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五模块把《陈情表》与《项脊轩志》两篇时期不同、文体不同的文章编排在同一专题,颇有意味。两篇文章各呈其彩,以情感人。每次授课总是让人唏嘘感慨,不能自已。但唏嘘不如剖理,这里尝试从几个方面做一些粗浅比较,探究其中感人之理。
一、作者身世之比较
1.仕途顺畅,遭历煎熬
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虽然出身官宦之家,可他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月就遭父丧,时年四岁又逢母嫁,幸得祖母刘氏用心抚养,最终长大成人。祖孙相依为命,甚为感人。李密能知恩图报,故以孝闻名。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但非常好学,师从蜀汉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精于《左传》,以文见长。年纪轻轻,就做了蜀汉尚书郎。李密勤奋自励,学问有成,颇具口碑,仕途顺利。但不幸旋至,蜀汉被晋灭亡。国破家亡,使李密滋生林泉之志,渴望隐居山野,陶冶性情,著书立说,独善其身,以保清誉。但即使是这样的愿望也险些化为泡影。
265年,司马炎推翻蜀汉政权,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史称晋武帝。晋武帝初得天下,为稳固政权采用了一系列怀柔政策,以期能够达到安抚蜀汉旧臣,吸引东吴士臣潜心归顺的效果。以文学见长,历职郎署,曾多次出使东吴的李密自然而然成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
然而,自古“忠臣不事二主”的节操清誉历来被士人看重,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念念不忘旧朝,更何况刚刚夺得天下的司马氏并不能笼络民心,因此,李密对于出仕晋朝一直抱有观望之心。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所以,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使他极端痛苦纠结。
由此可见,李密的早年悲苦,可以理解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最终学问有成,前程似锦;但国家不幸,蜀汉灭亡,其又遭逢人格考验,假如遽然改变节操,则为清议不齿。蜀汉成了伪朝,臣子们何去何从,还需要观望,谁也不愿率先背负变节罪名,但也不能得罪当今的正朔皇权。酝酿以情脱身,构思锦文陈情,是此时无奈的选择。
2.科举不顺,人生坎坷
归有光(1506~1571)生于江苏昆山一个没落的大家族。八岁时,年轻的母亲留下一堆子女溘然长逝,父亲作为生员就读县学,家境急遽败落。
家庭境况窘迫,让年幼的归有光备尝人间忧难,激励他奋发攻读,一心出人头地。归有光自幼聪明过人,九岁能文,且文章老道,令人叫绝,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得案首(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顺风顺水的经历,使得归有光对举业信心满满。
“文章憎命达”,不幸踵至,归有光乡试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三十五岁时才以第二名中举。但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经史子集、农圃医卜无所不精。当时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主试江南的张文毅看到归有光的文章,认为他是贾谊、董仲舒再生。
六应乡试的归有光又开始了漫长的会试之路。本来,凭他的学识和才能,考中进士犹如囊中取物,但却正应了“命途多舛”这四个字,和乡试相比,会试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年一次的会试,每次远涉千里,却一连八次铩羽而归。等到归有光中第,他已经年华不再,已是一六十岁老翁。其坎坷的遭际,尤为令人叹息。因为命途多舛,怀才难售,故此,《项脊轩志》中隐隐透露出一抹悲凉感伤的情绪。
3.一时之痛与一世之憾
比较李密和归有光二人身世,都是早年备尝生活艰辛和人生苦难,都勤奋自励,不屈不挠,都学有所成。可以推知,他们应是内省力极强的人,情感丰富,内心纤敏,运笔为文必然不俗。
不同之处在于,魏晋时期,没有科举考试制度,重门第出身也看学问品操,李密仕途通畅,只是因朝代更迭、名节难保而痛苦纠结。而明代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不管你是否满腹经纶,只看你制艺(八股文)是否写得漂亮,看你书写是否合乎馆阁体。所以,一纸文章,无数英才竞折腰!
