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38《观察物体》。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上面、正面、左(右)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探究活动一:猜一猜
问题一:最近老师从网上买了一样东西,我从不同的方向给这个东西拍了照片,看看,你能猜得出是什么东西吗?(课件分别提供从侧面、正面、上面拍的照片让学生猜测,学生猜测结果不同。)
问题二:同一个物体的照片,为什么大家猜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呢?
小结:看来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我们以前学过可以从哪几个方向观察物体?(板书:正面、上面、侧面。)
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点评:应用学生喜欢的“猜一猜”游戏导入,既成功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调动了他们的学习*趣,也是本节数学课所要引领学生亲身体会的学习目标——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二:观察药箱
昨天我请A、B、C、D四位同学观察一个药箱,(出示药箱:上面是“+”,左中右分别写“爱、祖、国”三个字)他们看了一眼后分别各说了一句话:(课件演示)
A:我看到了一个面上是“+”字。
B:我看到了两个面,一个面有“+”字,另一个面上写有“爱”字。
C:我也看到了两个面,一个面是“爱”字,另一个面是“国”字。
D:我看到了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上分别是“祖”“国”两字,另一个面是“+”字。
问题一:认真阅读,你能判断出他们分别是从什么方向观察药箱后说的话吗?
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想一想。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给每个小组提供学具:小药箱,方便学生交流,促进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
3.把你思考的或在同伴中听到的、学到的跟全班同学说一说。
在学生的汇报中得出结论:
A同学是从正上方观察小药箱的;
B同学是从右上方观察小药箱的;
C同学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D同学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小药箱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C同学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因为观察物体时无法一眼看见同一物體两个相对的面。
问题二:想一想、猜一猜,观察一个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见物体的几个面?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验证,在学生的验证中得出“一个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的正确结论。
[点评: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利用C同学这一错误资源,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的情境,并通过教师巧妙的追问,最终使学生真正得出了“一个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的正确结论。实现了错误的纠正和认识的提升,促成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提升了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
试一试:
1.想一想、猜一猜。下图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图形?
2.如果圆柱体降低一定高度(如下图),想一想从正面看会看到什么图形?
(猜想后用电筒光源照射验证:正方形。)
探究活动三:
问题一:当两个立体图形放在一起时,(如下图)想一想我们从三个方向去观察会看到怎样的形状?(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在书上完成。)
问题二:摆一摆、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在观察多个物体时,我们不仅要看形状,还要注意物体间摆放的位置关系。
巩固练习:独立完成书上“做一做”。
三、合理猜想、巩固升华
问题一:这是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问题二:这是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它可能是哪些立体图形?
(学生手托对应的立体图形的面,全班验证。)
小结:我们不能只根据物体一个面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必须从多个方向观察才能对物体有更准确、更全面地判断。
[点评:本环节教学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单个物体”变成了“物体组合”,从“直观描述”递升为“抽象表达”,可以说,这一环节教学是本课的难点所在。老师首先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然后通过“摆一摆、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将教学引向深入。知识的构建从模糊到清晰。从偏颇到全面,从浅表到深入,层层递进的教学构思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结构功能。]
四、全课总结
1.知识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个性反思: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小组合作、拓展延伸
思考题:我用几个小正方体搭了一个立体图形,后来弄散了,但我记得这是从3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结果,你们能帮我恢复原来摆的样子吗?它是用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1.从正面看到的是:□□
2.从右侧看到的是:□□
3.从上面看到的是:□□□
[总评: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如何运用适时、恰当、有效的提问引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建立空间观念、提升思维品质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纵观本节课,每一次探究活动、每一个知识点的呈现,无不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中层层体现。整节课师生的情感沟通畅通,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热烈。真正达到了“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深化”这一教学的理想境界。]
(责编 林 剑)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38《观察物体》。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上面、正面、左(右)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探究活动一:猜一猜
问题一:最近老师从网上买了一样东西,我从不同的方向给这个东西拍了照片,看看,你能猜得出是什么东西吗?(课件分别提供从侧面、正面、上面拍的照片让学生猜测,学生猜测结果不同。)
问题二:同一个物体的照片,为什么大家猜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呢?
小结:看来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我们以前学过可以从哪几个方向观察物体?(板书:正面、上面、侧面。)
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点评:应用学生喜欢的“猜一猜”游戏导入,既成功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调动了他们的学习*趣,也是本节数学课所要引领学生亲身体会的学习目标——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二:观察药箱
昨天我请A、B、C、D四位同学观察一个药箱,(出示药箱:上面是“+”,左中右分别写“爱、祖、国”三个字)他们看了一眼后分别各说了一句话:(课件演示)
A:我看到了一个面上是“+”字。
B:我看到了两个面,一个面有“+”字,另一个面上写有“爱”字。
C:我也看到了两个面,一个面是“爱”字,另一个面是“国”字。
D:我看到了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上分别是“祖”“国”两字,另一个面是“+”字。
问题一:认真阅读,你能判断出他们分别是从什么方向观察药箱后说的话吗?
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想一想。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给每个小组提供学具:小药箱,方便学生交流,促进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
3.把你思考的或在同伴中听到的、学到的跟全班同学说一说。
在学生的汇报中得出结论:
A同学是从正上方观察小药箱的;
B同学是从右上方观察小药箱的;
C同学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D同学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小药箱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C同学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因为观察物体时无法一眼看见同一物體两个相对的面。
问题二:想一想、猜一猜,观察一个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见物体的几个面?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验证,在学生的验证中得出“一个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的正确结论。
[点评: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利用C同学这一错误资源,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的情境,并通过教师巧妙的追问,最终使学生真正得出了“一个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的正确结论。实现了错误的纠正和认识的提升,促成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提升了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
试一试:
1.想一想、猜一猜。下图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图形?
2.如果圆柱体降低一定高度(如下图),想一想从正面看会看到什么图形?
(猜想后用电筒光源照射验证:正方形。)
探究活动三:
问题一:当两个立体图形放在一起时,(如下图)想一想我们从三个方向去观察会看到怎样的形状?(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在书上完成。)
问题二:摆一摆、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在观察多个物体时,我们不仅要看形状,还要注意物体间摆放的位置关系。
巩固练习:独立完成书上“做一做”。
三、合理猜想、巩固升华
问题一:这是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问题二:这是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它可能是哪些立体图形?
(学生手托对应的立体图形的面,全班验证。)
小结:我们不能只根据物体一个面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必须从多个方向观察才能对物体有更准确、更全面地判断。
[点评:本环节教学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单个物体”变成了“物体组合”,从“直观描述”递升为“抽象表达”,可以说,这一环节教学是本课的难点所在。老师首先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然后通过“摆一摆、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将教学引向深入。知识的构建从模糊到清晰。从偏颇到全面,从浅表到深入,层层递进的教学构思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结构功能。]
四、全课总结
1.知识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个性反思: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小组合作、拓展延伸
思考题:我用几个小正方体搭了一个立体图形,后来弄散了,但我记得这是从3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结果,你们能帮我恢复原来摆的样子吗?它是用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1.从正面看到的是:□□
2.从右侧看到的是:□□
3.从上面看到的是:□□□
[总评: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如何运用适时、恰当、有效的提问引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建立空间观念、提升思维品质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纵观本节课,每一次探究活动、每一个知识点的呈现,无不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中层层体现。整节课师生的情感沟通畅通,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热烈。真正达到了“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深化”这一教学的理想境界。]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