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能见到这样的学者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some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少能见到像吴老师这样的学者,以独具的审美眼光投入生活,在平凡琐屑中觅寻趣味。于是,严肃的学术成了富有烟火气的“人间学术”。吴老师“学术”和“人生”几近融合的生命历程,藉着无穷的想象创造力而丰厚充实、相映成趣。老天让他的生命突然定格,也许是不忍让一个爱生活的人承受苦痛,给他换了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真正融于天地宇宙之间了。
  人常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吴老师的文学生活显现出了“多棱镜”投射下的“另一种眼光”。记得是2014年国庆节后的一天,吴老师为《石斋语痕》的出版等事专程来到河南。所以我也趁机拜见了老师一面。得以和吴老师,还有两位年轻的编辑共进午餐,饭店的名字叫“三人行”,颇引来大家的一番“热议”。分别之时,吴老师轻轻摇下出租车的车窗,拿起相机,对着窗外咔嚓了一张,两个年轻编辑真诚爽朗的笑容,在吴老师的抓拍一刻,瞬间定格。
  越到晚年,吴老师对人间深挚的感情和留恋越发显现。他有时候会冒出极有创意的想法,让人在惊喜中留下难忘的回忆。参加“现代文学史研究与教学暨《三十年》面世三十年纪念研讨会”那次,吴老师给每个学生都备好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书,赠书结合了每个人的研究领域,肯定是精心准备過的,老师提前却没有透露半点儿风声,而是在师生的团圆晚宴时,拿出来一一赠送。我永远记得同学们拿到书时的表情,那种开心再也不会有。还记得老师的大红背包从大且沉的鼓鼓囊囊,瞬间变得空瘪。那天,吴老师作为《三十年》的作者之一参会,自然是格外开心的。会后,我们陪着老师北京胡同游,路遇一个好多人排队的烤肉店,大家当即决定买来尝尝,直到今天,为写这篇文章,我专门查了下资料,才知道,那天买的羊肉串是“烤肉季”(什刹海总店)的“一绝”,怪不得味道还不错。吴老师像一个老顽童,跟我们一起啧啧称赞,此番情景,就如同在昨日一般。
  这些天,许多人都看到了师友们纪念吴老师的文章,也看到了吴老师潇洒游玩的纪念照片。可是还有人不清楚:开会顺带游览对于常年伏案写作的吴老师,实乃书斋生活里难得的放松。每次返程之时吴老师总是不无幽默地说:欠了一堆文债。回京后该抓紧还债了。师友们都知道老师的日记可是雷打不动天天记的。而老师在记日记之前还是一个写“生活手记”的文学青年,“生活手记”即片段写作,“是经过观察和一定积累将自己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譬如一件事、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或一个眼色记下来”(《从生活手记看50年代“文青”的写作姿态》)。上世纪50年代,吴老师可是一个标准的“文学青年”。他的许多文章,常以独特视角留下人物生动一面。不知道是不是得益于青年时代“生活手记”的训练?他笔下的钱理群、王富仁等学者参加《丛刊》编委会时的情形,尤为传神,钱理群“拎两个大皮包,里面鼓鼓囊囊塞满书和稿子,其重无比”,王富仁“逻辑思维严密,带点幽默,滔滔不绝。抽烟把牙全部熏黄,有一天忽然全白了,原来牙全换掉了”(《本刊没有故事的故事》)。这些记叙实实在在让我们看到了学者名人的另一面。
  吴老师不单能写人的优点,更以对人物“特点”的把握形成了他怀人忆旧文章的“特点”。所以能够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拉到读者面前,是极具“现场感”的。如他在《怀想王瑶先生》里记录老师特殊的笑声:“说着说着,自己倒抽着气便爆发一样大笑起来,快活的眼光里藏着热诚,通达,聪慧,有时也存一丝狡黠。”吴老师在这个句子之后特意附上解释:原谅我用词不当,但一时无词可以代替。他还有篇写凌宇的文章,描绘出了有四十多年交情的老友的“才气、硬气和乡气”,中肯客观的态度是能从题目感觉到的。文中有提到凌宇坚持在冬天“打开宿舍唯一的朝东的窗户”,并从这不失可爱的“固执”,联系到沈从文笔下“湘西人”的性格,“雄强、硬朗、带点保守性的执拗”,认为“凌宇人性的本源也来于此吧”(见《凌宇的才气、硬气和乡气》)。看多了赞美类的文章,这种客观甚至不避真实的描写不仅不会左右读者的好恶,反而更易让人觉出人物的真性情。我在2016年和吴老师、刘铁群、鹿义霞去湖南参会,凌宇老师的爽朗干练、热情好客裹挟着里耶柑橘的蜜甜,早已印刻在心。