故此,李密是受节操观的纠结,是一时之痛,只要改变观念,官不愁没得做,李密最终还是当了晋朝的官,那是后事。家庭的不幸,以及后来落第的阴影则成了归有光永久的痛,一生的憾,也是饱学之士满腹的憋屈。所以,《项脊轩志》悲凉的感伤情绪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二、写作动机之比较
1.动之以情,大打孝牌
晋朝以篡夺方式夺取王权,为了笼络民心,晋武帝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李密是一个很聪明的文化人,自然想到利用这点,于是他搬出老祖母,打了一手漂亮的孝字牌。《陈情表》这样一篇锦绣之文,终于给写出来了。
《陈情表》以情喻理,悱恻动人。首先极力铺陈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母与孙相依为命的苦况。继而写自己对新朝恩遇感激涕零,迫切奉诏,但无奈祖母病情日笃,去留不能,处境狼狈,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文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夺过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为己所用,恳求圣上恩准自己的请求。当然,李密主打亲情牌的目的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避免晋武帝揣测他不愿出仕的政治顾虑。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报刘氏之恩日短,尽陛下之忠日长。此文洋溢一片至孝真情,令晋武帝为之动容。李密把“孝”字之牌打得漂亮之极。
2.此情可待,追忆潸然
归有光,九岁能文,素有神童之誉,立志科考,他从小束发就读轩中,十八岁时以读书的“项脊轩”为题写了一篇小品文。项脊轩,一个小屋,对古代读书人来说,是安逸的读书环境,是能抵达理想彼岸的津口。要打破 “我家读书久不效”的宿命,有神童之誉的归有光自觉自愿地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他静读轩中,寄托着全家人的厚望。早慧的归有光面对家庭的变迁,似乎难以承受生命之重,思前想后,不禁潸然。于是,濡墨铺毫,饱含情愫,写下了这篇至情文字。
文章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列数家庭琐事,其间家道衰落、亲人不在的哀情令人动容,也有刻苦攻读、怡然自得的陶然之乐。文章所记,紧扣小轩,“悲”“喜”意脉统贯全文。第一段写少时优雅可爱的项脊轩,作者回想那时坐在修葺美化之后的小轩中“偃仰啸歌”的情景,何等的自得其乐!本文一开始即从“喜”字入手,做好反衬下文的铺垫工作;第二段以“悲”字立意,叙述父辈分家,庭院分隔,小轩杂乱,优雅不在;追忆母亲和祖母曾在小轩中和作者相处的往事,怀念亲人的凄恻之情不言自明;第三段则是对小轩至“悲”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凡四遭火”。补记的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凉的气氛。补记部分为三十四五岁时所写,作者彼时已饱尝造化之弄,其心境可想而知。 3.功利之文与性灵小品
《陈情表》是“蜀汉伪朝”臣子为了打动君王而精心炮制的一副猛剂,可谓用心良苦。他自信于自己的生花妙笔,自信于自己对晋武帝之心的洞悉,作者拿“孝”字大做文章,极尽铺陈,正抓住新朝以孝治天下的契机,瓦解晋武帝铁石心肠。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因此,武帝览表,深受感动,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于是停诏,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李密祖母奉膳。
《陈情表》的读者只有一个人,就是新朝皇帝司马炎,但作者的至孝深情令人鼻酸肠断,竟成了千古佳作。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个悲苦的读书人在苦读之余发出的一声人生感叹,是自我心灵的呓语,并非为了卖弄文采,而是对人生一个阶段的总结回顾,对世事坎坷的呻吟。文章的读者是模糊的,可以是看作一篇告慰先人的诔文,可以看作对万千大众的倾诉。所以,文章空灵淡泊,尽是家长里短、似曾相识的场景画面,正是中国式没落家庭的缩影。所以,不事张扬的亲情如墨晕渗纸,久难磨灭。悲情是人生的主调,悲情文字最能持久地打动读者。
一是功利文章,一是性灵小品,但均以至真至情,触动读者内心柔软之处。
三、文章体制之比较
1.着力铺陈,悲恻动人
