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学鼻祖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o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英国的公学,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这样的场景:年轻的英国绅士穿着笔挺的制服、戴着礼帽行走在古朴的校园中,行为举止间透露出良好的教养。公学在今天已经成为英国绅士教育的象征、英国中等教育的一个制高点。英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九大公学,分别为温彻斯特公学、伊顿公学、圣保罗公学、舒兹伯利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泰勒公学、拉格比公学、哈罗公学、查特豪斯公学。九大公学中如今最为人所知的当属哈罗公学、伊顿公学,众多贵族名流选择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其中接受最正宗的古典教育。但是哈罗、伊顿办学所依据的模型、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公学——温彻斯特公学,往往被多数人所忽略。温彻斯特公学才是英国公学的鼻祖,它创办于中世纪并留存至今,其漫长的历史也代表着英国公学发展的历史。
  温彻斯特公学伊始于中世纪,由当时的英国温彻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wiIliam of Wykeham)所创立。威克姆出生于1324年,他出身低微、少时贫困,在赞助者的资金支持下才得以继续求学,并在学业结束后进入了当时的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宫廷。勤奋聪慧的威克姆很快得到了国王的信任,成为其得力助手,并最终在1367年被授予温彻斯特主教之职。在从政和担任主教的生涯中威克姆积累了大量财富,联想到自己年少时艰辛的求学之路,他萌生了创立一所慈善学校的想法,专门用以资助富有天分但是家庭贫困的适龄儿童。英国当时已经有着很多慈善学校,但是这些学校大多附属于教会,而主教威廉.威克姆则谋求创新,谋求改变以往学校作为教会附属物的地位,在和教会保持联系的同时,采取独立管理的办学形式,建立一所特殊的文法学校。
  威克姆为避免缴纳当时的货物入市税,将学院的地址选在温彻斯特城外,学校从建立到可以招生历经数年,1382年主教获得了国王的建校许可状,1387年学校开始正式动工,1394年的3月才开始招收学生。富有的主教为了建成学校总计花费了一千多英镑,等同于今天的两万英镑,在当时可说是耗资巨大。温彻斯特校园最初的建筑包括一个由石头所垒成的坚固大楼,两个有小教堂和学生宿舍的方院,还有厨房、宿舍等设施。学校的大厅长63英尺,宽30英尺,幄顶覆盖着交错的橡木。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室内的墙上后来挂上了很多有趣的肖像画做装饰,这些画作至今已成为学校的重要资产和风景线。肖像中有两幅最引人注目,一幅是詹姆斯.肯特的肖像,肖像下面写着“他从前是一个风琴演奏者,生于温彻斯特,也逝于温彻斯特”,而他被学院铭记的原因却不得而知。另一幅油画,是学院内最奇异的画作,名字叫值得信任的仆人,但这个仆人却长着牛的面孔与人的身躯,被认为是英国16世纪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它被安放在厨房外的休息室内,吸引着来往游客的眼光,当英王乔治三世访问学校的时候,同样也停驻在这所画像前,并且命令画家给这个侍者换装,于是牛头仆人脱下了原来的鲜黄色短上衣,穿上了德国制服。
  办学之初,温彻斯特公学的人员构成十分简单,仅包括十四名神职人员、两名校长和九十六名学生。威克姆付给神父和校长薪资,让他们负责教授学生宗教和古典知识。这九十六名学生中包括免费生七十人(称为“学者”),自费生十人,唱诗班学生十六名。学校的校规规定每年必须要招收七十名贫穷而勤奋的儿童,为他们提供免费教育,贫困的界限为每年的收入和花费不超过三英镑六先令八便士。因此校规规定这些免费学生在16岁时要在宣誓中声明:“我,作为被温彻斯特学校录取的学生,宣誓我拥有的不超过我每年最多花费的三英镑六先令八便士。”学校始终遵守着这一规定,并记录了每届学生的宣誓,成为其一项富有历史感与象征意义的传统。我们今天称温彻斯特学校为公学,但其实根据威克姆的最初设想,这所学校并不是对所有公众开放,主要的招生对象,即所谓的七十名免费生有特定的背景。这些儿童主要来自创立人的亲属和子孙后代以及温彻斯特教区的贫困儿童,有时也招收其他地区的学生。学生入学年龄为8至12岁,学校为其提供免费的膳食、住宿和教学直到18岁,之后他们可以选择进入大学深造或者从事其他行业。而十名自费生则多来自贵族家庭和温彻斯特的富裕市民家庭。自费生的人数在威克姆去世后逐年上升,在15世纪人数已高达上百人,而且来自贵族家庭的学生往往在学校享有特权,他们和教学人员一起在高脚桌上用餐,而贫困儿童则只能坐在低矮的桌子上食用简单的食物。十六名唱诗班的学生同样可以接受免费的教育,但是他们需要在小教堂唱赞歌,并作为仆人为学校服务,类似今天的勤工俭学。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和当时英国一般的文法学校类似,以学习拉丁文法为主,贯之以宗教知识。当时英国的教育和宗教密不可分,可以说教育是为宗教服务的,学习拉丁语的听写可以为学生理解《圣经》、为以后担任神职人员做必要的准备。威克姆在创立温彻斯特公学的同时在牛津设立了新学院(New College),两所学校一脉相承,新学院的存在首先就是为温彻斯特公学的毕业生提供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温彻斯特当时有一所延续很久的文法学校,据说是阿尔弗雷德大帝曾经学习过的地方,但威克姆创立的温彻斯特学校在以后彻底掩盖了其光芒。
