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揽古今变迁,近观改革开放,无论是经验抑或教训,历史的重大启示总会与“民心”二字紧密关联。时代进程愈是波澜壮阔,也往往愈加呈现民心激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宏伟壮阔的发展变革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时代。当此民族复兴伟业劈波斩浪、击水中流之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民心、激昂精神的任务显得格外重要和艰巨。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并指出,当前“更加需要坚定自信、鼓舞壮志,更加需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他着重强调,“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宣传思想工作是政治工作,但又是很特殊的政治工作,因为它是做人的工作的,在很大程度上做的就是“民心的工作”。实践中,聚民心绝不是也决不能仅囿于宣传思想工作领域本身而展开,因为它既要重视人的精神关切,又要注重民生实际的利益关切,更要善于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从治国理政的宏阔视角来讲,聚民心就是紧紧围绕党在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即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宣传思想工作的角度来讲,聚民心就是要紧紧围绕思想价值的基准和轴心,画好最大的思想共识“同心圆”,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把党的理论、政策、主张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无缝对接,让党的理论成为全社会的最大思想共识,同时把植根于党的理论、更具体细化的政策主张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和内心认同。就宣传舆论工作而言,聚民心就是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核的主流思想舆论作为基准和轴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和指导下,大力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
科学阐释好我国的独特制度优势,在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凝聚起最大共识、达成价值认同
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性依托。纵观当今世界,国家制度的优劣,既要看其设计理念与取向,更要看实际治理成效的好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制度设计和执行的各个层面与环节,都集中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由此蕴含着强大的治理效能。
首先,在这个制度框架下,国家治理的优势来自于我们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立足新时代,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是党赢得最广大人民高度认同的基础,也是党藉以更加有力聚合民心的基础。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党以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深层次问题,永葆先进性纯洁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从实践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化,党愈益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进、惠民生的能力不断增强,国家治理效能十分显著。这突出表现在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等方面,更表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其次,我国的制度优势来自于用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充分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主要看人民是否心情舒畅、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同时,看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国在制度设计和执行中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起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实践看,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和制度安排,既有效保证了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又能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再次,我国的制度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整体与长远利益。国家的发展,少不了整体利益的考量、长远利益的谋划及其相关重大项目的推进,亦免不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扰等。在这方面,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十分明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迈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进一步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必将进一步释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效能。
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非凡历史性成就激发民族自信、凝聚社会共识
成就令人自豪,更坚定自信;成就鼓舞人心、激扬士气,更凝聚精神。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踏上了改革开放新征程。40年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毫不动摇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国人普遍感受明显的,就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从纵向看,40年间,我国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平均每8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7年的8690美元。从横向比,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2010年后则稳居第二。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多。 广大民众感受最直接的,莫过于自己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生活品質持续改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8.0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6.9平方米和46.7平方米,比1978年分别增加30.2平方米和38.6平方米;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2017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成就广大群众虽不直接接触,但从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有所体验。比如,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显著增强。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5%。40年来,我国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古生物考古、生命科学、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近年来,又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对改革开放一系列巨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认同,实际就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伟大事业的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0年的非凡历程、伟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史诗华章,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但归根到底,是由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和首创精神奋力谱写的。改革开放带给全体人民的不只是城乡面貌的巨变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更有发生在其内心深层的巨大变化与进步。在中国赢得前所未有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的同时,国人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和尊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我们不得不越过比之前更险的滩、更高的坎,必须啃之前不愿啃、不敢啃的“硬骨头”,人们的思想变化、观念变革也会相应而发生。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触动人们的利益,必然触及人们的灵魂。因此,在用改革开放的大道理、大成就凝聚民心、提振信心、增进共识的同时,还必须更好地消解利益变革过程中可能的不和谐声音。对此,宣传舆论工作应当格外用心用劲,并要持续用心用劲。
