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投资下滑:新冠疫情下的原因及建议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期,受新冠疫情爆发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投资持续降温,投资增速已跌至历史低点。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我国正面临着新冠疫情冲击和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双重挑战,更需要强化制造业优势。有鉴于此,我刊曾在2020年第6期“特别关注”栏目策划“聚焦制造业的信贷支持”主题,从银行业机构的视角剖析制造业的金融支持。本文则从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投资下滑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建议。说到底,制造业实力的增强要依靠技术的创新和要素的全方位赋能。展望后疫情时期,如何促进要素资源向制造业涌动,推动制造业质量提升和效率提高,是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2019年以来,特别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呈现出持续下滑态势,目前已经跌至历史低点并处于低位延续期。制造业投资是我国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占工业投资的80%以上,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反映经济景气度和活跃度的重要变量。当前,客观认识和把握制造业投资现状,厘清导致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增长意义重大。
  我国制造业投资现状
  制造业投资增速和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均出现大幅下滑。
  2020年1~5月,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为-14.8%,较去年同期回落17.5个百分点,但较2019年1~2月历史最低點-31.5%收窄16.7个百分点。制造业民间投资也呈现持续走低趋势,2020年1~5月,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为-17.37%,较去年同期回落20.05个百分点,但较2019年1~2月历史最低点-33.31%收窄16.61个百分点。从图1中数据可知,2019年以来,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在增长时期,其各月份增速均小于制造业投资增速;2020年年初以来,制造业民间投资的各个月份的降幅均大于制造业民间投资降幅。民间投资是制造业投资的主体,民间投资增速的下滑成为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的主要拖累因素。
  制造业重点行业的投资增速明显下降
  2019年以来,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投资累计增速出现过负增长的制造业重点行业数量不断增加,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制造业的上中下游行业。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这三个重点行业2019年以来所有月份累计同比增速均出现负增长。2020年1~5月,随着工业复工复产的加快,工业经济秩序开始恢复,绝大部分制造业行业投资增速降幅较年初收窄,少数行业甚至出现了正增长(见表1)。
  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开始回落
  当前,在我国制造业投资构成中,技术改造投资的占比高达50%左右。技术改造投资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促进制造业整体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意义重大。近年来,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长速度一直显著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从而对于提振制造业投资、稳定和提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以来,伴随着制造业投资增速的持续走低,我国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速也呈现出明显的回落趋势。2019年1~12月,我国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由2月份的19.5%快速下滑至12月份的7.4%(见图2)。
  制造业库存近期有所增加,但仍处于去库存阶段
  受新冠疫情影响,市场需求萎靡不振,国内外订单大幅减少,导致制造业企业库存明显上升,2020年1~5月,我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累计同比增速降为9.0%,较去年同期上升了4.9个百分点;与之对应,新冠疫情下,大量制造企业停工停产,制造业投资也呈现大幅下滑趋势。2020年1~5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降为-14.8%,较去年回落17.5个百分点。当前,我国仍处于制造业库存周期的下行阶段,与之相应,制造业投资也呈现回落趋势(见图3)。
  导致当前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1~5月,我国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增长-7.4%,较去年回落12.5个百分点。2019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各月利润总额增速均为负值,特别是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1~2月利润总额增速甚至下跌至-38.3%,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值;1~5月利润总额增速为-19.3%,较去年同期大幅回落17个百分点。此外,2019年以来,工业企业亏损情况不断加剧,疫情冲击下,2020年1~5月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累计同比增速为39%,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并且每个月企业亏损额累计同比增速均高达两位以上。企业利润的持续下降一方面导致企业缺乏资金用于后续的扩大再生产投资,另一方面也会给相关制造业企业的投资信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美国关税打压下外贸环境复杂严峻,产业外迁趋势开始显现
  2019年以来,伴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兴起,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美国不断对我国外贸实施关税打压。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的冲击,当前出口形势持续恶化。2020年1~5月,我国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增长-6.2%,增速较上年回落10.6个百分点;工业出口交货值当月同比增速自2019年5月份以来持续处于低位。疫情影响下出口订单的减少直接对制造业投资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此外,受中美贸易摩擦及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国内开始出现纺织、电子信息等部分产业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趋势,这对国内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也带来一定影响。
  经济发展“脱实向虚”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承压下行,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持续低迷并延续至今,造成制造业等实体投资持续下降,特别是近期民间投资增速几乎停滞。据测算,2010~2018年国内非金融上市企业中,实体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从30.22%下降至20.81%,而上述企业金融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接近翻倍。2018年我国金融业投资回报率均值高达16.74%,而实业投资回报率均值仅为3.49%。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短期内导致制造业投资的大幅下滑,并不断增加金融风险;长期来看则会动摇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根基,导致“产业空心化”。   对策与建议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制造业技改投入强度
  引导企业增强对技术改造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企业增加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提升技术改造投入强度。同时,提高对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针对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需求,制定差异化政策,通过提高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另外,围绕企业技术改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工作,积极发现和总结技术改造典型案例、成功经验和模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继续推进制造业降成本,不断优化制造业营商环境