  温彻斯特的规模之大,所需经费之多,令当时的慈善学校难以望其项背,同时也造成它的办学模式难以为别人效仿,直到亨利六世时,才以国王之力创办了伊顿公学。伊顿公学的办学形式和温彻斯特公学几乎如出一辙:学校构成同样包括神父、校长、七十名“学者”和一般学生。亨利六世为了建立伊顿公学,几次参观温彻斯特公学,仔细阅读它的办学章程,并且还将温彻斯特公学当时的校长和几名老师也带到伊顿公学,所以伊顿公学一直都带有温彻斯特公学的痕迹。温彻斯特公学的办学方式也为亨利六世所采用,这位国王在建立伊顿公学的同时,还在剑桥大学设立了国王学院(Kingcollege),公学毕业生可以进入国王学院就读,而国王学院则有权为伊顿公学提供部分教师和管理者。
  温彻斯特公学延续至今,但是它在英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也曾遭受过一些灾难,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英国宗教改革时期。当时国王亨利八世宣扬王权高于教权,为了获取教会的财产,陆续关闭了所有大小修道院,修道院所管理的学校也随之遭殃解散,而温彻斯特公学作为一所半修道院性质的学校也面临倒闭的危险。但是由于这所公学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有着密切关系,大学的管理者和教师为温彻斯特公学保驾护航,使其得以幸存,因此后人不得不感谢威克姆将公学与大学学院相捆绑办学的明智。然而宗教改革作为一个社会变革,给公学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随着英国宗教改革的演进,英国学校世俗化趋势日益明显,促使公学的管理模式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校长被迫搬离学校,去管理收费的世俗学生,而由副校长常驻在校舍来管理传统的免费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宗教知识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而新的知识,如科学、算术等学科得以推广。虽然历经变迁,温彻斯特公学的学术传统从未中断,其校风学风严谨,在美术、戏剧、音乐等学科上有着卓越水准,在教学中采取大学式的授课方法,每年都能够培养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进入牛津、剑桥。
  温彻斯特公学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如今这所公学已经成为一个寄宿制的贵族学校,但是仍保留着招收免费学生的传统,不过他们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了。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很多英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坎特伯雷大主教亨利一齐契利、英国冒险家乔治·马洛里及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等等。他们在这所公学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随后在英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为了纪念它的创办人威克姆,学校有很多俱乐部都以他为名,如威克姆壁球俱乐部、威克姆运动部。这所历史悠久的公学坐落在英格兰汉普郡温彻斯特郊外,是英格兰现存的也是保存最好的四所全寄宿制公学之一,并已成为温彻斯特的著名景点。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文孝治韩国群山市出生,毕业于韩国东国大学国语国文系,高丽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于1966年韩国日报新春文艺奖大赛获奖开始发表诗作,诗集有《站在烟气里》、《武宁王的木头鸟》、《百济的月亮落于江面荡漾》、《去百济的路》、《海的门》、《遥望仙游岛》、《“南内里”明信片》等。曾获东国文学奖、和平文学奖、诗艺术奖、PEN文学奖。现任国际PENCLUB韩国本部董事长、密涅瓦(Minerva)发行人兼主编。
每个年代生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之歌,也许泰勒·斯威夫特的《22》最能描写时下年轻人的生活现状。  斯威夫特在她22岁时写下的这首歌中唱道:“夜复一夜,我们不会入眠。”这歌词套在像她那样富裕的年轻人身上描写的是不醉不眠,而套在职场新人身上则是因为工作无法休息。  凯茜·麦金泰尔28岁,是一名在纽约工作的图书公关。她说:“如果不在办公室,我的智能手机也会让客户找到我。”  麦金泰尔不过是20多岁大
