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的本义是“炊气上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融”又引申出新的含义,即“合为一起”之义。“融文化”则是在“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所在。
金华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在多年的德育实践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方向,赋予“融文化”三个崭新的内涵:融入,即在教育过程中融入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使“融”成为观念与指向;融通,即在教育过程中融会贯通,使“融”成为行为方式和实践途径;融合,即在教育过程中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融”成为德育理念的内核。
一、融入——使“融”成为观念与指向
实验中学一直把“责任、敬业、学习、表达、解决”五大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学生的终极追求。例如在“责任和敬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学校着重推行“融入”教学法,设法用“融”的观念引导师生,努力使其成为师生的观念和指向。
1.使“融”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为使“融”的观念深入人心,实验中学在校园环境和软硬件建设方面下足功夫。首先,校园环境和硬件建设方面。例如校园的人文景观以“融”为主线,分为人与自然相连、人与社会相通、人的内心要自省三方面进行设计;又如学校新建了风雨艺术长廊,增置景观石、名人塑像,建成电子显示屏、文化灯箱等文化标语阵地。其次,学校软件建设方面。比如学校成立了白沙溪文学社,创办了《白沙溪》社刊,既为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予以有力支持,又为学生的文学交流提供平台。这些设计旨在使每面墙都说话,每处景都迷人,每个空间都育人,力求在耳濡目染中使“融”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2.增强学生“融”的内生力
为增强学生“融”的内生力,实验中学把儒学作为学校的三大课程之一,在全校广泛开展有关国学经典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以读促行,以行促思,以思促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实验中学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德育校本教材,例如《春雨润心田》《人文的视界》等;还申报了“中职学校国学研究性课程实践的有效途径与策略”等课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有关传统道德的教学,让学生在提升道德素养的同时增强“融”的观念。
二、融通——使“融”成为行为方式和实践途径
在学习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实验中学注重“融通”,即在实践中争取融会贯通,努力使“融”成为师生的行为方式和实践途径。
1.使“融”成为师生的行为方式
中职学校学生往往成绩一般,由于听不懂,所以在课堂上总是低头、板脸。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实验中学不断完善“三让四有”的课堂教学体系,即以“让学生抬头、让学生微笑、让学生有作为”的“三让教育”为课堂效果考核标准,以“有度、有趣、有用、有为”的“四有原则”为课程实施准则,既有力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又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奠定基础。
具体而言:让学生从“低头”到“抬头”,即树立自信;让学生从“板脸”到“微笑”,即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从“听不懂”到“有作为”,即真正在课堂上学有所乐、学有所成。经过这样的引导与教化,学生们基本上能认真听讲和努力学习了。
2.使“融”成为师生的实践途径
实验中学注重对“一荣誉两精神”的贯彻与实践。所谓“一荣誉两精神”,即集体荣誉、团队精神、“主人翁”精神。为了落实“一荣誉两精神”,学校切实推行“人人是校长、个个是主人”的平行领导概念。
总体的工作方案是:学校开放决策系统,力求让教职工主动、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决策;学校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具体的工作方法是:学校创立学生“自治模式”,并形成独特的“值星文化”。在值星活动中,“人人是校长、个个是主人”的平行领导理念落到了实处。教师既能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提醒,又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学生既能以校长的身份要求自己,又能以校长的身份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礼仪规范、来宾接待、校园环境、学生行为和教师工作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更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经过持续的教育与熏陶,实验中学的校风和学风有了明显好转,教师乐业善教,学生文明好学,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传统美德处处彰显。例如校园出现了“十无”景观,即“地上无垃圾、墙上无脚印、厕所无异味、就餐无争抢、吃饭无讲话、停电无喊叫、玻璃无破损、寝室无杂乱、用水无浪费、楼梯无推挤”。
三、融合——使“融”成为德育理念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上,实验中学注重“融和”,即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解决问题,努力使“融”成为德育理念的内核。
在道德教育方面,实验中学提出了以“融”为内核的德育理念——“道德有价”教育。这是在德育学分制背景下,通过积极落实德育学分的实施细则而探索出的德育新途径,是经实践证明可具体操作的德育新理念。为此,学校建立了一套考核标准,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对其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肯定,并通过品德操行成绩量化考核。品德操行成绩好的学生可免费到电子阅览室上网,可优先评优评先,毕业实习时可被学校优先向名优企业推荐,实行“优生优配”。为此,学生非常看重品德操行成绩,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将他律转为自律,最终提升自身素质。
以融入、融通、融合为主要内容的“融文化”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中学出现了靓丽的德育风景线。清晨时,学生会在起床铃响起的1分钟内开灯,5分钟内开门,10分钟内各寝室扎好窗帘并开好窗户。出操时,学生下楼梯排一路纵队,人与人自觉间隔1米,无嬉闹、推搡,进入操场无人讲话,自觉排成整齐的队伍。保洁时,校园没有一个清洁工。有人说一万名学生每人扔一张纸就满地纸张,但实验中学的实践证明,每个学生捡一片纸屑,校园便没有垃圾。
经过长期的坚持与发展,实验中学真正实现了“不仅要技术成才,更要精神成人”的目标,并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做到了传统人格、现代品格和职业技能“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任龙 梁金)