《陈情表》不同一般表奏文字,它以叙事来传情,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着力铺陈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之间相依为命非同寻常,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这部分文字哀婉,深深触动读者内心。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的态度,但又以祖母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来为自己开脱,哀哀之情,悱恻动人,相信晋武帝读此很难不心存恻隐。文章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夺过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为己所用,恳求圣上恩准自己的请求。以理动人,令人信服。当然,李密主打亲情牌的目的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避免晋武帝揣测他不愿出仕的政治顾虑,破除误会,消弭怒气。文章最后提出解困之法,“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方案合理,使对方无话可说。全文脉络分明,丝丝入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且随事铺陈,竭力渲染,让人读罢唏嘘,热泪纵横。
2.精于状物,读之潸然
归有光小品,朴素简洁,感情自然。《项脊轩志》以状物来传情。归有光写本篇是为了怀念亲人,表达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的感情。文章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了项脊轩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追忆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亡亲,运用细节描写来抒发感情。如:状写项脊轩修葺后庭院的环境:“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幽雅静谧的气氛,衬出今日的凄凉。还善于选取生活琐事,凸显人物,使亡人音容宛然。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枇杷树亭亭而立,睹物思人,黯然之情犹在眼前
3.叙事陈情与画面呈现
李密的《陈情表》为了打动皇帝,另辟蹊径,尽管不能像一般散文那样声情并茂,但语言极力铺陈,尽情渲染,读之催人泪下。正如前人所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 《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项脊轩志》则属于小品文,巧于细节描绘,画面极富质感,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母亲贤淑,细声慢语,关怀备至,跃然纸上。又如写祖母:“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轻柔的的关门动作和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关切、喜悦以及对孙儿的殷切期望。
总之,《陈情表》以铺陈事理打动人,而《项脊轩志》以写景状物感染人。一个如奔泻之瀑布,轰然而至;一个如涓涓之细流,润物无声。可谓各呈其彩,各有千秋。
一、作者身世之比较
1.仕途顺畅,遭历煎熬
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虽然出身官宦之家,可他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月就遭父丧,时年四岁又逢母嫁,幸得祖母刘氏用心抚养,最终长大成人。祖孙相依为命,甚为感人。李密能知恩图报,故以孝闻名。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但非常好学,师从蜀汉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精于《左传》,以文见长。年纪轻轻,就做了蜀汉尚书郎。李密勤奋自励,学问有成,颇具口碑,仕途顺利。但不幸旋至,蜀汉被晋灭亡。国破家亡,使李密滋生林泉之志,渴望隐居山野,陶冶性情,著书立说,独善其身,以保清誉。但即使是这样的愿望也险些化为泡影。
265年,司马炎推翻蜀汉政权,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史称晋武帝。晋武帝初得天下,为稳固政权采用了一系列怀柔政策,以期能够达到安抚蜀汉旧臣,吸引东吴士臣潜心归顺的效果。以文学见长,历职郎署,曾多次出使东吴的李密自然而然成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
然而,自古“忠臣不事二主”的节操清誉历来被士人看重,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念念不忘旧朝,更何况刚刚夺得天下的司马氏并不能笼络民心,因此,李密对于出仕晋朝一直抱有观望之心。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所以,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使他极端痛苦纠结。
由此可见,李密的早年悲苦,可以理解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最终学问有成,前程似锦;但国家不幸,蜀汉灭亡,其又遭逢人格考验,假如遽然改变节操,则为清议不齿。蜀汉成了伪朝,臣子们何去何从,还需要观望,谁也不愿率先背负变节罪名,但也不能得罪当今的正朔皇权。酝酿以情脱身,构思锦文陈情,是此时无奈的选择。
