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中国戏剧有许多行当,也能在舞台上看见演员们淋漓尽致地诠释各种角色,带领观众深入其中。其实,许多时候,心理课堂的教师也像他们一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扮演着编剧、导演、演员,甚至观众的角色,因而,课堂也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喜怒哀乐的再现空间。
一、编剧—心理课堂的设计者
心理课的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可以按照课程大纲教学,而心理课的所有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在不同阶段需要什么,心理教师就应当设计什么。比如,刚入校的高一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适应新环境,包括新同学、新教师、新学校,新的学习内容及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其次是青春期交往问题,同性、异性同学的交往,与父母、教师的交往等。再次是自我认识和定位问题。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恰当的自我认识和定位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最后是生涯规划问题。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每所学校的学生都有其特殊情况,同一个主题未必适合所有学校。寄宿制高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寄宿,同时由于高中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较初中有了很大变化,以上的四个问题在学生中最为常见。所以,每个主题所占用的课时就需要根据该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相应地进行调整。
心理教师作为心理课的设计者,必须蹲下去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真诚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把这些内容收集、整理、呈现出来,才有可能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拿来主义,高中与职校学生用的是同一教案,教学就变成了走过场,课堂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对高中心理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导演—心理课堂的引导者
剧本已经完成,如何呈现则是导演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了。作为心理教师,此时需要考虑的是在一堂课的时间,合理取舍内容。教师应考虑如下几方面。首先,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贴近时代生活、能引起共鸣的内容,陈旧、过时的内容往往不容易引起关注。因此,心理教师在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案例,通过身边人的故事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另外,心理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一节设计好的心理课不止在一两个班上,往往要在一个年级中展开,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又有不小的差异,所以,设计时还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差异,在内容的呈现上要有所不同。由此,也可能同一个主题,在内容上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心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调整。其次,体现递进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一节心理课的时间有限,如何更好地利用呢?个人认为,内容的安排应当从学生走进心理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设计,以达到引起关注、思考、分享的目的。同时,课堂后的延伸也不能缺少,它是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再次,“好马配好鞍”。教师应设计不同的课堂呈现形式,既可以有和煦春风,又可能出现疾风骤雨,目的是让孩子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设计思路行走在心理课堂。形式能更好地服务于内容。教师设计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形式。如高中的孩子对视频、案例等呈现形式比较感兴趣,那么在如何设计讨论、分享环节上就要多考虑一下。如果只关注形式本身,如播段视频、说则案例,没有后续小组、全班讨论跟进,学生很难有机会听到同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教师的引导,也就不会有更多的思考。最后,内容的呈现还需考虑心理教师自身的特点。每位教师要了解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也需考虑自身的因素,如此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展现课堂
内容,学生也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
三、角色—心理课堂的参与者
一节心理课效果好不好,课堂氛围十分重要。而谁来创设氛围?毫无疑问是教师。一份同样的教案,不同教师上,效果可能大相径庭,这完全取决于教师在课堂的角色意识和投入状况。教师要拿捏好课堂的每个环节,哪些地方需要极力渲染、哪些地方平铺直叙就行。如此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迸发课堂魅力。此外,教师在课堂中要保持十分的投入,如此才能灵敏地抓住细节,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所以,一节课下来第一感觉你是否满意,想想自身的投入情况即可。也许这节课在内容的设计、形式的开展上并不完善,但因为有了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学生也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进了课堂,真正思考了,如此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就够了。可以说,教师是否真正参与进了课堂,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四、观众—心理课堂的反思者
一节课从编剧、导演到倾情投入,教师的任务并未完成。教师在心理课堂自我感觉良好并不代表学生满意或收获多多。因此,在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反馈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可以更好地在下一个班级展现。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其他相关的内容。所以,教师还应作为观众的身份参与心理课堂,充分听取自己内心和孩子的声音,力图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心理课堂。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非常明确:心理课堂有别于其他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发挥实效,仅靠几十分钟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积极阳光环境的营造、心灵成长的引导,还要有大课堂的心理定位。因此,课堂的延伸就非常重要。板报、家长与学生的对话、社会实践等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总之,心理教师应充分发挥心理课堂的引领作用,带领孩子在课堂领略心理教育的魅力,如此,孩子才愿意与你站在一起,把心理融入思想和生活,构建其美好的幸福人生,教师也才能在心理课堂上有成就感,有收获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
