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shua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三点看法。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根据中学生爱玩游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累,而且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就采取了引入游戏的方法,学生在“打地鼠”等游戏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就会学得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又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的概念,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而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教师可以把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设备,通过多媒体进行实物演示,使每位学生都对计算机有感性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的,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这些芯片是如何组装起来,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是如何工作的?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一一解说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最后启动机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摒弃传统学科中的思维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进行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新鲜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教师并不急于讲解它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去实践,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的问题。这种训练方式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上好中学信息技术课,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使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七中学)
其他文献
我有幸参加了康县2011年中学骨干教师培训暨课堂教学研讨会。5月9日我县九十多名骨干教师齐聚在阳坝中学听取来自榆中县小康营中学的七名老师介绍新课改情况,相互之间进行研讨。5月9日至12日,为期仅仅四天的培训会,让我在观摩、聆听中受到了很深的触动,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对杜郎口教学模式有了自己的感悟。下面是我此次阳坝之行的收获。  一、对于“三三六”教学模式的认识。  以前我经常听到杜郎口教学法,“三
如果说经济学里还有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那么,我相信,在当前的中国,最重要而且最适用的一条就是:生产要素的跨地区自由流动既有利于效率,也有利于平等。遗憾的是,当前中国的经济政策却仍然严重地制约着生产要素的流动,既无效率,也失平等。  户籍制度是制约劳动力流动的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近日,国务院出台政策,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的落户政策,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信号。但与此同时,由于对城市发展的规模经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