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体检越来越普遍,体检时的检查项目各有不同,有的繁多,有的简单。但血常规都在必查之列。因为其方法简单,只需少许血就可以发现许多疾病端倪。血常规检查中有一项是血红蛋白。有的人拿到体检报告后,发现血红蛋白虽在正常值范围,但有些偏低或偏高,便向医生咨询: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多少,我的血红蛋白为什么会偏低(高)?
血红蛋白正常值是如何确定的呢?以成人身高为例,是找很多正常、没有影响身高疾病的成年人在相同时间测量身高,从最高到最矮。然后根据身高分布情况,删去一定比例的极端值,使得出的值能较稳定地反映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正常身高。如有人身高2.5米,超出正常身高,可能是最高值;有人偏矮,只有1.6米,不到正常身高,或属于最低值。但他们的身高都是正常的,不过属于最高值、最低值,或不在那个正常值的范同内。同理,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只是提供参考,不必为此忧心忡忡。
皮肤白里透红,面似朝霞,唇绽樱颗,其红色来自深层组织内丰富微血管内的血液。全身血液约占体重的8%,其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占绝大多数,主要由血红蛋白构成。血红蛋白则由特殊的珠蛋白和含铁血红蛋白结合而成。
长期居住在高原者,因为周围环境缺氧,身体便自动调节,生长出更多的红细胞,使面色显得更红。因各种原因,身体内红细胞不足,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即为贫血。贫血患者皮肤苍白,口唇、眼睑、甲床也缺少血色,感到全身无力、心慌气短、头晕发昏等。
血液循环经过肺部时,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经心脏加压输入全身组织后,释放出氧气,与二氧化碳结合,成为还原血红蛋白,其颜色发暗。当呼吸道受阻或肺循环障碍时,氧合血红蛋白量下降,还原血红蛋白增加,使鼻尖、口唇、指尖等末梢部位皮肤呈现暗紫色,医生常称发绀。发绀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引起发绀的主要原因是缺氧。
血红蛋白比氧更易与一氧化碳结合,而且一旦结合后便很难分离。煤气中毒时,由于血液中的大部分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失去运氧能力,因而造成组织缺氧甚至机体死亡。但这时身体并不出现发绀,口唇、两颊及前胸皮肤反可呈樱桃红色。轻度煤气中毒者有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表现,吸入新鲜空气后,不适症状可很快消失。严重者应送医院抢救,做吸氧、高压氧或放血充氧回输等治疗。
红细胞在骨髓内生长成熟进入血液循环,其寿命只有120天。衰老的红细胞由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吞噬细胞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又进一步分解形成胆红素。胆红素进入血液,由肝脏摄取、解毒,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称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出,进入肠道。胆汁的颜色自金黄色至深绿色不等,决定于其中所含胆色素种类和浓度。由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呈金黄色或橘棕色。经胆囊贮存浓缩,颜色加深而成深绿色。
在肠道,结合胆红素经细菌作用,成为粪胆素元和尿胆素元,大部分在大肠下段转变为粪胆素随粪便排出,小部分又重新吸收入血。吸收入血中的一部分随尿液排出,为尿胆素。粪胆素和尿胆素是粪、尿带黄色的主要原因。如红细胞破坏过多,血中胆红素增多;或胆管阻塞,胆红素不能排泄,使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多;或由于肝细胞损害,同时影响胆红素的处理和排出,血中两种胆红素增多,即出现巩膜、黏膜和皮肤发黄的现象,称为黄疸。根据化验结果,可判明是何种胆红素增多,从而帮助诊断。引起黄疸的常见疾病有蚕豆病、各种肝炎、胆管结石以及胰头、胆管等部位癌肿的压迫。黄疸以对因治疗为主。