一、编剧—心理课堂的设计者
心理课的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可以按照课程大纲教学,而心理课的所有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在不同阶段需要什么,心理教师就应当设计什么。比如,刚入校的高一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适应新环境,包括新同学、新教师、新学校,新的学习内容及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其次是青春期交往问题,同性、异性同学的交往,与父母、教师的交往等。再次是自我认识和定位问题。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恰当的自我认识和定位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最后是生涯规划问题。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每所学校的学生都有其特殊情况,同一个主题未必适合所有学校。寄宿制高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寄宿,同时由于高中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较初中有了很大变化,以上的四个问题在学生中最为常见。所以,每个主题所占用的课时就需要根据该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相应地进行调整。
心理教师作为心理课的设计者,必须蹲下去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真诚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把这些内容收集、整理、呈现出来,才有可能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拿来主义,高中与职校学生用的是同一教案,教学就变成了走过场,课堂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对高中心理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导演—心理课堂的引导者
剧本已经完成,如何呈现则是导演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了。作为心理教师,此时需要考虑的是在一堂课的时间,合理取舍内容。教师应考虑如下几方面。首先,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贴近时代生活、能引起共鸣的内容,陈旧、过时的内容往往不容易引起关注。因此,心理教师在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案例,通过身边人的故事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另外,心理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一节设计好的心理课不止在一两个班上,往往要在一个年级中展开,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又有不小的差异,所以,设计时还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差异,在内容的呈现上要有所不同。由此,也可能同一个主题,在内容上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心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调整。其次,体现递进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一节心理课的时间有限,如何更好地利用呢?个人认为,内容的安排应当从学生走进心理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设计,以达到引起关注、思考、分享的目的。同时,课堂后的延伸也不能缺少,它是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再次,“好马配好鞍”。教师应设计不同的课堂呈现形式,既可以有和煦春风,又可能出现疾风骤雨,目的是让孩子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设计思路行走在心理课堂。形式能更好地服务于内容。教师设计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形式。如高中的孩子对视频、案例等呈现形式比较感兴趣,那么在如何设计讨论、分享环节上就要多考虑一下。如果只关注形式本身,如播段视频、说则案例,没有后续小组、全班讨论跟进,学生很难有机会听到同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教师的引导,也就不会有更多的思考。最后,内容的呈现还需考虑心理教师自身的特点。每位教师要了解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也需考虑自身的因素,如此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展现课堂
内容,学生也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
三、角色—心理课堂的参与者
一节心理课效果好不好,课堂氛围十分重要。而谁来创设氛围?毫无疑问是教师。一份同样的教案,不同教师上,效果可能大相径庭,这完全取决于教师在课堂的角色意识和投入状况。教师要拿捏好课堂的每个环节,哪些地方需要极力渲染、哪些地方平铺直叙就行。如此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迸发课堂魅力。此外,教师在课堂中要保持十分的投入,如此才能灵敏地抓住细节,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所以,一节课下来第一感觉你是否满意,想想自身的投入情况即可。也许这节课在内容的设计、形式的开展上并不完善,但因为有了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学生也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进了课堂,真正思考了,如此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就够了。可以说,教师是否真正参与进了课堂,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四、观众—心理课堂的反思者
一节课从编剧、导演到倾情投入,教师的任务并未完成。教师在心理课堂自我感觉良好并不代表学生满意或收获多多。因此,在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反馈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可以更好地在下一个班级展现。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其他相关的内容。所以,教师还应作为观众的身份参与心理课堂,充分听取自己内心和孩子的声音,力图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心理课堂。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非常明确:心理课堂有别于其他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发挥实效,仅靠几十分钟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积极阳光环境的营造、心灵成长的引导,还要有大课堂的心理定位。因此,课堂的延伸就非常重要。板报、家长与学生的对话、社会实践等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总之,心理教师应充分发挥心理课堂的引领作用,带领孩子在课堂领略心理教育的魅力,如此,孩子才愿意与你站在一起,把心理融入思想和生活,构建其美好的幸福人生,教师也才能在心理课堂上有成就感,有收获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