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健全关系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全面。当前,多数中小学的教学評价模式过于腐朽,对学生评价的内容涉及过于单一,片面化的评价不利于家长与教师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本文的撰写从多元角度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入手,改善当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多元角度 教学评价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232-02
在教育改革之初,教育界的多位专家就提出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重要性,然而教育改革发展至今,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仍未得到完善,本文的撰写将从实际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可供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参考意见,完善我国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
一、当前学生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程式化的评价
当前无论是普通教育或者是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评价模式过于程式化。本文中谈及的程式化不仅仅指评价内容的程式化,也指评价方式的程式化。在现有的评价内容与体制来看,当前的教学评价中涉及到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是否良好,这是构成程式化评价的核心,也是教师和家长对一个学生产生第一评价的最终标准。家长或者老师都是围绕着学生成绩的高低,评判学生的道德素质,这不仅仅与教学教育的初衷相违背,更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同时程式化的评价还指以教师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模式,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容易将主观的情感带入评价系统中,对于客观合理的评价模式构建极为不利,这也是当前学生评价程式化的重要体现。
2.评价的有效性保障问题
部分地区的学校开始有意识的对学生展开多元的评价,在笔者搜集整理到的资料中,几乎没有学校对多元评价的结果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行核查。这就导致了开展多元评价体系建设的学校,在对学生给予一定的评价后,难以对某些方面评价的真实性进行核定,而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二、基于多元角度建设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
1.教、学一体的评价体系
基于多元角度建设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还是难以脱离教与学,教是教师的责任,而教师也需要从教的某些方面,对学生有一定的评判,譬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遵守课堂纪律与学校纪律的程度进行一定的评价。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观察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这个评价是来自于教师的主观认识产生的评价。主观评价中容易带有教师的个人情感色彩,因此,该部分仅仅可以作为家长和校方对学生了解的一个参考评价。在多元角度建设的学生评价体系中,该部分并不是评价的核心。
教学一体的学生评价系统的核心是客观的记录与表现,其形式为多方参与,即家长、教师、学生都要参与到评价中。该评价系统的建设中客观的记录与表现是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的学习成绩,完整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学习成绩不应该是一次学习成绩,应该是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的相同科目的所有考试成绩中,取掉最高分与最低分求得均值的结果,这才能真实的反应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学生参与活动的基本情况,完整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不应该是学生参与的某一个活动,而应该是固定周期内,学生参与活动的频次。而校方应该有一定量表,检验固定周期内学生活动频次的高低,以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
学生的个人素质,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中个人素养的评价部分是最难展开的。在该部分的评价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记录,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日常违规、好人好事等行为均有记录,以得到真实可靠的评价。在此环节中也需要家长、教师、学生的多方参与。首先家长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评价,通过家长的反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日常状态,校方可以提供一定的量表,让家长填写学生的日常行为,譬如是否帮助做家务、是否能够做到基本生活自理、是否孝顺父母等等;通过教师需要记录学生的日常是否有违规行为、是否做到尊重老师等等;通过学生需要记录学生之间是否相处融洽、学生在私下是否有坏习惯或行为等等。通过三方约束,能够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做出可靠的判断。
2.通过监管,确保评价内容的有效性
在学生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中,学生的个人素质评价是最为困难的,其效率也是最难保障的。如果校方要将多元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升学路上的参考,那么家长可能会存在不真实报告的行为。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就需要对多元评价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通过不定时的访问、不定时听课等等方式,考核家长、学生、教师的评价是否合理,确保评价内容的真实可靠。
三、结语
从多元角度评价学生,无论从行为上抑或是精神上都能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通过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规范,引导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现状分析,重智轻德是无法规避的社会问题,唯有通过不同的评价规范,才能彻底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晓庆.多元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少年,2017(03):163.
[2]陈亚军.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下的多元评价[J].好家长,2016(51):99.
