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真的会传染吗?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a1b1b1ccdd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不断有传言“国外知名期刊有数据显示癌症可能传染”,引发了网上一波波的讨论热潮。有人还不断提供佐证:香港已故歌星梅艳芳兄妹三人相继被癌症夺去生命;中国女排三连冠的某队员及父母、姐弟均因癌症故去……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一旦接到罹患癌症的确诊报告,就等于看见了自己生命乐章的休止符。毕竟能够挣脱癌魔利爪的人,少之又少,这也正是人们热议这个话题的原因所在。
  要想弄清癌症是否会传染,首先要了解癌症的成因。
  癌细胞是如何出现的
  就在现代科学对治疗癌症尚无良策之际,全世界癌症患者的人数却像癌细胞一样疯长。据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全球癌症统计》显示,仅2012年,全球便新发癌症病例1410万例,当年有820万患者死于癌症,其中57%的癌症患者以及65%的癌症死亡患者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事实上,癌症不是传染病,所以它不会像传染病那样具有传染性。而所谓的“国外知名期刊数据显示”等有曲解夸大之嫌。
  “正因为它不是所谓的传染病,所以我们才对它办法不多。而80%以上的传染病是可以治愈的。”天津人民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庆如是说。
  王主任进一步解释道,癌症为什么会难以治愈呢?因为癌细胞完全脱离了机体控制,可以无限增殖,直至扩散至全身。有些人认为癌症患者体内多了个癌基因,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原癌基因。但是,原癌基因的存在不代表我们体内就有癌细胞。为了管束原癌基因,机体内还有抑癌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相互牵制,维系平衡。但会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两者间的平衡被打破,诱导产生癌细胞。因此,致癌因子才是开启癌细胞的钥匙,它包括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学物质等。
  
  出现家族现象的合理解释
  专家认为,担心被传染癌症有点杞人忧天,可以肯定地说,癌症患者不能把癌细胞传染给健康个体。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任何的科研证据能直接证明:癌症可以通过亲吻、性接触、共用餐具等日常的生活方式来传染。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精密,它能识别机体自身的细胞,并对所有外来入侵的病毒、细菌等进行攻击、清除。
  可是对家族式罹患癌症的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癌症确实存有家族聚集现象。当然,家族聚集现象与遗传是相关联但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二连现象”,就是说一个家庭成员中经常发生二人同时出现心理障碍的现象,或是兄弟或是姐妹。他们是生活在一起彼此影响的结果。
  遗传学研究发现,癌症本身并不会遗传,人们所遗传的是对癌症的易感性。多数癌症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让家族成员容易出现相同的病症。目前已经知道部分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癌症具有遗传倾向。当然,遗传倾向与传染病不是一个概念。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癌症虽然不会直接传染,可是很多癌症的产生与病毒或细菌感染相关,而这些病毒、细菌却是能够传染的。宫颈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相关,鼻咽癌与EB病毒相关,肝癌与乙肝病毒相关,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相关。这些病毒和细菌能在人与人的接触过程中进行传播,但并不是感染了这些病毒或细菌的个体就一定会得相关癌症。
  两种家族性癌症须提防
  首先是肠癌。正常情况下,肠息肉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也就是长在结肠的多发性腺瘤样息肉具有高度恶变倾向,容易引发结肠、直肠和十二指肠肿瘤。临床研究发现,结肠息肉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因此要想避免“遗传”肠癌,先要弄清家族中有没有亲人得了结肠息肉病。如果父母在40岁查出患家族性结肠息肉病,那么他们在10年前就应有腹泻、腹痛、贫血、体重减轻和肠梗阻等病症。因此,这类患者的后代应提前10年进行肠镜检查,而且每年都要坚持做。需要警醒的是,该病多数情况下是隔代遗传,父母没有患病,不代表孩子就一定不患病。所以,按时体检非常重要。
