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不断增多,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而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现状及必要性进行说明,并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初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未成形状态,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法制意识,能为学生将来的顺利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素质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想在小学道德與法治教学中成功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学生、家长及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构建最理想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奠基。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认识融合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换代,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价值作用。基于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功能、效用、成果,深人思考教学理念、思路、方法、措施等方面的不足,逐步探索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策略,从而解决当下教学与学习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思想素养和心理素质上,而不是放在简单的卷面分数上。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究下深人学习和探究课程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重大,小学阶段的学生社会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教师必须应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其次,教师要摒弃“一言堂”教学模式,并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做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及提供想象与思考空间,促进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刻地记忆理解、运用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知识。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加强对教材的深层次研究,把握不同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同时,教师要明确自身所具有的言传身教作用,发挥好榜样作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每位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波动。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心理问题,教师需要进行集体性的引导与疏导,让学生保持相对平稳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学习及生活。而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需要与其进行情感沟通与互动,以此来改变学生不良的心态,提高学生学习及生活的自信。相信在这样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下,学生不仅会拥有自我调节的意识,还会逐渐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健康地学习及生活。
三、深人挖掘教材内容,找寻融合的切入点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传授知识的基础.为找寻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切入点,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状态、认知规律、思想素养、 价值观念等,合理科学地融人课程知识,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以部编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教学为例,在单一教学目标导向下,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讲解法律知识,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种现象是不好的.教师应当及时做出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寻找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为了融人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可以在课堂中从生活角度出发,通过课程教学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方法,寻找到一个新的教育路径。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人手,带领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开始前,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教学资源,为学生引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然后在课堂教学阶段与学生共同分析。为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融合教育成果,教师可搜集一些比如“家暴”“拐卖儿童”等法律案件.讲述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通过滲透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学生的成长顾虑,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切实感受法律对他们的保护,明确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这样一来,既能在完成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能将学生发展成为法律知识的宣传者。
四、明确教学目标,选准教学的切入点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加强对教材的深层次研究,对教材进行精准的把握,从生活中收集丰富的案例,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选准教学的切人点。例如,在教授《我是独特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以前常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认识自我”。此目标虽然契合知识教育目标,但却未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所以笔者认为需要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会欣赏自我,肯定自我,及时改正自我的不足”。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前收集的生活案例融人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到对案例的交流中,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从小就具有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融人集体生活,与他人融洽相处。
结语: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生活能力、思想素养、心理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深人挖掘教材内容,开展融合实践活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断融合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教学功能和效用,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地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亚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智慧,2021(09):47-48.
[2]段顺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J].新课程,2021(09):48-49.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初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未成形状态,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法制意识,能为学生将来的顺利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素质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想在小学道德與法治教学中成功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学生、家长及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构建最理想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奠基。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认识融合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换代,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价值作用。基于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功能、效用、成果,深人思考教学理念、思路、方法、措施等方面的不足,逐步探索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策略,从而解决当下教学与学习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思想素养和心理素质上,而不是放在简单的卷面分数上。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究下深人学习和探究课程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重大,小学阶段的学生社会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教师必须应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其次,教师要摒弃“一言堂”教学模式,并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做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及提供想象与思考空间,促进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刻地记忆理解、运用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知识。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加强对教材的深层次研究,把握不同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同时,教师要明确自身所具有的言传身教作用,发挥好榜样作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每位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波动。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心理问题,教师需要进行集体性的引导与疏导,让学生保持相对平稳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学习及生活。而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需要与其进行情感沟通与互动,以此来改变学生不良的心态,提高学生学习及生活的自信。相信在这样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下,学生不仅会拥有自我调节的意识,还会逐渐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健康地学习及生活。
三、深人挖掘教材内容,找寻融合的切入点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传授知识的基础.为找寻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切入点,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状态、认知规律、思想素养、 价值观念等,合理科学地融人课程知识,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以部编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教学为例,在单一教学目标导向下,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讲解法律知识,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种现象是不好的.教师应当及时做出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寻找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为了融人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可以在课堂中从生活角度出发,通过课程教学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方法,寻找到一个新的教育路径。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人手,带领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开始前,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教学资源,为学生引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然后在课堂教学阶段与学生共同分析。为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融合教育成果,教师可搜集一些比如“家暴”“拐卖儿童”等法律案件.讲述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通过滲透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学生的成长顾虑,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切实感受法律对他们的保护,明确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这样一来,既能在完成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能将学生发展成为法律知识的宣传者。
四、明确教学目标,选准教学的切入点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加强对教材的深层次研究,对教材进行精准的把握,从生活中收集丰富的案例,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选准教学的切人点。例如,在教授《我是独特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以前常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认识自我”。此目标虽然契合知识教育目标,但却未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所以笔者认为需要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会欣赏自我,肯定自我,及时改正自我的不足”。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前收集的生活案例融人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到对案例的交流中,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从小就具有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融人集体生活,与他人融洽相处。
结语: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生活能力、思想素养、心理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深人挖掘教材内容,开展融合实践活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断融合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教学功能和效用,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地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亚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智慧,2021(09):47-48.
[2]段顺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J].新课程,2021(09):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