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的是三大坨,住的是土墙屋。”这是10年前重庆贫困农民的生活写照。10年来,通过实施“三百工程”,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1479元增加到2006年的2874元。10年,农民荷包鼓了一倍。
2006年12月6日傍晚,忠县忠州镇皇华村。随着一声“通电啦”,蒋婆婆家中一下子亮堂起来,活了大半辈子的蒋婆婆从此告别了煤油灯,她的眼角溢出了幸福的泪水。
至此,重庆市有31.9万人彻底告别“黑暗”。
而这一切,仅仅是直辖10年来农村生活面貌巨变之一“角”。
1997年初,全市50%以上的村不通公路,20个乡不通电,282个乡不通程控电话,还有366.42万人处于温饱线以下。由于贫穷,“挣钱基本靠天,通讯基本靠喊,交通基本靠走”成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民脱贫,成为年轻直辖市必须要跨过的一道坎。
贫穷不用怕,怕的是没有精气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组织、号召下,黔江、城口等地产生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苦干巧干加实干”、“资金不够精神补,机械不够力气补”等内涵丰富的实干精神。
精神一振,万事不难。为调整产业结构、夯实经济基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从2001年开始相继启动了“三百工程”(即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
经过5年多的实施,“三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到2006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230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5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9家,形成了柑橘、榨菜、畜牧等11项产业;全市103个百强镇经济总量达到515亿元;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06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6%。
住房更加宽敞舒适。从基本居住需要逐步向讲究住房质量转变。到2006年底,重庆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96年的24.4平方米提高到34.3平方米;42.9%的农户用上了安全饮用水,85.1%的农户家中有卫生设施,10.6%的农户使用电、沼气或液化气等清洁能源。
行路、通讯方便快捷。10年来,新增农村公路19105公里,实现100%的乡镇通公路,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60%。到2006年底,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
更为可喜的是,10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20亿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下降到53万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14.48%下降到2.2%。
2006年12月6日傍晚,忠县忠州镇皇华村。随着一声“通电啦”,蒋婆婆家中一下子亮堂起来,活了大半辈子的蒋婆婆从此告别了煤油灯,她的眼角溢出了幸福的泪水。
至此,重庆市有31.9万人彻底告别“黑暗”。
而这一切,仅仅是直辖10年来农村生活面貌巨变之一“角”。
1997年初,全市50%以上的村不通公路,20个乡不通电,282个乡不通程控电话,还有366.42万人处于温饱线以下。由于贫穷,“挣钱基本靠天,通讯基本靠喊,交通基本靠走”成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民脱贫,成为年轻直辖市必须要跨过的一道坎。
贫穷不用怕,怕的是没有精气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组织、号召下,黔江、城口等地产生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苦干巧干加实干”、“资金不够精神补,机械不够力气补”等内涵丰富的实干精神。
精神一振,万事不难。为调整产业结构、夯实经济基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从2001年开始相继启动了“三百工程”(即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
经过5年多的实施,“三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到2006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230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5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9家,形成了柑橘、榨菜、畜牧等11项产业;全市103个百强镇经济总量达到515亿元;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06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6%。
住房更加宽敞舒适。从基本居住需要逐步向讲究住房质量转变。到2006年底,重庆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96年的24.4平方米提高到34.3平方米;42.9%的农户用上了安全饮用水,85.1%的农户家中有卫生设施,10.6%的农户使用电、沼气或液化气等清洁能源。
行路、通讯方便快捷。10年来,新增农村公路19105公里,实现100%的乡镇通公路,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60%。到2006年底,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
更为可喜的是,10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20亿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下降到53万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14.48%下降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