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教学开始推崇探究性学习,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也掌握了不少科学知识。但是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因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一节课全部完成,但这些内容却又是《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开展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它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可以让学生通过“组建小组→菜单选择→编审方案→活动实施→成果展示”五步式探究流程,经历“基点→攀岩→提升”三个不同的阶段,再借助学生的自评、互评,邀请专家、教师点评以及家长的赏识评价,最终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实现学以致用。
一、基于兴趣,自由参与,紧抓基础点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所以,教师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实施新的模式,用外在动力来加强学生的内在动力。
1.组建活动小组。此方法最简单,也最易操作,小组就是按平时课堂上的座位,前后四人为一个活动小组,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特点爱好等因素。
2.提供活动菜单。为了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外探究中来,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学生的喜好、年龄特点等因素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提出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的问题,或者对原有结果有怀疑或特别关心的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五年级《生物与环境》一单元中,很多学生认为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和土壤。于是,我结合课堂活动,布置了两个课外探究的项目:(1)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光吗?(2)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土壤吗?又如,建生态瓶时,有的小组认为不管放不放水草,生态瓶里的小鱼小虾都养不了几天就会死掉的。我结合这样的课堂问题的生成,给出探究项目:(1)生态瓶里小动物的存活与水草有关吗?(2)生态瓶里小动物的存活与水质有关吗?
3.审核活动草案。探究活动大多来自课堂,来自教师,所以审核活动草案即教材上提到的“实验计划”,这些工作基本上在课堂上都完成了。如“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光吗”这个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如何用对比的方法来证明结论,即对比实验的好处,然后再指导学生如何制定实验计划。
4.实施活动方案。小学生的兴趣持久性不强,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所以引导学生课外探究是一个从扶到放、逐步培养的过程。教师可借助任务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
二、基于常态,自主设计,寻找攀岩点
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菜单,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能。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活动项目、设计活动、实施活动,同时鼓励他们自主设计探究成果的形式和寻找展示成果的平台。
1.重建活动小组。将班内能力较强的10名学生,分成10个小组,然后让他们各自去组队,每组人数控制在4~5人,这样组合起来的小组实力不至于过强也不会太弱。小组成立后填写“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小组资料”表,由教师保管,作为以后评比、奖励的依据。
2.提供活动菜单。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各年级课外探究的活动菜单,让学生在所提供的活动菜单中自由选择探究课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制定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方案。
3.实施活动方案。小组通过活动审核后,就可实施课外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将完成活动实施过程的记录单作为操作线路来引导学生,同时还可以监督学生在课外探究中的活动实施过程。活动结束后,学生提交自己的作品,教师可根据参评作品的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来评价,分不同层次展评优秀作品并与学生一起协商、讨论、交流制定出评价表格。
三、基于能力,自觉创新,实现提升点
经过实践,学生在课外探究上的能力水平呈现出差异,教师可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自觉创新他们的探究项目,或进行更深入、更有价值、更实用的探究。
1.再建活动小组。在开展探究项目前,组建科学探究团队。让学生自由组队,小组建立后,填写探究手册中探究成员的基本情况,收集资料并装订,一学期装订一册,记錄学生的探究历程,收集学生的探究成果。
2.提供活动菜单。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课外探究的主题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教师提供的“菜单”,而菜单中的探究内容大多数来源于课本教材,所以很多时候,研究的内容就显得十分单一。为了能突破原先的弊端,我想到“人人推荐”的方法,由学生、家长一起推荐。
例如,在五年级《沉浮》单元中,就有一名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沉浮自如的浮沉子”;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制作食盐晶体后,在课外研究了如何制作一颗较大的白糖晶体;还有的学生在了解水会往溶液浓度高的地方“跑”的科学原理后,在家里跟爸爸一起做“给苍蝇做人工呼吸”的研究。这些探究活动写进探究菜单后,不仅可以丰富探究菜单,而且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3.实施活动方案。通过记录单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学生在课外的探究情况,但是也不能排除部分学生滥竽充数。所以,为了让学生的“自主”不再浮于表面,教师要求学生的活动过程要以录像或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这样,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付出的多少,特别是想到当教师看到自己在探究中得到的成果后,个个都变得信心十足。渐渐地学生把家长也拉进来,让家长参与视频的拍摄。有时探究组员们也请组外人员帮忙,久而久之,组外人员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小组的一份子。这样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光辉无意识地释放出来,又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学识,一举两得。
经过实践,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基础→攀岩→提升,这种阶梯状上升的趋势非常符合小学高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我还惊喜地发现,学生已经喜欢上了这样的探究模式,他们由刚开始的不愿意到现在的自主、自觉,由原先的按部就班到如今的自主设计活动形式、寻找展示平台,部分学生还自己策划了整个活动流程。学生在完成课外探究作业时,不管是哪个板块,都开始加入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不再像先前那样只求数量不顾质量,同时他们也开始追求作业内容的独特性、作业形式的新颖性和作业评价的多元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梅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
一、基于兴趣,自由参与,紧抓基础点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所以,教师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实施新的模式,用外在动力来加强学生的内在动力。
1.组建活动小组。此方法最简单,也最易操作,小组就是按平时课堂上的座位,前后四人为一个活动小组,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特点爱好等因素。
2.提供活动菜单。为了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外探究中来,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学生的喜好、年龄特点等因素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提出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的问题,或者对原有结果有怀疑或特别关心的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五年级《生物与环境》一单元中,很多学生认为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和土壤。于是,我结合课堂活动,布置了两个课外探究的项目:(1)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光吗?(2)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土壤吗?又如,建生态瓶时,有的小组认为不管放不放水草,生态瓶里的小鱼小虾都养不了几天就会死掉的。我结合这样的课堂问题的生成,给出探究项目:(1)生态瓶里小动物的存活与水草有关吗?(2)生态瓶里小动物的存活与水质有关吗?