2.科举不顺,人生坎坷
归有光(1506~1571)生于江苏昆山一个没落的大家族。八岁时,年轻的母亲留下一堆子女溘然长逝,父亲作为生员就读县学,家境急遽败落。
家庭境况窘迫,让年幼的归有光备尝人间忧难,激励他奋发攻读,一心出人头地。归有光自幼聪明过人,九岁能文,且文章老道,令人叫绝,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得案首(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顺风顺水的经历,使得归有光对举业信心满满。
“文章憎命达”,不幸踵至,归有光乡试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三十五岁时才以第二名中举。但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经史子集、农圃医卜无所不精。当时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主试江南的张文毅看到归有光的文章,认为他是贾谊、董仲舒再生。
六应乡试的归有光又开始了漫长的会试之路。本来,凭他的学识和才能,考中进士犹如囊中取物,但却正应了“命途多舛”这四个字,和乡试相比,会试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年一次的会试,每次远涉千里,却一连八次铩羽而归。等到归有光中第,他已经年华不再,已是一六十岁老翁。其坎坷的遭际,尤为令人叹息。因为命途多舛,怀才难售,故此,《项脊轩志》中隐隐透露出一抹悲凉感伤的情绪。
3.一时之痛与一世之憾
比较李密和归有光二人身世,都是早年备尝生活艰辛和人生苦难,都勤奋自励,不屈不挠,都学有所成。可以推知,他们应是内省力极强的人,情感丰富,内心纤敏,运笔为文必然不俗。
不同之处在于,魏晋时期,没有科举考试制度,重门第出身也看学问品操,李密仕途通畅,只是因朝代更迭、名节难保而痛苦纠结。而明代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不管你是否满腹经纶,只看你制艺(八股文)是否写得漂亮,看你书写是否合乎馆阁体。所以,一纸文章,无数英才竞折腰!
故此,李密是受节操观的纠结,是一时之痛,只要改变观念,官不愁没得做,李密最终还是当了晋朝的官,那是后事。家庭的不幸,以及后来落第的阴影则成了归有光永久的痛,一生的憾,也是饱学之士满腹的憋屈。所以,《项脊轩志》悲凉的感伤情绪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二、写作动机之比较
1.动之以情,大打孝牌
晋朝以篡夺方式夺取王权,为了笼络民心,晋武帝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李密是一个很聪明的文化人,自然想到利用这点,于是他搬出老祖母,打了一手漂亮的孝字牌。《陈情表》这样一篇锦绣之文,终于给写出来了。
《陈情表》以情喻理,悱恻动人。首先极力铺陈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母与孙相依为命的苦况。继而写自己对新朝恩遇感激涕零,迫切奉诏,但无奈祖母病情日笃,去留不能,处境狼狈,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文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夺过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为己所用,恳求圣上恩准自己的请求。当然,李密主打亲情牌的目的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避免晋武帝揣测他不愿出仕的政治顾虑。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报刘氏之恩日短,尽陛下之忠日长。此文洋溢一片至孝真情,令晋武帝为之动容。李密把“孝”字之牌打得漂亮之极。
2.此情可待,追忆潸然
归有光,九岁能文,素有神童之誉,立志科考,他从小束发就读轩中,十八岁时以读书的“项脊轩”为题写了一篇小品文。项脊轩,一个小屋,对古代读书人来说,是安逸的读书环境,是能抵达理想彼岸的津口。要打破 “我家读书久不效”的宿命,有神童之誉的归有光自觉自愿地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他静读轩中,寄托着全家人的厚望。早慧的归有光面对家庭的变迁,似乎难以承受生命之重,思前想后,不禁潸然。于是,濡墨铺毫,饱含情愫,写下了这篇至情文字。
文章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列数家庭琐事,其间家道衰落、亲人不在的哀情令人动容,也有刻苦攻读、怡然自得的陶然之乐。文章所记,紧扣小轩,“悲”“喜”意脉统贯全文。第一段写少时优雅可爱的项脊轩,作者回想那时坐在修葺美化之后的小轩中“偃仰啸歌”的情景,何等的自得其乐!本文一开始即从“喜”字入手,做好反衬下文的铺垫工作;第二段以“悲”字立意,叙述父辈分家,庭院分隔,小轩杂乱,优雅不在;追忆母亲和祖母曾在小轩中和作者相处的往事,怀念亲人的凄恻之情不言自明;第三段则是对小轩至“悲”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凡四遭火”。补记的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凉的气氛。补记部分为三十四五岁时所写,作者彼时已饱尝造化之弄,其心境可想而知。 3.功利之文与性灵小品
