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府秦腔作为陕北地区的重要秦腔剧种之一,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涌入,一方面面临着外部商业化娱乐品种入侵的压力,另一方面推行普通话热潮之下的方言字词普通话化现象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学术热点。但是,西府秦腔面临着内部瓶颈,诸如秦腔演出人员工资水平低、秦腔剧团现在的编、导、演、舞、美等主创人严重青黄不接等。为了解决西府秦腔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困境,发掘西府秦腔的现代化演变与现代人对于戏曲欣赏的审美需求的异同点,从而为解决西府秦腔在现代多元文化中谋求发展提供有效方案。
关键词:西府秦腔;现代化;普通话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西府秦腔,又名“西路秦腔”,是秦腔的一个分支,因流行于关中西府地区而得名,故有“西路戏”、“西秦腔”之称。
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1821——1908),为西府秦腔鼎盛时期,仅西府十余县,就有一百余班社流动演出,曾有“四大班、八小班、七十二个馍馍班”之称。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还由各班社集资,在凤翔南街修建了规模盛大的庄王庙,并成立了庄王会,由四大班长任大会长,八小班长任小会长。每年冬于庄王庙赛会演出一次,艺术高超的挂牌表彰,戏风不正的处以罚款或停演。西府秦腔在这一时期不仅达到了繁盛时期,同时也开始了专业化和组织化的过程,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班社可以让西府秦腔这一艺术得到很好地传承,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而庙会大赛可以通过同台竞技,使各方演出人员更好地磨练自己的表演技艺,使西府秦腔的表演形式得到了更好地发展。
从西府秦腔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清道光年间,西府秦腔达到了鼎盛,这是因为出现了更为专业化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协会。比如戏风问题,约束艺人的道德,这样给老百姓的艺术形象也会更为正面,也会容易产生认同感。
一、西府秦腔发展历程研究简述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称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称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叫汉调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西安乱弹(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而本文是以西府秦腔的兴衰中探讨出关于西府秦腔的现代化转型问题。
现今对于记载西府秦腔的发展历程的《中国戏曲志陕西卷》,还有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宝鸡县志》,这些地方志揭示了西府秦腔的兴衰,但是这些文本的记载并对现今秦腔遭受外来文化和普通话的双重夹击之下,如何进行现代化的转型。因此本文希望先通过对西府秦腔的历史文献研究整理,梳理它的演变过程,希望以此对西府秦腔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借鉴。现今的学术界对秦腔如何转型进行了许多研究,此类的文章有方嘉雯《基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的秦腔文化起源与扩散》,其观点为:当今中国秦腔文化呈现出衰退枯萎的形势,许多年轻人对此不屑一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秦腔文化自身的角度,其内容题材多为古代生活,很难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另一方面从世界文化格局来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年轻人更乐于享受国外的现代文化,因为那些文化能够多多少少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生活。适度加入现代元素,让更多的现代人产生共鸣,将秦腔文化发展的群众基础与文化全球化中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秦腔新的繁荣。
二、西府秦腔普通话化现象原因
秦腔发源于秦地,曲调、唱词、发声、归韵均以秦地为主,至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秦腔发声过去以泾三高(泾阳,三原,高陵)语音体系为主,现今以渭北和宝鸡崎陇为代表的各地土音逐渐向西安话靠拢,秦腔逐渐在陕西省形成以西安语音为规范的秦腔代表语音;其二,近年来,西安群众,尤其是其中的青年人与学生的日常交流用语由方言逐渐向普通话靠拢,为迎合群众的需要,秦腔舞台语音随之发生变化。