积极做好重大政策解读,用一系列旨在解决现实矛盾和难题的“政策好声音”化解百姓疑虑、增进各方共识
政策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人民福祉的保障。好的政策一定是符合实际、合乎民意的。政策合乎民意,就能实现政策归心、凝聚人心。但从实际看,一项政策的出台与施行,既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会出现能预料或不能预料的负效应;即便是纯粹的正效应,也既可能是放大的,亦可能是递减的。如何保证党的一系列好政策多些正效应、少些负效应,如何保证治国理政中的一项项良方妙策在传导、落实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正效应的损耗?一项重要而基础的工作,就是做好重大政策解读、传递“政策好声音”,切忌好“经”被念歪,导致政策被误读误判。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矛盾,一个领域有一个领域的难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更加突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就是未来几年我国发展总的政策取向,也是扫除过去长期累积的民生之弊,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政策思路和具体体现。
如何让这些政策导向家喻户晓、百姓皆知,让这些政策措施深入人心、化为行动?党委政府及其职能机构、宣传思想战线均义不容辞,新闻媒体单位更肩负特殊而重要的责任。从实际看,优质的主题报道、时事报道,就是政策的播种机、放大器,也是政策与群众间的连心桥。解读重大政策,有效传播“政策好声音”,要重点把握三条。
首先,要联通政策与具体实践。即立足发展实践,既把政策取向的要点精华清晰充分展示出来,以指导和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地,又善于挖掘真实典型的事例,捕捉生动鲜活的人物与故事,注意把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加以总结提炼,以此来点击政策要义、说明政策效应,并进而提出政策实施的建议。
其次,要沟通政策与民生热点。即紧密联系民生实际,深入基层一线,善于换位思考,充分体验百姓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酸甜苦辣,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和真实愿望,特别是要深入细致了解他们的关注热点、认识疑惑和实际困难,在政策关照与群众关切之间架起连心桥,让好政策的效应在普通人身上、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得以呼应和呈现。
再次,要把阐释、引导和服务三者有机结合。既要阐释好,又要引导好,还要服务好,这是新形势下做好政策解读的“系列功夫”。一项好的政策,光有科学清晰的阐释是远远不够的,阐释多是纸上功夫、口头文章,往往是我讲你听的灌输与宣介。而引导,是紧盯实践一线、紧盯民生热议,善于设置话题,以此来引导热点关切。尤其是对一些具有一定敏感性的热点话题,不简单回避、不盲目炒作,而是增强贴近性、体现导向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从群众中了解、征集而来的话题与党的方针政策相衔接,有效设置一些重点话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契合实际而又导向鲜明地加以解读,并且适时配合评论评点,针砭热点问题,正面引导舆情。实践证明,这样的政策解读往往效果很好。近些年来,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的“服务”理念不断更新、升级,新闻媒体在“服务”上更是大显身手。紧扣百姓民生的生活热点和利益关切点,提供温暖而贴心的服务,能够更好地吸引并拓展受众群体、扩大媒体影响力,自然而然地达其效果。
(作者系江苏省广电总台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研究员)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并指出,当前“更加需要坚定自信、鼓舞壮志,更加需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他着重强调,“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宣传思想工作是政治工作,但又是很特殊的政治工作,因为它是做人的工作的,在很大程度上做的就是“民心的工作”。实践中,聚民心绝不是也决不能仅囿于宣传思想工作领域本身而展开,因为它既要重视人的精神关切,又要注重民生实际的利益关切,更要善于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从治国理政的宏阔视角来讲,聚民心就是紧紧围绕党在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即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宣传思想工作的角度来讲,聚民心就是要紧紧围绕思想价值的基准和轴心,画好最大的思想共识“同心圆”,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把党的理论、政策、主张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无缝对接,让党的理论成为全社会的最大思想共识,同时把植根于党的理论、更具体细化的政策主张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和内心认同。就宣传舆论工作而言,聚民心就是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核的主流思想舆论作为基准和轴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和指导下,大力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
科学阐释好我国的独特制度优势,在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凝聚起最大共识、达成价值认同
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性依托。纵观当今世界,国家制度的优劣,既要看其设计理念与取向,更要看实际治理成效的好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制度设计和执行的各个层面与环节,都集中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由此蕴含着强大的治理效能。
首先,在这个制度框架下,国家治理的优势来自于我们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立足新时代,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是党赢得最广大人民高度认同的基础,也是党藉以更加有力聚合民心的基础。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党以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深层次问题,永葆先进性纯洁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从实践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化,党愈益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进、惠民生的能力不断增强,国家治理效能十分显著。这突出表现在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等方面,更表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其次,我国的制度优势来自于用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充分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主要看人民是否心情舒畅、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同时,看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国在制度设计和执行中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起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实践看,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和制度安排,既有效保证了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又能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再次,我国的制度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整体与长远利益。国家的发展,少不了整体利益的考量、长远利益的谋划及其相关重大项目的推进,亦免不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扰等。在这方面,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十分明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迈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进一步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必将进一步释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效能。
