵。将教材所蕴含的人文性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联系,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凸显人文关怀,这是主体意识在语文素养中个性的体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从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与祖父在这个园子里的幸福生活,如果学生不从更深的意境去理解,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的意境之美,因此也就无法体会到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底蕴。对于这样一篇课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体验的才是最深刻的,同时还要从课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如从其中的对话来体验作者与祖父之间的快乐是出于不同的思想,学生个体的不同也会对课文中情感的理解有所不同。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更扩大了他们对这种人文内涵理解的不同,这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将自己理解的体验强加给学生,需要不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与生活体验去体验文本内涵。只有這样,语文课堂上就会出现各抒己见的情景,学生也会更加理解课文中“园子”的乐趣。这样学生也会根据自己所处的场景来联想当时园子里的诱惑与触动,因此学生的心里也会在情感上理解当时的课文描写,而学生在这种自主的感悟中可以进一步获得对生活的理解、对亲情的理解,从这些都可以理解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三)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
语文课堂既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基础,还可以发挥一种语文育人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不但积累知识,还能积累语言、语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文中的各种形象与讲解进行人文关怀。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会不断积累和训练语言,从而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作者对天游峰进行了各种所见所感的描写,整个描写过程细腻而优美。其中对一位充满自信的老人更是描写得非常细致,对“我与老人”的一面之缘描写得特别生动,整篇课文洋溢着深厚的人文情感,表现了作者从老人身上所汲取的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让学生了解天游峰的美与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从而为我们理解老人扫天游峰这条山路的不易。在这篇文章中最为突出的是老人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从中可以更加细致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师可以将老人扫路的艰难作为一个重点进行讲解,以此来感受其中存在的深厚的人文情怀。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这些都可以成为训练学生语言学习的关键点。而课文中存在的语言也可以成为训练学生语言的载体,通过课文的语言点来分析老人的语言、行为,最后深入分析老人的生活观,然后还可以进行一下思维拓展,让学生想象一下多少年后两人再次相遇后会是怎样的一番情节,这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续写。
四、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课就是人文精神的承载,只有在语文课堂,才能凸显人文精神。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课文的深入了解与挖掘来突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发挥语文课堂的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魅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