  吴老师学术无偏至,他能够为海派文学正名的同时,直言海派带有一定的粗俗、媚俗的特点,应该尽量低调。在他笔下,上海有单栋洋房,而“洋人大班与华人巨富甚至住花园洋房,其次是欧美风格的公寓如张爱玲所住有热水汀(暖气)和煤气”(《弄堂深处是吾“家”》),但更多的人住的是弄堂,弄堂里升腾的“人间气息”充溢在了吴老师的文章中,有弄堂深处的云雀“闻”到过:“仅记得一个春雨连绵的季节,有只云雀突然误撞入我两面带窗的屋子,被我视同宝贝一般养了好几天,最后放生时还依依不舍”,在“上海怀旧”之类小说浸淫下的读者,不妨读一下吴老师的海派研究成果,如他的《旧时上海文化地图:“看张”读书笔记之一》等三个系列的文字。也许你便会看到“日常上海”的市民百态图,品读出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透出来的“人生味儿”。老师对于融入生命体验的海派文学始终褒有清醒。另外,对于左翼革命文学,他能剖析其中商业的价值;对于京派文学,亦能察觉到它上世纪40年代趋于“通俗化”的艺术倾向,并用“共生”“转折”“积累”这样一些概念消除现象之间的对峙性关系,这些都体现在了《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里面。这部闪烁诸多“灼见”的大著正体现了老师精勤严谨、守正创新的风范。
  为了将文学发展的原状呈现在读者面前,吴老师采用典型年份大事记的方法来编写原始材料,重现文学现场,期待读者在参与进去的同时可以产生自己的想法。另外著作好看好读,还在于它的图文并茂,老师想让文学史趋于通俗化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吴老师当年推荐我攻读陈子善老师的博士后,以进一步深化对于海派文学的研究。陈老师爱养猫等逸闻趣事最初都是从他那里听来的。与追求生活中的趣味化相一致,把文章写得好看,耐看,大概也是吴老师、陈老师这类“海派”学者们的共性。套用先生评论丰子恺创作的原话,来形容其风格也是不为过的:“能把艺术从云端拉下,拉到能食人间烟火的地方来。”(《丰子恺创作选本导言》)   吴老师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是圆了单独撰写文学史的一个“梦”,但他还有写其他两种文学史的梦。一个是给台湾的大学生写一本文学史,要通过对文学作品审美地分析,让没有看过这个作品的人都有兴趣去读。而受身体条件的影响,老师没有把握能按时写出来,退还了出版社预支给的一万元稿费。还有一本是给儿童写的文学史,拟以适应儿童接受的写法,用浅显通俗生动的文字让小孩子认识现代作家。自始至终,他的文学史情结都是与读者的接收需求联系着的。《插图本》以“抓住典型作品做有血有肉分析”,而“有意识地减弱作家作品的叙述”,是全书整体构架使然。而对于最能体现其写作特色的作家作品分析,吴老师很可能想寄托在另两本文学史的梦想中。他似乎還没有完成全程的使命,就离开我们走了。他还有多少论文要写(80岁的时候酝酿开始写晚年的反思性散文),他还有多少概念未及提出来呢。天不假年,他远没有做完他想要做的事情,岂不悲哀?
  吴老师《插图本》那本书是退休之后开始写的,整整用了10年。这之后,不间断地给河南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撰写专栏“石斋语痕”,坚持了8年。吴老师的书房名曰“小石居”,并笑称“书房起名小石居,实在是寒舍狭仄,不堪负重,只宜在书案、台架、文橱上放置细微顽石,无须用厅堂院落来承载的意思”。“家中则能放石头的地方都已石满为患”。吴老师71岁推出《插图本》后4年,即75岁那年,出版了《石斋语痕》(2014年);它的姊妹版《石斋语痕(二辑)》2018年问世,那年他79岁。已近耄耋的年龄本应是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可老师却笔耕不辍并引以为幸:“坐拥石头城,读写我文字,此为我的幸运。”(《石斋语痕》序言)这样的人,在今天的一代文人中已难出现。终生勤勉的老师以及他那代人的学人风范几成绝唱。
  许多人问:“是什么让老师对学术研究付之以毕生心血?”
  老师回答说“学术,不要脱离生活,要有人间应该有的气象。”
  一个有人间烟火气的学者,留下的是“人间学术”。
  爱生活的老师喜爱这凡尘人世,所以他能“倾听到它的灵魂在呼吸、在怦动,然后融入我的感情,把它尽力描摹出来”(《从生活手记看上世纪50年代“文青”的写作姿态》)”。老师是在用挚爱生活的心来书写啊!
  2021年元旦当天晚上,吴老师发于我们学生群里的元旦祝词是“大家平安度过神魔2020,迎来新欣2021”,附上了一张自家后院的雪景图,配字:“卡城大雪。”另加一张美食图,配字:“敝人前些日做的红烧肉炖蛋。”然后隆重晒出了自己在12月9日生日当天的照片、美食:“这三个菜都为我所做,我正在学。砂锅里是虾仁豆腐。右为煎鱼,左为酱拌生菜。可惜尝不到滋味。”吴老师从2019年10月远赴加拿大,在师生群里晒得最多的就是雪景图,还有街道图。空旷的街道,时常有兔子出没。他曾抓拍了远景、近景等不同视角的兔子,发给我们看。在不到一年半的异国生活里,老师应该想念国内了,他以家乡江浙的美味来庆贺自己的81岁寿辰。可仅在36天之后,他却撒手尘寰,永远离开了他眷恋的人世。
  那个“融入感情尽力描摹“生活的老人真的离开我们远去了。
  如果说文字是嵌刻于人生的“生命之痕”。如果说北京、上海的双城记忆给了老师审视文学的独特视角,那么吴老师在加国的岁月又在他的晚年人生赋予了什么意义呢?
