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之交,一个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的改革热潮正在神州大地兴起。中学历史课改的总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学历史教师要能较快地理解新课程,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培养优秀人才,当务之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文从历史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素质两方面谈谈一些粗略看法。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师 素质教育
一、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素质要求:夯实史学理论基础,做到有的放矢
历史教师的素质:首先具备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其次拥有渊博专业知识和高超教育科学理论;三要掌握一定教学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等。在新课改目标要求下,中学历史教师一要注意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素养,使自己对重要历史知识既熟悉史实又深刻认识,这是因为中学历史教学涉及的知识领域多而广,教师只有自己具备“百科全书”式的基础,才能更好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中学历史教师二要在史学理论方面多下功夫,多读几本中外通史、专业史等,努力加宽加深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使教师自己首先成为博学者。中学历史教师三要及时学习心理学、方法论、学科教育的新方法,并不断地把这些新方法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使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加科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善于把实际教学经验与理性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历史教师教学技能素质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现对症下药
(一)理解新课改教学目标,以“三维”目标统领课堂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新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学习、理会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要求,以课改为依据指导历史的教育教学:第一,正确理解、把握新课标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要求;第二,正确理解新课改的课程、教学与考试目标。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三个维度的基础上,要把“三维”目标统筹考虑到每一课的具体运用中,才能真正落实“三维”目标。
(二)创新新课改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创新,旨在挖掘学生久蕴心底的无限潜能,展示学生开放、自主个性,丰富其聪明睿智的精神世界。新课改使课堂的师生关系由“师道尊严”主客体关系向民主平等的双主体关系转变,因而我们的教学方法要由“传道、授业、解惑”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转变。新课改教学模式目的在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在教学过程中较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构筑一个民主、自由的平台,有意识的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探索求知本身产生兴趣。切记陶行知先生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树立科学教学评价观,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新课改理念,在有效收集历史教学系统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因此,历史教学传统评价要有相应改变:
1.课堂评价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课堂评价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培养。因此,课堂评价要作五方面转变:第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体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第二,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师生之间是否有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第三,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独创性的问题并展开讨论、积极地思考。第四,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的情绪。第五、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状态。学生是否能生成预设内容和非预设内容,得到意外的收获。
2.学业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导向。考试本身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从其相对独立的意义上看:它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地符合教育的目的、性质、任务和方式,使其更富有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应该有利于鉴别和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既要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更要了解学生“还要会什么”。因此,考试应当是让学生有所发挥、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对学生的一种限制。“历史是一种研究的方法而不只是一种知识载体”,故评价必须设法使学生表现他们对于史学要领和技能的掌握,并考验出他们理解、分析等等一些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当教育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
新的世纪,新课改时代已到来,我们如何把历史教学引领到新目标,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素质,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唯有迎难而上,以极大的热情和信心投身课改,探讨课改之路,方能促進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师 素质教育
一、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素质要求:夯实史学理论基础,做到有的放矢
历史教师的素质:首先具备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其次拥有渊博专业知识和高超教育科学理论;三要掌握一定教学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等。在新课改目标要求下,中学历史教师一要注意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素养,使自己对重要历史知识既熟悉史实又深刻认识,这是因为中学历史教学涉及的知识领域多而广,教师只有自己具备“百科全书”式的基础,才能更好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中学历史教师二要在史学理论方面多下功夫,多读几本中外通史、专业史等,努力加宽加深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使教师自己首先成为博学者。中学历史教师三要及时学习心理学、方法论、学科教育的新方法,并不断地把这些新方法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使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加科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善于把实际教学经验与理性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历史教师教学技能素质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现对症下药
(一)理解新课改教学目标,以“三维”目标统领课堂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新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学习、理会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要求,以课改为依据指导历史的教育教学:第一,正确理解、把握新课标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要求;第二,正确理解新课改的课程、教学与考试目标。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三个维度的基础上,要把“三维”目标统筹考虑到每一课的具体运用中,才能真正落实“三维”目标。
(二)创新新课改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创新,旨在挖掘学生久蕴心底的无限潜能,展示学生开放、自主个性,丰富其聪明睿智的精神世界。新课改使课堂的师生关系由“师道尊严”主客体关系向民主平等的双主体关系转变,因而我们的教学方法要由“传道、授业、解惑”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转变。新课改教学模式目的在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在教学过程中较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构筑一个民主、自由的平台,有意识的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探索求知本身产生兴趣。切记陶行知先生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树立科学教学评价观,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新课改理念,在有效收集历史教学系统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因此,历史教学传统评价要有相应改变:
1.课堂评价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课堂评价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培养。因此,课堂评价要作五方面转变:第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体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第二,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师生之间是否有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第三,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独创性的问题并展开讨论、积极地思考。第四,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的情绪。第五、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状态。学生是否能生成预设内容和非预设内容,得到意外的收获。
2.学业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导向。考试本身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从其相对独立的意义上看:它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地符合教育的目的、性质、任务和方式,使其更富有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应该有利于鉴别和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既要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更要了解学生“还要会什么”。因此,考试应当是让学生有所发挥、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对学生的一种限制。“历史是一种研究的方法而不只是一种知识载体”,故评价必须设法使学生表现他们对于史学要领和技能的掌握,并考验出他们理解、分析等等一些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当教育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
新的世纪,新课改时代已到来,我们如何把历史教学引领到新目标,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素质,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唯有迎难而上,以极大的热情和信心投身课改,探讨课改之路,方能促進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