  王庆主任表示,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直线上升,业已超过肝癌成为人类高发的第二号癌症。究其原因,除了我们无法掌控的环境因素外,还有人们对直结肠的健康保健缺乏应有的重视。比如,人们在体检时大多关注自己是否得了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三高症”,以及心脑血管方面的疾患,很少有人注意直结肠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之一些体检机构不负责任,故而导致90%的体检者没有做肠指检或造影检查,使得本可以及早发现的肠癌,不幸被拖延至中晚期,给患者带来难以弥补的遗憾。
  从饮食预防角度讲,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饮食过于精细,过于高营养高热量了。如此多肉高脂的饮食习惯不仅是“三高症”高发的主要诱因,还是伴发肠癌高发的祸首之一。
  王主任颇有感触地为笔者讲述了自己一位朋友常年坚持食用麦麸的真实故事。他这位编辑朋友饱受痔疮之苦,几次要求王主任为他做手术。后来他偶然听说生吃麦麸可以治疗痔疮,一试果然有效,令他欣喜不已。于是乎,他常年坚持两顿饭吃麦麸,不仅彻底治愈了恼人的痔疮,多年便秘的顽症也痊愈了。
  其次是乳腺癌。也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如果某人的母亲或姐妹在停经前得了两侧乳腺癌,那么她患乳腺癌的几率就增加了。医生提醒,这样的女性必须比别人提早10年,也就是从30岁开始接受B超检查,35岁以后进行钼靶摄片,以便在早期发现病灶。
  乳腺癌与肺癌一样,早发现早治疗,存活二三十年的病例,并不鲜见。癌症虽然不会传染,但漠视的危害更应为我们所关注。
其他文献
关公刮骨疗毒逞英雄的时代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殊不知,多数疾病的最初表现往往就是疼痛。疼痛作为一种疾病或疾病的先兆,日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很多人一辈子被疼痛折磨,却搞不明白让自己痛不欲生的疼痛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旦疼痛降临时,我们应该忍耐,还是及时就医呢?  关于疼痛,国际疼痛协会给出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上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将
无处不在的压力一直被认为是现代人精神不济、慢病缠身的祸首之一.但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针对872名成年人连续8天压力反应的调查结果显示,压力本身并不会影响
刘大妈从单位退休5年了,女儿已经成家另住,虽然都在同一城市,相距不算太远,但平时还是和老伴儿在一起的时间长.前年初,刘大娘从朋友家要来一只京巴,又是喂牛奶,又是喂狗粮,很
65岁的刘大娘养成了坚持锻炼的好习惯,每天早晚到附近公园遛弯、跑步.三周前,一场小雨过后,路面比较湿滑,刘大娘在慢跑中不慎摔倒,当时觉得疼痛难忍,爬不起来了……邻里亲友
网上有一则《网络痴呆症前兆》的小文十分火,被转帖的到处都是,一时好奇心起,于是逐条对照,自查了一下,发现居然有一半以上的症状都与之相吻合,于是不禁汗颜起来,十分疑惑地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1996年去世,享年94岁.他健在时,人们向他询问最多的话题不是清宫秘史,也不是他的坎坷经历,而是他的长寿秘诀是什么?问的人太多,令老人不胜其烦,就提前
作者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24例全膝置换术患者的股骨侧骨密度,与24例正常骨密度者比较,发现在全膝置换术组中性别、术前诊断、解剖区域均影响骨密度。密度最低区域在股骨髁前
急性排异反应(AR)是肾移植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其病理改变可引起移植肾血流灌注的变化,此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超声是监测肾移植术后AR
作者在患者全髋置换术后3周和最后一次随访时利用站立位与仰卧位摄片评价全髋术后股骨头穿透聚乙烯的程度。83例为传统聚乙烯,随访14.5年;275例为高交联聚乙烯,随访8.6年。传统
为60~89 min。在40~120 min之内者翻修率无差异。手术时间>120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