遇见爱德华,是一种幸运。  虽然我们不能像他的主人阿比林那样真正地拥抱他,但我十分坚定地相信,每个遇见爱德华的人都会深深地爱上他,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  他曾经是一只近乎完美的陶瓷兔子,美丽,优雅,高贵——虽然有一点自命不凡,可那不过是每个完美的人都会有的小毛病。他的主人阿比林是那么爱他。每天晚上,她都对爱德华说:“我爱你,爱德华。”  可爱德华并不懂得爱。他能够感受到夜晚中点点星光带来的安慰;
镜子里装满了人。不为人所见的人,望着我们。被人遗忘的人,记着我们。我们看到自己,也看到了他们。我们离去时,他们是否也会离去?  我为那些不能读我的作品的人写作;为那些底层人,那些几个世纪以来排在历史尾巴的人,那些不识字或没有办法识字的人写作。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和加莱亚诺的现实关怀  我们今天所见的世界史充满了不同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和各式各样的神话传说,却很少提及
21世纪“读图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人类的阅读经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图像无孔不入,占据了这个时代的各个角落。一方面人们渴求着感观世界五光十色的新奇体验,可另一方面却仍有那么一些人在怀念曾经逝去的纯白记忆:幸好,在图像与文字之间的过渡地带,存在着一种能够满足双方诉求的事物——绘本,它既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色彩形象的国度,又带领人去往充满了纸本特有的想象世界。  一  绘本,英文名为P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不讳我的‘英雄崇拜’。”他的所谓“英雄”,是这样一些人物,近现代的,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意大利诗人邓南遮,还有英国的托玛斯·哈代……他的理由:“山,我们爱踹高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接近大的?”对于这些英雄,他不仅阅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还说:“在我有力量爬的时候,总不教放过一个‘登高’的机会。”他想亲炙他们,“多瞻仰几个英雄。”这种
一位母亲曾对儿子说,人生如打牌,既然发牌权不在你手里,那么,你能做的只有用你手里的牌打下去,并努力打好,除此之外,你没有任何选择。   儿子听从了母亲。后来,他成为美国第三十四届总统。    Vicky的眼球儿是灰白色的,和结膜几乎混在一起——没有瞳孔。没有了那个小孔,就封闭了一切形形色色,世界万物对她来说,是能够摸到的那一个物件和听到的那一片嘈杂,所有的存在,只要能归属于物件和嘈杂的,她都在心中
20世纪上半叶,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两场空前规模的战争,尤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甚。“二战”不仅是真实战场上的较量,而且是一场心理战。广播这个在20世纪初才出现的新事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德两国的广播战本身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纳粹德国一向重视宣传。从纳粹头子希特勒到宣传部长戈培尔,都在强调宣传的重要作用。新闻广播业像其他的经济生活一样,被纳入国家控制的范围内。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曾经通
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1942年创作的《小王子》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攒足了人气,然而电影《小王子》(2015)却姗姗来迟。大名鼎鼎的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曾被邀请拍摄《小王子》,但他回绝说:“不,《小王子》是一颗钻石,太纯净、太完美,我不会碰它。”所以这是一个挑战。那么,曾经参与执导《功夫熊猫》的美国动画新秀马克·奥斯本在他的新片《小王子》中对原著做了哪些改编,效果如何呢?  在原著中,
这是1910年作者弗拉季米尔·克拉夫季耶维奇·阿尔谢尼耶夫(1872-1930)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曾以《旅途日记摘抄》为名,在报刊上发表的系列游记性文章。至1921年结集成书出版,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从那时起直到现在,这本名为《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的生态文明经典书籍就一直在沙俄、苏俄乃至今天的俄罗斯和世界各地流传。书籍出版不久,其清新自然的文笔,准确生动的描述和发人深思的感悟,就引起高尔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