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前后延续了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逝世而止。虽说张大千的泼墨技法是建立在前人王洽、米芾、石格、青藤、白阳、梁楷等的泼墨技法上。但是,大千做到了精益求精,在前人泼墨的基础上加以创作,巧妙的将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和西方绘画的技巧相结合,从而独创泼彩技法。外加后面不断的摸索探究,大千的泼墨泼彩在我国的绘画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张大千;《长江万里图》;泼墨泼彩
张大千(1899~1983),本来叫正权,后来改名字为季爰,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他在中外绘画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力深远,可以说是国画家中的一个传奇人物。在绘画方面不管是山水、花鸟、人物,还是写意、工笔、泼墨泼彩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在泼墨泼彩方面,更是有登峰造极的成就。他以自己卓越的成就,被享誉盛名的大师徐悲鸿称之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的绘画经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取之古人——早期刻苦钻研,专心临摹古人的画;取之自然——不满足于对古代有代表性画家的细心钻研和对敦煌石窟壁画三年的临摹探究,并且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行遍欧北美,在古人的艺术精髓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这便使其艺术发展之路迈进了很大一步,同时也为晚年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造诣奠定了基础;取之内心——这一时期大千开创出具有代表性的泼墨泼彩技法,主要是他根据自己的心境与探究古人技法、结合自然界万物之感而来。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创作很明显凝聚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之对中西自然景象的结合,从而开创了张大千独特的艺术语言。本文主要从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中的代表作之一《长江万里图》来试析其泼墨泼彩技法。
《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于1968年在太平洋环荜庵所画的,为了庆贺张群先生八十大寿而绘。其实张大千会想到绘制《长江万里图》主要是因为张群老先生在年轻的时候从家乡坐船经过长江,在参加国民革命军的时候曾立过很多功,再加上张大千自己对于长江的景象比较熟悉,所以才会决定画长江送给张群先生祝寿。在大千确定题材后,便静下心来绘制出《长江万里图》。绘毕题识:“穷十日之力而成此《长江万里图》,答诸君子之请,而敬公一觞人也。”[1]
《长江万里图》显而易见是一幅泼墨泼彩画,这幅长1979.5厘米,高53.2厘米的巨作,张大千是通过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来展现。就长江是我们祖国的母亲河而言,该题材上就显现出了气势的雄伟壮观,在意境上更是让人感觉气势磅砣之感。张明远对于它的评价就相当高,认为他整幅画有时感觉很明净,但是画面内容又很丰富;用笔也是集豪放与精细相结合,这些大千都运用恰到好处,可以说达到了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张大千在绘制《长江万里图》的时并没有画草稿,而是凭借自己对长江两岸景况的熟悉,且曾画过很多相关长江的山水作品,凭借自己心中的构思,随心所欲的起笔就画。创作这幅作品时张大千正移居巴西,已七十岁高龄他,多年来在海外生活,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浓浓思乡之情在绘制此画时得以释放。长达20米的宏大的布局,张大千采用的是以俯瞰的方式来表现,从四川开始画,紧接着便是奔流而下的长江,再是三峡,然后就是嘉陵江,最终进入大海的怀抱。这种连绵起伏的山水走势和空间布局在大千的画笔下都处理的相当到位。在画面中的明暗疏密、轻重浓淡、远近高低都安排得相得益彰,构图完美,没有弊端,整个画面给人一挥而就的感觉。从技法上看,此画不但吸取了中国传统山水的泼墨、破墨技法;而且结合了中西方的泼彩技法。将长江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现了大千“泼墨与工写相结合,墨色与颜色相交应”的绘画风格特征。
1 吸取传统山水的泼墨、积墨、破墨技法
在构思成熟后,根据古人的作画习惯从上到下,由左往右推开画面,首先开始的便是泼墨,然后下笔,达到直抒胸臆的效果。从《长江万里图》中,很明显从长江两岸的山势和深谷可看出泼墨的豪放与粗狂,且多处大块的浓墨和淡墨交错产生的层次感也处理得很到位,能收放自如的运用好,在视觉上很吸引眼球。张大千的泼墨主要是受南宋梁楷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千狂涂册》中很明显的说明了张大千沉醉于减笔、泼墨之中的狂劲、狂意、狂态。[2]在此基础上又结合泼墨画风之一的米芾,加上大胆泼墨、积墨、破墨之法的徐渭。特别是长江两岸的山让我们一目了然采用的是传统山水泼墨、积墨、泼墨技法的踪迹。但是他又不是完全的照搬照抄,有结合自己的写生基础,和对以往游历的忆写与沉思,摆脱外在具体形象的局限性,充分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意境。
2 结合中西方泼彩技法
泼彩技法是大千先生独创的,据记载在此之前并没有过泼彩技法的使用。其实,张大千的泼彩创新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如: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展子虔的青绿山水,以及董其昌的青绿设色观念。[1]通过这些促使大千大胆创新,将石青、石绿运用到泼墨上,时而借笔辅助,使画面的墨色与色彩相互交融,将长江山水的磅礴的气势很好的显现了。