[3]苗红.多元智能理论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J].课外语文,2016(14):56.
[4]付万久.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中的教学评价[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0):152.
【关键词】多元角度 教学评价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232-02
在教育改革之初,教育界的多位专家就提出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重要性,然而教育改革发展至今,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仍未得到完善,本文的撰写将从实际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可供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参考意见,完善我国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
一、当前学生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程式化的评价
当前无论是普通教育或者是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评价模式过于程式化。本文中谈及的程式化不仅仅指评价内容的程式化,也指评价方式的程式化。在现有的评价内容与体制来看,当前的教学评价中涉及到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是否良好,这是构成程式化评价的核心,也是教师和家长对一个学生产生第一评价的最终标准。家长或者老师都是围绕着学生成绩的高低,评判学生的道德素质,这不仅仅与教学教育的初衷相违背,更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同时程式化的评价还指以教师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模式,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容易将主观的情感带入评价系统中,对于客观合理的评价模式构建极为不利,这也是当前学生评价程式化的重要体现。
2.评价的有效性保障问题
部分地区的学校开始有意识的对学生展开多元的评价,在笔者搜集整理到的资料中,几乎没有学校对多元评价的结果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行核查。这就导致了开展多元评价体系建设的学校,在对学生给予一定的评价后,难以对某些方面评价的真实性进行核定,而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二、基于多元角度建设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
1.教、学一体的评价体系
基于多元角度建设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还是难以脱离教与学,教是教师的责任,而教师也需要从教的某些方面,对学生有一定的评判,譬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遵守课堂纪律与学校纪律的程度进行一定的评价。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观察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这个评价是来自于教师的主观认识产生的评价。主观评价中容易带有教师的个人情感色彩,因此,该部分仅仅可以作为家长和校方对学生了解的一个参考评价。在多元角度建设的学生评价体系中,该部分并不是评价的核心。
教学一体的学生评价系统的核心是客观的记录与表现,其形式为多方参与,即家长、教师、学生都要参与到评价中。该评价系统的建设中客观的记录与表现是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的学习成绩,完整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学习成绩不应该是一次学习成绩,应该是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的相同科目的所有考试成绩中,取掉最高分与最低分求得均值的结果,这才能真实的反应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学生参与活动的基本情况,完整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不应该是学生参与的某一个活动,而应该是固定周期内,学生参与活动的频次。而校方应该有一定量表,检验固定周期内学生活动频次的高低,以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
学生的个人素质,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中个人素养的评价部分是最难展开的。在该部分的评价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记录,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日常违规、好人好事等行为均有记录,以得到真实可靠的评价。在此环节中也需要家长、教师、学生的多方参与。首先家长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评价,通过家长的反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日常状态,校方可以提供一定的量表,让家长填写学生的日常行为,譬如是否帮助做家务、是否能够做到基本生活自理、是否孝顺父母等等;通过教师需要记录学生的日常是否有违规行为、是否做到尊重老师等等;通过学生需要记录学生之间是否相处融洽、学生在私下是否有坏习惯或行为等等。通过三方约束,能够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做出可靠的判断。
2.通过监管,确保评价内容的有效性
在学生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中,学生的个人素质评价是最为困难的,其效率也是最难保障的。如果校方要将多元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升学路上的参考,那么家长可能会存在不真实报告的行为。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就需要对多元评价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通过不定时的访问、不定时听课等等方式,考核家长、学生、教师的评价是否合理,确保评价内容的真实可靠。
三、结语
从多元角度评价学生,无论从行为上抑或是精神上都能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通过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规范,引导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现状分析,重智轻德是无法规避的社会问题,唯有通过不同的评价规范,才能彻底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晓庆.多元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少年,2017(03):163.
[2]陈亚军.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下的多元评价[J].好家长,2016(51):99.
[3]苗红.多元智能理论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J].课外语文,2016(14):56.
[4]付万久.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中的教学评价[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