然而,在秦腔字音改变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中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依字行腔”,即“指各种戏曲、曲艺唱腔的曲调须与唱词的声调相吻合”,目的是“使听众听清词义”。有些秦腔唱腔设计者不能做到既懂乐理又懂戏理,使其设计出的剧目无法做到“依字行腔”,因而设计出的秦腔不适当的普通话字音泛滥,如中、国、革、水、主、河,这些字的字音读关中四声,而声母韵母全是普通话的,因此显得不伦不类。寇养厚在其《谈秦腔语音及唱念技巧的改革》一文中提出了秦腔语音的变革措施,认为秦腔要谨慎的吸收普通话读音,保留唱念风格,以观众认可为第一标准。
三、保护西府秦腔的相关对策
(一)改善西府秦腔生存现状的对策:
1.解决对西府秦腔的文化认同的问题。
2.树立秦腔品牌意识。面临各种新兴商业文化的冲击,及时将秦腔源远流长、具有的文化底蕴的戏曲精髓注入文化产业之中,借助文化旅游的推动力,举办“秦腔文化游”、“秦腔脸谱创意展览”等特色产业项目,实现秦腔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3.加快秦腔的创新节奏。秦腔的改革创新:面向观众,面向市场,省级秦腔院团在剧本唱腔、音乐舞美、灯光布景等设计方面都进行了大的创新,《迟开的玫瑰》,青春版《杨门女将》,《五女拜寿》,《大树西迁》,立意深刻,形式新颖,深受好评。
4.提高西府秦腔戏曲学习专业化教育。
(二)借鉴日本传统戏剧的保护对策:
1.改善民间剧场的现状,推动民间企业建设经营剧场的繁盛。
2.文化政策的支持。政策保护促使艺术得以延续,这是现下各国支持本国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3.基金政策支持。
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部门对于保护基金的设立并没有看到很多实质性的举措,加强西府秦腔的社会宣传力度。
4.制定“文化财产”策略。
日本政府已经把能剧及狂言列入到“文化财产”之列,能剧和狂言及其艺术家们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制定“文化财产”策略,对于西府秦腔及艺人的全方位保护能有效地保存传统戏曲的根源,增强社会对于传统戏曲的关注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宏运.从方言的秦腔 看戏曲的秦腔[N].凤凰网地方综合,2013
[2]宫世玺,刘生义,罗世英,刘福生.宝鸡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3]方嘉雯.基于文化地理学的秦腔文化起源与扩散[J].人文地理,2013(03)
[4]李锦航.浅议秦腔艺术的出路与创新[J].当代戏剧,2008(02)
指导老师:高霞
关键词:西府秦腔;现代化;普通话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西府秦腔,又名“西路秦腔”,是秦腔的一个分支,因流行于关中西府地区而得名,故有“西路戏”、“西秦腔”之称。
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1821——1908),为西府秦腔鼎盛时期,仅西府十余县,就有一百余班社流动演出,曾有“四大班、八小班、七十二个馍馍班”之称。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还由各班社集资,在凤翔南街修建了规模盛大的庄王庙,并成立了庄王会,由四大班长任大会长,八小班长任小会长。每年冬于庄王庙赛会演出一次,艺术高超的挂牌表彰,戏风不正的处以罚款或停演。西府秦腔在这一时期不仅达到了繁盛时期,同时也开始了专业化和组织化的过程,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班社可以让西府秦腔这一艺术得到很好地传承,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而庙会大赛可以通过同台竞技,使各方演出人员更好地磨练自己的表演技艺,使西府秦腔的表演形式得到了更好地发展。
从西府秦腔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清道光年间,西府秦腔达到了鼎盛,这是因为出现了更为专业化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协会。比如戏风问题,约束艺人的道德,这样给老百姓的艺术形象也会更为正面,也会容易产生认同感。
一、西府秦腔发展历程研究简述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称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称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叫汉调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西安乱弹(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而本文是以西府秦腔的兴衰中探讨出关于西府秦腔的现代化转型问题。