《长江万里图》是大千晚年的作品,画面上的泼彩相比之前有所加重,泼彩法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创作手段之一。当时大千的泼墨泼彩技法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融合水墨与青绿相结合,通幅画给人一种水墨交融,加上青绿又有生机盎然之感。我认为这幅作品最大的亮点在于,大千在泼墨的基础上又泼了青色和绿色,将这招摇艳丽的青绿颜色表现得有意境,而不显艳俗,又用“半泼半勾”的形式将山势结构与陆地部分表现得较为具象。在泼墨后,便泼色交融的手法上很豪爽粗狂,而在局部则处理得比较精细,特别是在处理岸边的树木、房屋,江上的船只以及长江边角上的礁石都很精细,做到了粗中有细。
另外,张大千长时间居住在西方,游遍欧美各国,参观各地的博物馆和毕加索的所谓“艺术届的高峰会议”后,他的画风深受“原本就受中国影响而产生的抽象派”的影响。[3]比如,在大千年轻时到日本学习染织,对于色彩的规律掌握得比较熟悉;还有一些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抽象、半抽象之感;甚至有时在他的泼彩法里面会加上牛奶就足以证明大千的泼墨泼彩画有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当然,毋庸置疑,大千是将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于中国传统绘画,这也是他晚年作画的主要风格。这主要能从三个方面分析出:
(1)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绘画主要以水墨线条为主,而西方则以色彩和块面为主要特征。在《长江万里图中》很明显我们能看到大块大块的以色彩为主的面,同时当然也有墨色和线的结合。
(2)画面中泼墨泼彩呈现出来的抽象元素之美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相结合所达到的效果,不正也明显体现出了中西方绘画的结合吗?
(3)大千的泼墨泼彩艺术,从创作的动作和方式而言,墨色、颜料。施色的时候采用了泼溅手法,尤其是像画《长江万里图》这类大画时,张大千的泼彩手法就有点像波洛克的创作方式。
对于大千的泼墨泼彩很多大师都予以很高的评价,他的泼墨泼彩技法造诣精湛,这种既重于保存传统中国绘画特色,又结合西方绘画技法的创作手法相信会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更高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孙云生,朱介英.大风堂丛书.绝美的生命交集——孙云生与张大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明远.中国画家全集·张大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陈洙龙.张大千[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小波,李开能.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形成的内在逻辑分析[J].美术大观,2011(06).
作者简介:危玉茹(1991—),女,江西抚州人,丽水学院艺术学院。
关键词:张大千;《长江万里图》;泼墨泼彩
张大千(1899~1983),本来叫正权,后来改名字为季爰,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他在中外绘画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力深远,可以说是国画家中的一个传奇人物。在绘画方面不管是山水、花鸟、人物,还是写意、工笔、泼墨泼彩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在泼墨泼彩方面,更是有登峰造极的成就。他以自己卓越的成就,被享誉盛名的大师徐悲鸿称之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的绘画经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取之古人——早期刻苦钻研,专心临摹古人的画;取之自然——不满足于对古代有代表性画家的细心钻研和对敦煌石窟壁画三年的临摹探究,并且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行遍欧北美,在古人的艺术精髓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这便使其艺术发展之路迈进了很大一步,同时也为晚年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造诣奠定了基础;取之内心——这一时期大千开创出具有代表性的泼墨泼彩技法,主要是他根据自己的心境与探究古人技法、结合自然界万物之感而来。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创作很明显凝聚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之对中西自然景象的结合,从而开创了张大千独特的艺术语言。本文主要从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中的代表作之一《长江万里图》来试析其泼墨泼彩技法。
《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于1968年在太平洋环荜庵所画的,为了庆贺张群先生八十大寿而绘。其实张大千会想到绘制《长江万里图》主要是因为张群老先生在年轻的时候从家乡坐船经过长江,在参加国民革命军的时候曾立过很多功,再加上张大千自己对于长江的景象比较熟悉,所以才会决定画长江送给张群先生祝寿。在大千确定题材后,便静下心来绘制出《长江万里图》。绘毕题识:“穷十日之力而成此《长江万里图》,答诸君子之请,而敬公一觞人也。”[1]