《陈情表》是“蜀汉伪朝”臣子为了打动君王而精心炮制的一副猛剂,可谓用心良苦。他自信于自己的生花妙笔,自信于自己对晋武帝之心的洞悉,作者拿“孝”字大做文章,极尽铺陈,正抓住新朝以孝治天下的契机,瓦解晋武帝铁石心肠。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因此,武帝览表,深受感动,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于是停诏,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李密祖母奉膳。
《陈情表》的读者只有一个人,就是新朝皇帝司马炎,但作者的至孝深情令人鼻酸肠断,竟成了千古佳作。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个悲苦的读书人在苦读之余发出的一声人生感叹,是自我心灵的呓语,并非为了卖弄文采,而是对人生一个阶段的总结回顾,对世事坎坷的呻吟。文章的读者是模糊的,可以是看作一篇告慰先人的诔文,可以看作对万千大众的倾诉。所以,文章空灵淡泊,尽是家长里短、似曾相识的场景画面,正是中国式没落家庭的缩影。所以,不事张扬的亲情如墨晕渗纸,久难磨灭。悲情是人生的主调,悲情文字最能持久地打动读者。
一是功利文章,一是性灵小品,但均以至真至情,触动读者内心柔软之处。
三、文章体制之比较
1.着力铺陈,悲恻动人
《陈情表》不同一般表奏文字,它以叙事来传情,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着力铺陈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之间相依为命非同寻常,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这部分文字哀婉,深深触动读者内心。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的态度,但又以祖母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来为自己开脱,哀哀之情,悱恻动人,相信晋武帝读此很难不心存恻隐。文章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夺过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为己所用,恳求圣上恩准自己的请求。以理动人,令人信服。当然,李密主打亲情牌的目的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避免晋武帝揣测他不愿出仕的政治顾虑,破除误会,消弭怒气。文章最后提出解困之法,“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方案合理,使对方无话可说。全文脉络分明,丝丝入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且随事铺陈,竭力渲染,让人读罢唏嘘,热泪纵横。
2.精于状物,读之潸然
归有光小品,朴素简洁,感情自然。《项脊轩志》以状物来传情。归有光写本篇是为了怀念亲人,表达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的感情。文章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了项脊轩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追忆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亡亲,运用细节描写来抒发感情。如:状写项脊轩修葺后庭院的环境:“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幽雅静谧的气氛,衬出今日的凄凉。还善于选取生活琐事,凸显人物,使亡人音容宛然。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枇杷树亭亭而立,睹物思人,黯然之情犹在眼前
3.叙事陈情与画面呈现
李密的《陈情表》为了打动皇帝,另辟蹊径,尽管不能像一般散文那样声情并茂,但语言极力铺陈,尽情渲染,读之催人泪下。正如前人所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 《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项脊轩志》则属于小品文,巧于细节描绘,画面极富质感,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母亲贤淑,细声慢语,关怀备至,跃然纸上。又如写祖母:“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轻柔的的关门动作和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关切、喜悦以及对孙儿的殷切期望。
总之,《陈情表》以铺陈事理打动人,而《项脊轩志》以写景状物感染人。一个如奔泻之瀑布,轰然而至;一个如涓涓之细流,润物无声。可谓各呈其彩,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