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非凡历史性成就激发民族自信、凝聚社会共识
成就令人自豪,更坚定自信;成就鼓舞人心、激扬士气,更凝聚精神。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踏上了改革开放新征程。40年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毫不动摇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国人普遍感受明显的,就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从纵向看,40年间,我国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平均每8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7年的8690美元。从横向比,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2010年后则稳居第二。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多。 广大民众感受最直接的,莫过于自己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生活品質持续改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8.0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6.9平方米和46.7平方米,比1978年分别增加30.2平方米和38.6平方米;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2017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成就广大群众虽不直接接触,但从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有所体验。比如,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显著增强。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5%。40年来,我国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古生物考古、生命科学、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近年来,又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对改革开放一系列巨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认同,实际就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伟大事业的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0年的非凡历程、伟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史诗华章,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但归根到底,是由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和首创精神奋力谱写的。改革开放带给全体人民的不只是城乡面貌的巨变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更有发生在其内心深层的巨大变化与进步。在中国赢得前所未有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的同时,国人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和尊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我们不得不越过比之前更险的滩、更高的坎,必须啃之前不愿啃、不敢啃的“硬骨头”,人们的思想变化、观念变革也会相应而发生。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触动人们的利益,必然触及人们的灵魂。因此,在用改革开放的大道理、大成就凝聚民心、提振信心、增进共识的同时,还必须更好地消解利益变革过程中可能的不和谐声音。对此,宣传舆论工作应当格外用心用劲,并要持续用心用劲。
积极做好重大政策解读,用一系列旨在解决现实矛盾和难题的“政策好声音”化解百姓疑虑、增进各方共识
政策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人民福祉的保障。好的政策一定是符合实际、合乎民意的。政策合乎民意,就能实现政策归心、凝聚人心。但从实际看,一项政策的出台与施行,既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会出现能预料或不能预料的负效应;即便是纯粹的正效应,也既可能是放大的,亦可能是递减的。如何保证党的一系列好政策多些正效应、少些负效应,如何保证治国理政中的一项项良方妙策在传导、落实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正效应的损耗?一项重要而基础的工作,就是做好重大政策解读、传递“政策好声音”,切忌好“经”被念歪,导致政策被误读误判。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矛盾,一个领域有一个领域的难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更加突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就是未来几年我国发展总的政策取向,也是扫除过去长期累积的民生之弊,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政策思路和具体体现。
如何让这些政策导向家喻户晓、百姓皆知,让这些政策措施深入人心、化为行动?党委政府及其职能机构、宣传思想战线均义不容辞,新闻媒体单位更肩负特殊而重要的责任。从实际看,优质的主题报道、时事报道,就是政策的播种机、放大器,也是政策与群众间的连心桥。解读重大政策,有效传播“政策好声音”,要重点把握三条。
首先,要联通政策与具体实践。即立足发展实践,既把政策取向的要点精华清晰充分展示出来,以指导和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地,又善于挖掘真实典型的事例,捕捉生动鲜活的人物与故事,注意把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加以总结提炼,以此来点击政策要义、说明政策效应,并进而提出政策实施的建议。
其次,要沟通政策与民生热点。即紧密联系民生实际,深入基层一线,善于换位思考,充分体验百姓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酸甜苦辣,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和真实愿望,特别是要深入细致了解他们的关注热点、认识疑惑和实际困难,在政策关照与群众关切之间架起连心桥,让好政策的效应在普通人身上、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得以呼应和呈现。
再次,要把阐释、引导和服务三者有机结合。既要阐释好,又要引导好,还要服务好,这是新形势下做好政策解读的“系列功夫”。一项好的政策,光有科学清晰的阐释是远远不够的,阐释多是纸上功夫、口头文章,往往是我讲你听的灌输与宣介。而引导,是紧盯实践一线、紧盯民生热议,善于设置话题,以此来引导热点关切。尤其是对一些具有一定敏感性的热点话题,不简单回避、不盲目炒作,而是增强贴近性、体现导向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从群众中了解、征集而来的话题与党的方针政策相衔接,有效设置一些重点话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契合实际而又导向鲜明地加以解读,并且适时配合评论评点,针砭热点问题,正面引导舆情。实践证明,这样的政策解读往往效果很好。近些年来,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的“服务”理念不断更新、升级,新闻媒体在“服务”上更是大显身手。紧扣百姓民生的生活热点和利益关切点,提供温暖而贴心的服务,能够更好地吸引并拓展受众群体、扩大媒体影响力,自然而然地达其效果。
(作者系江苏省广电总台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