胃溃疡或胃癌等胃肠疾病可发生内出血。出血量大,经胃酸作用,自大肠排出,使大便呈棚油样,称黑便,同时伴有头昏、无力甚至昏迷等其他失血症状。
掌握了血红蛋白的变色秘密,就可以透过各种颜色,加强自我保健,发现、预防疾病。对于部分患者,则可帮助寻找病因,彻底治疗。
血红蛋白正常值是如何确定的呢?以成人身高为例,是找很多正常、没有影响身高疾病的成年人在相同时间测量身高,从最高到最矮。然后根据身高分布情况,删去一定比例的极端值,使得出的值能较稳定地反映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正常身高。如有人身高2.5米,超出正常身高,可能是最高值;有人偏矮,只有1.6米,不到正常身高,或属于最低值。但他们的身高都是正常的,不过属于最高值、最低值,或不在那个正常值的范同内。同理,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只是提供参考,不必为此忧心忡忡。
皮肤白里透红,面似朝霞,唇绽樱颗,其红色来自深层组织内丰富微血管内的血液。全身血液约占体重的8%,其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占绝大多数,主要由血红蛋白构成。血红蛋白则由特殊的珠蛋白和含铁血红蛋白结合而成。
长期居住在高原者,因为周围环境缺氧,身体便自动调节,生长出更多的红细胞,使面色显得更红。因各种原因,身体内红细胞不足,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即为贫血。贫血患者皮肤苍白,口唇、眼睑、甲床也缺少血色,感到全身无力、心慌气短、头晕发昏等。
血液循环经过肺部时,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经心脏加压输入全身组织后,释放出氧气,与二氧化碳结合,成为还原血红蛋白,其颜色发暗。当呼吸道受阻或肺循环障碍时,氧合血红蛋白量下降,还原血红蛋白增加,使鼻尖、口唇、指尖等末梢部位皮肤呈现暗紫色,医生常称发绀。发绀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引起发绀的主要原因是缺氧。
血红蛋白比氧更易与一氧化碳结合,而且一旦结合后便很难分离。煤气中毒时,由于血液中的大部分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失去运氧能力,因而造成组织缺氧甚至机体死亡。但这时身体并不出现发绀,口唇、两颊及前胸皮肤反可呈樱桃红色。轻度煤气中毒者有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表现,吸入新鲜空气后,不适症状可很快消失。严重者应送医院抢救,做吸氧、高压氧或放血充氧回输等治疗。
红细胞在骨髓内生长成熟进入血液循环,其寿命只有120天。衰老的红细胞由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吞噬细胞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又进一步分解形成胆红素。胆红素进入血液,由肝脏摄取、解毒,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称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出,进入肠道。胆汁的颜色自金黄色至深绿色不等,决定于其中所含胆色素种类和浓度。由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呈金黄色或橘棕色。经胆囊贮存浓缩,颜色加深而成深绿色。
在肠道,结合胆红素经细菌作用,成为粪胆素元和尿胆素元,大部分在大肠下段转变为粪胆素随粪便排出,小部分又重新吸收入血。吸收入血中的一部分随尿液排出,为尿胆素。粪胆素和尿胆素是粪、尿带黄色的主要原因。如红细胞破坏过多,血中胆红素增多;或胆管阻塞,胆红素不能排泄,使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多;或由于肝细胞损害,同时影响胆红素的处理和排出,血中两种胆红素增多,即出现巩膜、黏膜和皮肤发黄的现象,称为黄疸。根据化验结果,可判明是何种胆红素增多,从而帮助诊断。引起黄疸的常见疾病有蚕豆病、各种肝炎、胆管结石以及胰头、胆管等部位癌肿的压迫。黄疸以对因治疗为主。
胃溃疡或胃癌等胃肠疾病可发生内出血。出血量大,经胃酸作用,自大肠排出,使大便呈棚油样,称黑便,同时伴有头昏、无力甚至昏迷等其他失血症状。
掌握了血红蛋白的变色秘密,就可以透过各种颜色,加强自我保健,发现、预防疾病。对于部分患者,则可帮助寻找病因,彻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