  首先,为缓解新冠疫情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应进一步抓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阶段性降低“五險一金”费率等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推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的三档并二档以及优化制造业留抵退税的相关政策,增强制造业企业对减税降费政策的获得感。其次,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推进工业用地供给制度改革,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改变传统的一次性转让模式,进一步规范工业地产产权分割政策。再次,以提升服务效能为目标,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广浙江省“政府事务代表”“最多跑一次”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创新实践经验,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对话平台,以优越的营商环境提升制造业企业生产投资的积极性。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加快发展民营银行、普惠金融和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通过制度设计、政策调节、监管规范等手段构建差异化竞争、特色化经营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同时,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充实营运资金和扩大生产投资,鼓励优质民营中小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同时支持和鼓励企业在境内外运用资产证券化产品等进行融资。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加强全面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打造可靠的信用评价平台,重点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重点产业的资金扶持。
  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企业投资与生产动力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首先,要适应居民消费从“有”向“好”的转变,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培育重点领域消费细分市场,使消费真正成为国内市场发展的“顶梁柱”。其次,应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再次,要加快实物消费提档升级,优化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设计,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推动传统商贸创新发展。引导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加强适应平台型消费等发展需要的制度供给。最后,要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为应对新冠疫情不利影响,通过激发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撑制造业投资生产的动力。
  采取优惠政策改善市场主体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实体经济领域投资者信心不足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产业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制造业自主创新产品的购买与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价值链迈向高端化,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尽快调整制造业相关领域的进口关税政策,如天然橡胶等制造业稀缺原材料的进口关税。针对未来中美贸易摩擦面临的不确定性,应未雨绸缪,保持战略定力,做好相关应对政策的储备,以有效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作者系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工业经济所研究室主任)
其他文献
编者按:纵观2020年,新冠疫情打乱了经济秩序,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果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及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银行业减费让利实体经济,为经济恢复巩固基础,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整合银行发展的新动能;中国人民银行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为银行留取“喘息”空间;银保监会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和网贷风险整治,防风险持续发力。2020年也是金融风险集中爆发的一年,包商银
期刊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前身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作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者和推动金融体制发展变革的身体力行者,“五道口”始终挺立潮头,因为精英云集、人才辈出而享誉业界。2012年3月,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携手建立了清华大学第十七个学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一直以来,“五道口”锐意进取,砥砺前行,遵循国际最先进的金融学科和商学院高等教育模式办学,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
期刊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党中央正式文件中,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一同列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一重大政策信息的发布,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各界对数字经济的热烈讨论,数字资产或将成为新经济的焦点和前沿话题。  资产是经济学和企业管理领域的基本概念。通常人们理解的资产是经营主体开展
期刊
编者按:数字经济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升级,正加速改变经济主体的商业模式。与此同时,为更有效地服务新时代下的企业与个人客户,商业银行亟待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云银行依托以“分布式+大数据+金融云”三大科技为基础的金融云平台的聚合能力,成为商业银行探索差异化路径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选择。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数字经
期刊
2020年8月26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并将于2021年3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继部分法院出台“个人债务清理”相关程序后,对“个人破产”法律问题又一次有益的尝试,标志着我国个人破产制度在立法层面的破冰。个人破产制度对个人债务承担产生从“无限责任”到“有限责任”的理念变化,也重新解构了商业银行对个人债权的追偿范围、方式、手段及估值理念,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类不良贷款资产
期刊
江西省农信联社在中国银保监会对省级联社履职评价中跻身全国第三位,江西省農商银行资产总额在全省金融机构中率先突破1万亿元,存贷款总量接近1.5万亿元,业务规模持续领跑江西省金融机构,业务发展逆势上扬、创近年来的新高。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江西辖内农商银行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格外亮眼。  2020年,面对疫情、汛情冲击和严峻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江西辖内农商银行如何化危机、破困局;“十三五”时期在
期刊
编者按: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出台诸多举措避免疫情冲击向金融领域扩散,关于资管新规过渡期安排是否会放松的讨论也一直是市场热点。近期,在资管新规实施即将迎来收官之际,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期一年的决定。  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资管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银行风险显著收敛,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但是面对疫情对经济基本面的冲击和银行存量资产处置存在的
期刊
编者按:放眼世界,中国的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概括地说,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9年特别是进入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世界贸易投资活动受到严重冲击,中美关系不断紧张升级,逆全球化浪潮来袭,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各国政策的宽松力度持续加大。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虽然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同时,2020年也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
期刊
楔子:“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一首民谣唱出了在黄河水灌溉下形成的西北著名大粮仓——宁夏平原,宁夏也因此拥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2020年6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这片神奇的热土,深入社区、农村、防洪工程和农业产业园区,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进行了深入调研。  作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期刊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国内外实体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金融市场也受到了实体经济经营风险外溢效应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恶化,销售额和现金流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金融机构也面临着不良率同比上升、利润增速大幅下滑等压力。疫情对资管业务的冲击是多方面的,部分行业、企业由于经济停摆,现金流持续恶化,不少项目还款压力增大,需要各方面进行协调安排。在原有表内业务受到大幅冲击的背景下,表外业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