  孤寂可让生命质地更加结实,而坚韧也会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系郑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受道家文艺观的影响,李商隐的诗歌思想具有尚真、任情的艺术倾向,这体现在艺术风貌上,是其诗歌突出的“缘情”特征。无题诗对于个人真挚爱情的艺术表现  男女爱慕之情,在《诗经》中已有朴素的表现,并成为后世爱情诗的滥觞。汉末《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意真,事真,澄至清,发至情”,对感情的描写真挚动人,但表现的主要是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而非男女之间的恋慕。此后曹植继承楚骚的传统,以男女之情寄寓才士不遇的怀
1952年11月23日,19岁的邵燕祥写下了这首《到远方去》。  “远方”,即使对这个时代来说,仍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词。当高晓松说出“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时,“诗与远方”就成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价值。然而,作为“眼前的苟且”的相对者,“诗与远方”对于“这个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苟且者在苟且于日常的平庸之时的内心渴望呢,还是抛弃当下的苟且而毅然决然地远行呢?是艺术家的想象还是行动
《红楼梦》是一部文备众体、思接千古的经典名著。诚如前贤所云:“《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至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故此书传世以来,“不胫而走”,渐成一门显学——“红学”。  据我的阅读记忆,《红楼梦》研究界的学者,不仅有来自文学界、文化学界,而且还有出身名门的化学家、光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知名作家、评论家、古建专家、书法绘画专家、医学家
古往今来,无数人为爱痴狂、迷惑、痛苦、纠结,人们在现实世界寻找爱情,却总也不能够得到满足。只有在诗中爱情才可以达到完美和永生。诗人笔下的爱情,既是现实情感的回应,也是高扬于尘世之上的理想状态。女性在爱情中从来都是鲜活而丰盈的,她们借助诗人之笔袒露爱的心声。泰戈尔:女性成长史  《园丁集》中有很多诗篇,对于女性在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情境下的爱情心理描写细腻真切,完美体现了东方女性的情感特点。其中
茅盾文学奖是与鲁迅文学奖齐名的国内两大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它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我国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设立的文学奖项。多年来已经有几十部优秀作品获奖,这些作品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精神食粮。记得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当时一些获奖作品成为我们《当代文学》课的阅读范本,寝室里同学互相交换阅读,大家还开小型的品读会。也许是当时读得太熟了,至今有些小说的内容仍
读着眼前的这套“墨多多谜境冒险(阳光版)”系列儿童小说,我又想起了我们那套流产了的“汤文凯艺术冒险”系列儿童读物。  2011年3月,童庆炳老师喊我们开会。那个时候他已经75岁了,却依然雄心勃勃,想召集起一哨人马,带领我们创作儿童系列读物。创意他已想好,主人公名叫汤文凯,这位10岁的小小少年很会“穿越”,于是古今中外的画家就成为他打交道的对象。而通过他的艺术冒险之旅,一方面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穿越”
《博览群书》编辑部:  近年来,文坛上出现了以“省简称 派”而成文艺评论流派的呼声。所谓“闽派评论”“粤派评论”“川派评论”等说法,似乎有点渐成气候的意思。仔细推敲起来,好像也未必真是那么回事。我觉得所谓以“省简称 派”自成一派的文学批评是不科学的,或者说是不成立的。退一步说,这种说法很难服众,也较难持续和发展下去。  第一,这种命名就很成问题。现在提的比较多的主要是“闽派批评”“粤派批评”“川派
《绝对信号》是新时期话剧在探索、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新时期小剧场话剧开拓性的作品。  新时期(“文革”以后)话剧,在经历了《屋外有热流》(1980)和《灵与肉》(1980)等剧的探索与实验之后,戏剧艺术家进一步增强了进行实验戏剧创作的自觉意识,而观众对实验戏剧的欢迎也激发了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一  《绝对信号》,原名《在守车上》,是刘会远根据自己在部队里四年押运生活体验创作的一部四幕话剧
一    美国全国人文研究中心(National Hu-mam—tles Center,简称NHC)是美国唯一独立运作的、不依附任何国家或私人机构的人文高等研究机构。虽然按字面我们也可翻译为“国家人文研究中心”,但容易给人以“官方”的错觉,所以我还是倾向于翻译为“全国人文研究中心”。作为2006-2007年度研究员,我在那里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人文中心位于北卡罗莱州的研究三角城(Researc
引子  鲁迅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那么,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能有几个持续关注自己的热心读者,那就不白在这个圈里“混”。这番感慨,是我有感而发的,因为我回想起许多往事,想起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陈建国。  对于一个当了30多年的记者,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过数千篇稿件,且一直把新闻工作当作神圣事业的记者来说,我拥有不少“热心读者”,其间,我与全国各地的“热心读者”还有互动。有些互动,居然结出了丰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