金华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在多年的德育实践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方向,赋予“融文化”三个崭新的内涵:融入,即在教育过程中融入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使“融”成为观念与指向;融通,即在教育过程中融会贯通,使“融”成为行为方式和实践途径;融合,即在教育过程中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融”成为德育理念的内核。
一、融入——使“融”成为观念与指向
实验中学一直把“责任、敬业、学习、表达、解决”五大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学生的终极追求。例如在“责任和敬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学校着重推行“融入”教学法,设法用“融”的观念引导师生,努力使其成为师生的观念和指向。
1.使“融”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为使“融”的观念深入人心,实验中学在校园环境和软硬件建设方面下足功夫。首先,校园环境和硬件建设方面。例如校园的人文景观以“融”为主线,分为人与自然相连、人与社会相通、人的内心要自省三方面进行设计;又如学校新建了风雨艺术长廊,增置景观石、名人塑像,建成电子显示屏、文化灯箱等文化标语阵地。其次,学校软件建设方面。比如学校成立了白沙溪文学社,创办了《白沙溪》社刊,既为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予以有力支持,又为学生的文学交流提供平台。这些设计旨在使每面墙都说话,每处景都迷人,每个空间都育人,力求在耳濡目染中使“融”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2.增强学生“融”的内生力
为增强学生“融”的内生力,实验中学把儒学作为学校的三大课程之一,在全校广泛开展有关国学经典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以读促行,以行促思,以思促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实验中学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德育校本教材,例如《春雨润心田》《人文的视界》等;还申报了“中职学校国学研究性课程实践的有效途径与策略”等课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有关传统道德的教学,让学生在提升道德素养的同时增强“融”的观念。
二、融通——使“融”成为行为方式和实践途径
在学习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实验中学注重“融通”,即在实践中争取融会贯通,努力使“融”成为师生的行为方式和实践途径。
1.使“融”成为师生的行为方式
中职学校学生往往成绩一般,由于听不懂,所以在课堂上总是低头、板脸。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实验中学不断完善“三让四有”的课堂教学体系,即以“让学生抬头、让学生微笑、让学生有作为”的“三让教育”为课堂效果考核标准,以“有度、有趣、有用、有为”的“四有原则”为课程实施准则,既有力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又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奠定基础。
具体而言:让学生从“低头”到“抬头”,即树立自信;让学生从“板脸”到“微笑”,即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从“听不懂”到“有作为”,即真正在课堂上学有所乐、学有所成。经过这样的引导与教化,学生们基本上能认真听讲和努力学习了。
2.使“融”成为师生的实践途径
实验中学注重对“一荣誉两精神”的贯彻与实践。所谓“一荣誉两精神”,即集体荣誉、团队精神、“主人翁”精神。为了落实“一荣誉两精神”,学校切实推行“人人是校长、个个是主人”的平行领导概念。
总体的工作方案是:学校开放决策系统,力求让教职工主动、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决策;学校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具体的工作方法是:学校创立学生“自治模式”,并形成独特的“值星文化”。在值星活动中,“人人是校长、个个是主人”的平行领导理念落到了实处。教师既能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提醒,又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学生既能以校长的身份要求自己,又能以校长的身份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礼仪规范、来宾接待、校园环境、学生行为和教师工作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更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经过持续的教育与熏陶,实验中学的校风和学风有了明显好转,教师乐业善教,学生文明好学,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传统美德处处彰显。例如校园出现了“十无”景观,即“地上无垃圾、墙上无脚印、厕所无异味、就餐无争抢、吃饭无讲话、停电无喊叫、玻璃无破损、寝室无杂乱、用水无浪费、楼梯无推挤”。
三、融合——使“融”成为德育理念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上,实验中学注重“融和”,即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解决问题,努力使“融”成为德育理念的内核。
在道德教育方面,实验中学提出了以“融”为内核的德育理念——“道德有价”教育。这是在德育学分制背景下,通过积极落实德育学分的实施细则而探索出的德育新途径,是经实践证明可具体操作的德育新理念。为此,学校建立了一套考核标准,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对其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肯定,并通过品德操行成绩量化考核。品德操行成绩好的学生可免费到电子阅览室上网,可优先评优评先,毕业实习时可被学校优先向名优企业推荐,实行“优生优配”。为此,学生非常看重品德操行成绩,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将他律转为自律,最终提升自身素质。
以融入、融通、融合为主要内容的“融文化”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中学出现了靓丽的德育风景线。清晨时,学生会在起床铃响起的1分钟内开灯,5分钟内开门,10分钟内各寝室扎好窗帘并开好窗户。出操时,学生下楼梯排一路纵队,人与人自觉间隔1米,无嬉闹、推搡,进入操场无人讲话,自觉排成整齐的队伍。保洁时,校园没有一个清洁工。有人说一万名学生每人扔一张纸就满地纸张,但实验中学的实践证明,每个学生捡一片纸屑,校园便没有垃圾。
经过长期的坚持与发展,实验中学真正实现了“不仅要技术成才,更要精神成人”的目标,并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做到了传统人格、现代品格和职业技能“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任龙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