现今对于记载西府秦腔的发展历程的《中国戏曲志陕西卷》,还有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宝鸡县志》,这些地方志揭示了西府秦腔的兴衰,但是这些文本的记载并对现今秦腔遭受外来文化和普通话的双重夹击之下,如何进行现代化的转型。因此本文希望先通过对西府秦腔的历史文献研究整理,梳理它的演变过程,希望以此对西府秦腔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借鉴。现今的学术界对秦腔如何转型进行了许多研究,此类的文章有方嘉雯《基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的秦腔文化起源与扩散》,其观点为:当今中国秦腔文化呈现出衰退枯萎的形势,许多年轻人对此不屑一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秦腔文化自身的角度,其内容题材多为古代生活,很难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另一方面从世界文化格局来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年轻人更乐于享受国外的现代文化,因为那些文化能够多多少少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生活。适度加入现代元素,让更多的现代人产生共鸣,将秦腔文化发展的群众基础与文化全球化中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秦腔新的繁荣。
二、西府秦腔普通话化现象原因
秦腔发源于秦地,曲调、唱词、发声、归韵均以秦地为主,至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秦腔发声过去以泾三高(泾阳,三原,高陵)语音体系为主,现今以渭北和宝鸡崎陇为代表的各地土音逐渐向西安话靠拢,秦腔逐渐在陕西省形成以西安语音为规范的秦腔代表语音;其二,近年来,西安群众,尤其是其中的青年人与学生的日常交流用语由方言逐渐向普通话靠拢,为迎合群众的需要,秦腔舞台语音随之发生变化。
然而,在秦腔字音改变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中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依字行腔”,即“指各种戏曲、曲艺唱腔的曲调须与唱词的声调相吻合”,目的是“使听众听清词义”。有些秦腔唱腔设计者不能做到既懂乐理又懂戏理,使其设计出的剧目无法做到“依字行腔”,因而设计出的秦腔不适当的普通话字音泛滥,如中、国、革、水、主、河,这些字的字音读关中四声,而声母韵母全是普通话的,因此显得不伦不类。寇养厚在其《谈秦腔语音及唱念技巧的改革》一文中提出了秦腔语音的变革措施,认为秦腔要谨慎的吸收普通话读音,保留唱念风格,以观众认可为第一标准。
三、保护西府秦腔的相关对策
(一)改善西府秦腔生存现状的对策:
1.解决对西府秦腔的文化认同的问题。
2.树立秦腔品牌意识。面临各种新兴商业文化的冲击,及时将秦腔源远流长、具有的文化底蕴的戏曲精髓注入文化产业之中,借助文化旅游的推动力,举办“秦腔文化游”、“秦腔脸谱创意展览”等特色产业项目,实现秦腔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3.加快秦腔的创新节奏。秦腔的改革创新:面向观众,面向市场,省级秦腔院团在剧本唱腔、音乐舞美、灯光布景等设计方面都进行了大的创新,《迟开的玫瑰》,青春版《杨门女将》,《五女拜寿》,《大树西迁》,立意深刻,形式新颖,深受好评。
4.提高西府秦腔戏曲学习专业化教育。
(二)借鉴日本传统戏剧的保护对策:
1.改善民间剧场的现状,推动民间企业建设经营剧场的繁盛。
2.文化政策的支持。政策保护促使艺术得以延续,这是现下各国支持本国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3.基金政策支持。
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部门对于保护基金的设立并没有看到很多实质性的举措,加强西府秦腔的社会宣传力度。
4.制定“文化财产”策略。
日本政府已经把能剧及狂言列入到“文化财产”之列,能剧和狂言及其艺术家们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制定“文化财产”策略,对于西府秦腔及艺人的全方位保护能有效地保存传统戏曲的根源,增强社会对于传统戏曲的关注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宏运.从方言的秦腔 看戏曲的秦腔[N].凤凰网地方综合,2013
[2]宫世玺,刘生义,罗世英,刘福生.宝鸡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3]方嘉雯.基于文化地理学的秦腔文化起源与扩散[J].人文地理,2013(03)
[4]李锦航.浅议秦腔艺术的出路与创新[J].当代戏剧,2008(02)
指导老师: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