3.审核活动草案。探究活动大多来自课堂,来自教师,所以审核活动草案即教材上提到的“实验计划”,这些工作基本上在课堂上都完成了。如“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光吗”这个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如何用对比的方法来证明结论,即对比实验的好处,然后再指导学生如何制定实验计划。
4.实施活动方案。小学生的兴趣持久性不强,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所以引导学生课外探究是一个从扶到放、逐步培养的过程。教师可借助任务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
二、基于常态,自主设计,寻找攀岩点
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菜单,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能。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活动项目、设计活动、实施活动,同时鼓励他们自主设计探究成果的形式和寻找展示成果的平台。
1.重建活动小组。将班内能力较强的10名学生,分成10个小组,然后让他们各自去组队,每组人数控制在4~5人,这样组合起来的小组实力不至于过强也不会太弱。小组成立后填写“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小组资料”表,由教师保管,作为以后评比、奖励的依据。
2.提供活动菜单。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各年级课外探究的活动菜单,让学生在所提供的活动菜单中自由选择探究课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制定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方案。
3.实施活动方案。小组通过活动审核后,就可实施课外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将完成活动实施过程的记录单作为操作线路来引导学生,同时还可以监督学生在课外探究中的活动实施过程。活动结束后,学生提交自己的作品,教师可根据参评作品的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来评价,分不同层次展评优秀作品并与学生一起协商、讨论、交流制定出评价表格。
三、基于能力,自觉创新,实现提升点
经过实践,学生在课外探究上的能力水平呈现出差异,教师可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自觉创新他们的探究项目,或进行更深入、更有价值、更实用的探究。
1.再建活动小组。在开展探究项目前,组建科学探究团队。让学生自由组队,小组建立后,填写探究手册中探究成员的基本情况,收集资料并装订,一学期装订一册,记錄学生的探究历程,收集学生的探究成果。
2.提供活动菜单。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课外探究的主题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教师提供的“菜单”,而菜单中的探究内容大多数来源于课本教材,所以很多时候,研究的内容就显得十分单一。为了能突破原先的弊端,我想到“人人推荐”的方法,由学生、家长一起推荐。
例如,在五年级《沉浮》单元中,就有一名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沉浮自如的浮沉子”;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制作食盐晶体后,在课外研究了如何制作一颗较大的白糖晶体;还有的学生在了解水会往溶液浓度高的地方“跑”的科学原理后,在家里跟爸爸一起做“给苍蝇做人工呼吸”的研究。这些探究活动写进探究菜单后,不仅可以丰富探究菜单,而且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3.实施活动方案。通过记录单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学生在课外的探究情况,但是也不能排除部分学生滥竽充数。所以,为了让学生的“自主”不再浮于表面,教师要求学生的活动过程要以录像或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这样,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付出的多少,特别是想到当教师看到自己在探究中得到的成果后,个个都变得信心十足。渐渐地学生把家长也拉进来,让家长参与视频的拍摄。有时探究组员们也请组外人员帮忙,久而久之,组外人员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小组的一份子。这样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光辉无意识地释放出来,又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学识,一举两得。
经过实践,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基础→攀岩→提升,这种阶梯状上升的趋势非常符合小学高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我还惊喜地发现,学生已经喜欢上了这样的探究模式,他们由刚开始的不愿意到现在的自主、自觉,由原先的按部就班到如今的自主设计活动形式、寻找展示平台,部分学生还自己策划了整个活动流程。学生在完成课外探究作业时,不管是哪个板块,都开始加入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不再像先前那样只求数量不顾质量,同时他们也开始追求作业内容的独特性、作业形式的新颖性和作业评价的多元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梅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