《长江万里图》显而易见是一幅泼墨泼彩画,这幅长1979.5厘米,高53.2厘米的巨作,张大千是通过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来展现。就长江是我们祖国的母亲河而言,该题材上就显现出了气势的雄伟壮观,在意境上更是让人感觉气势磅砣之感。张明远对于它的评价就相当高,认为他整幅画有时感觉很明净,但是画面内容又很丰富;用笔也是集豪放与精细相结合,这些大千都运用恰到好处,可以说达到了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张大千在绘制《长江万里图》的时并没有画草稿,而是凭借自己对长江两岸景况的熟悉,且曾画过很多相关长江的山水作品,凭借自己心中的构思,随心所欲的起笔就画。创作这幅作品时张大千正移居巴西,已七十岁高龄他,多年来在海外生活,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浓浓思乡之情在绘制此画时得以释放。长达20米的宏大的布局,张大千采用的是以俯瞰的方式来表现,从四川开始画,紧接着便是奔流而下的长江,再是三峡,然后就是嘉陵江,最终进入大海的怀抱。这种连绵起伏的山水走势和空间布局在大千的画笔下都处理的相当到位。在画面中的明暗疏密、轻重浓淡、远近高低都安排得相得益彰,构图完美,没有弊端,整个画面给人一挥而就的感觉。从技法上看,此画不但吸取了中国传统山水的泼墨、破墨技法;而且结合了中西方的泼彩技法。将长江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现了大千“泼墨与工写相结合,墨色与颜色相交应”的绘画风格特征。
1 吸取传统山水的泼墨、积墨、破墨技法
在构思成熟后,根据古人的作画习惯从上到下,由左往右推开画面,首先开始的便是泼墨,然后下笔,达到直抒胸臆的效果。从《长江万里图》中,很明显从长江两岸的山势和深谷可看出泼墨的豪放与粗狂,且多处大块的浓墨和淡墨交错产生的层次感也处理得很到位,能收放自如的运用好,在视觉上很吸引眼球。张大千的泼墨主要是受南宋梁楷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千狂涂册》中很明显的说明了张大千沉醉于减笔、泼墨之中的狂劲、狂意、狂态。[2]在此基础上又结合泼墨画风之一的米芾,加上大胆泼墨、积墨、破墨之法的徐渭。特别是长江两岸的山让我们一目了然采用的是传统山水泼墨、积墨、泼墨技法的踪迹。但是他又不是完全的照搬照抄,有结合自己的写生基础,和对以往游历的忆写与沉思,摆脱外在具体形象的局限性,充分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意境。
2 结合中西方泼彩技法
泼彩技法是大千先生独创的,据记载在此之前并没有过泼彩技法的使用。其实,张大千的泼彩创新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如: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展子虔的青绿山水,以及董其昌的青绿设色观念。[1]通过这些促使大千大胆创新,将石青、石绿运用到泼墨上,时而借笔辅助,使画面的墨色与色彩相互交融,将长江山水的磅礴的气势很好的显现了。
《长江万里图》是大千晚年的作品,画面上的泼彩相比之前有所加重,泼彩法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创作手段之一。当时大千的泼墨泼彩技法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融合水墨与青绿相结合,通幅画给人一种水墨交融,加上青绿又有生机盎然之感。我认为这幅作品最大的亮点在于,大千在泼墨的基础上又泼了青色和绿色,将这招摇艳丽的青绿颜色表现得有意境,而不显艳俗,又用“半泼半勾”的形式将山势结构与陆地部分表现得较为具象。在泼墨后,便泼色交融的手法上很豪爽粗狂,而在局部则处理得比较精细,特别是在处理岸边的树木、房屋,江上的船只以及长江边角上的礁石都很精细,做到了粗中有细。
另外,张大千长时间居住在西方,游遍欧美各国,参观各地的博物馆和毕加索的所谓“艺术届的高峰会议”后,他的画风深受“原本就受中国影响而产生的抽象派”的影响。[3]比如,在大千年轻时到日本学习染织,对于色彩的规律掌握得比较熟悉;还有一些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抽象、半抽象之感;甚至有时在他的泼彩法里面会加上牛奶就足以证明大千的泼墨泼彩画有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当然,毋庸置疑,大千是将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于中国传统绘画,这也是他晚年作画的主要风格。这主要能从三个方面分析出:
(1)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绘画主要以水墨线条为主,而西方则以色彩和块面为主要特征。在《长江万里图中》很明显我们能看到大块大块的以色彩为主的面,同时当然也有墨色和线的结合。
(2)画面中泼墨泼彩呈现出来的抽象元素之美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相结合所达到的效果,不正也明显体现出了中西方绘画的结合吗?
(3)大千的泼墨泼彩艺术,从创作的动作和方式而言,墨色、颜料。施色的时候采用了泼溅手法,尤其是像画《长江万里图》这类大画时,张大千的泼彩手法就有点像波洛克的创作方式。
对于大千的泼墨泼彩很多大师都予以很高的评价,他的泼墨泼彩技法造诣精湛,这种既重于保存传统中国绘画特色,又结合西方绘画技法的创作手法相信会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更高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孙云生,朱介英.大风堂丛书.绝美的生命交集——孙云生与张大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明远.中国画家全集·张大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陈洙龙.张大千[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小波,李开能.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形成的内在逻辑分析[J].美术大观,2011(06).
作者简介:危玉茹(1991—),女,江西抚州人,丽水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