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ong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大幅增长,调剂工作也日益繁重。在现有的招生体制下,研究生调剂工作中存在着信息不畅通、不准确;生源流动呈多重性、无序性;调剂手段落后,人力物力浪费等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加强调剂复试工作的宏观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调剂生源的有序流动。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招生 调剂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097-01
  
  1 引言
  
  硕士研究生调剂是国家教育部门充分考虑考生的利益,保证大部分考生上线不落榜的有力举措,是对整个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平衡招生单位之间和专业之间生源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硕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招生改革的深入,调剂工作越来越重要。据统计,2006年需要接收调剂生的招生单位占招生单位总数的57.5%,2007年增长到82%。而要求调剂的考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2007年录取的36万名考生中,有近10万名考生来自调剂录取。因此,硕士研究生调剂复试工作对研究生招生录取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存在的问题
  
  调剂已经成为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现行的招生体制下,研究生调剂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直接影响了整个招生调剂工作的有序进行。
  2.1 信息不畅通、不准确
  一方面,考生要想了解调剂信息,只能登陆相关学校的网站进行地毯式搜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仍无法全面了解掌握所有招生单位的调剂信息。另一方面,招生单位在公布调剂信息时,只能通过本单位研究生处向外宣传或公布在本单位的网站上。因为信息渠道狭窄,无法与调剂考生进行充分的接触,从而不能挑选优秀生源。而且,由于考生相关信息都是由考生本人提供,在招生单位录入整理时,难免有信息遗漏、错误之处。 这样供求双方缺乏相互一致的有效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了调剂生源的盲目流动。
  2.2 生源流动的多重性、无序性
  需要调剂的考生在向招生单位提出调剂申请时,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往往会同时向多个招生单位投递申请材料。但当招生单位对调剂生源进行完资格审核、筛选、通知调剂生复试时,甚至是复试后确认其录取资格时,该生可能已调剂到其他招生单位,这就导致了无效调剂增多,重复录取增加,调剂秩序混乱。一方面,一些招生单位因完不成招生计划而浪费招生指标;另一方面,一些本来符合条件的考生又因此无法获得调剂资格而导致落榜。
  2.3 调剂手段落后,人力物力浪费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调剂的人数也在相应增加。但现行的调剂方法主要还是电话、信件、电子邮件的反复传递,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上调剂。调剂方法和程序过于繁琐,现代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导致了调剂效率低下,人力物力浪费严重。每年4月初国家复试分数线下达后,需要调剂的考生便开始四处联系接收调剂的招生单位。于是招生单位便信件成堆、电话线路堵塞、电子邮箱爆满。有的招生单位会接到超出调剂计划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调剂申请。招生单位的研招办和相关院系会抽调出专人负责调剂考生情况登记、资料汇总、数据分类整理、考生咨询、发送调剂通知等大量繁重的工作。
  2.4 调剂时间不统一
  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调剂复试时间是由自己确定的。一些单位安排调剂复试的时间较晚,还有一些单位公布复试结果的时间较晚。这样就使得一些调剂生差额复试落榜后,已没有机会再参加其他招生单位的调剂。因为此时其他招生单位的调剂复试工作已经结束,拟录取名单已经确定并上报。这就造成一些优秀学生虽上线但却无法继续深造的现象。
  
  3 改进措施
  
  调剂是研究生招生中一个重要环节,所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加强调剂复试工作的宏观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调剂生源的有序流动,对招生单位和考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善网上调剂平台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已成为可能。以往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主要采取人工调剂方式,网上调剂系统仅仅是技术辅助形式而且功能简单不够完善。所以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功能强大的网络调剂信息平台,该平台一般须具有以下功能:调剂信息的发布和查询,考生调剂申请,考生信息查询,复试通知,复试结果查询,录取信息查询等。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在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已经尝试着对网上调剂进行试运行,2007年正式实行硕士研究生网上调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这一网上调剂平台,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一是可以大大缩短调剂工作的时间,节约资源。二是可以对称招生单位和调剂考生之间的信息。招生单位要及时在网上公布调剂政策、调剂名额和工作进度;考生从第一志愿单位调出后,网站上也要及时公布其调剂动向,使其他招生单位掌握考生流向。这样就使得需要调剂的考生、调入单位和调出单位三方都互相了解供求信息,从而引导调剂生源有序流动。三是在考生将个人资料录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后,各招生单位经挑选后下载,不必再重新录入考生的调剂信息,减少了数据录入的工作量和差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网络调剂信息平台涉及考生、调入单位、调出单位等多种用户,所以必须考虑到每个用户的实际需求,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均衡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2 加强宏观调控,有效控制生源流动
  为了减少无效调剂和重复录取等无序现象,必须要制定一些约束条件和限制措施对招生单位和考生在调剂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如要求考生要慎重提出调剂申请;一旦调剂合格被录取后,考生不能再接受其他招生单位的调剂;只有得到原调剂单位的同意后才能重新申请;招生单位不可随意改变考生的调剂结果等等。当然在增加这些约束条件的同时也必须考虑考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考生成功调剂的前提下使调剂更加有序,更加规范。另外,调入单位调剂满额后,也应及时在网上公布信息,以免考生重复联系,错失其他良机。
  3.3 规范复试工作程序
  国家教育部门可以将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分批进行,如将重点大学和一般高校的招生分为两个批次。每批招生单位限定招生时间,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结束招生录取工作。前一批次招生单位公布复试结果后,后一批次再进行调剂复试工作,这样可以保证考生有充裕的调剂时间,既保证了整个调剂工作有序化进行,又增加了各层次招生单位选拔人才的主动性。
  总之,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调剂已经成为研究生招生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加强调剂复试工作的宏观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调剂生源的有序流动。
  
  参考文献
  [1] 曹叔亮,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改革初探,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22-24.
  [2] 陈福,优化资源,提高招生效率——从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看调剂阶段网络管理的前景,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19-20.
  [3] 陈刚峰,当前硕士招生网上调剂程序利弊分析及完善意见,中国高教研究,2008(5),20-21.
  [4] 刘国勋,硕士研究生调剂录取的思考和建议,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3-45.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越来越看重人的情商,一个拥有超高情商的人,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学校教育作为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场所,所以在学校的培养教育中,也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背景下,“网络剧”这一新生影视产品类型应运而生,并依据碎片化、娱乐化、生活化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在此背景下,许多网络剧结合自身产品定位、受众
期刊
期刊
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在世界各国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状况也很严重,因此中学阶段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不是空洞的学说
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关键是课堂教育.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完善与进步,我国教育事业中也融入了更多有关于法制的教育内容,将法制教育渗透在初中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法制知识,同时可以为初中生树立良好
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进行目的性的引入,将一些形象、情绪、色彩具体地表现出来,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希望通过此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
【摘要】语音室是外语教学的基础设施,它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直观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理想环境:尤其是近几年数字化语音室建成和使用,使语音室成为更加方便快捷和科学的教学设备。合理地使用和管理数字化语音室将极大地推动外语教学,本文结合长江大学数字语言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对如何科学应用与管理所做的探索。   【关键词】数字化语音室 素质教育 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34.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深刻调整的今天,探寻通向大学生健全人格之路,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整合道德教育资源、创建关爱型集体等方面着手,系统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