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小班教学研究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39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制的产生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大创举,但是长久以来班级中的统一要求和个别学生的差异一直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小班是区别于大班这样一种教育模式而产生的,它和大班的本质区别就是需要切实的关注每一位学生。她就是要利用人数少的优势尽量的调和班级中的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这个矛盾的。
  在教学中,提倡学生按照自己适合的方式自主学习,可以是接受式,也可以是研究式、体验式等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或同时,加强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根据学生们的“智能基础”进行分组,既可以使学生们在解决学习问题时“智能互补”,又可以使学生们在交流、沟通中取长补短。因此,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其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社会性素质的发展,又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可谓“一举两得”。
  一、个别化指导
  个别化指导则是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确认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倾向,在课程实施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即“长善救失”和“开掘潜能”。一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智慧专长”加以指导,使其更好地发展成为学生的“特长”;二是针对学生的某些不足,加以弥补,使其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从而与其“特长”相辅相成,均衡发展;三是根据学生的特定需要,帮助学生开掘其希望拥有的潜能,使“潜”转化为“显”,成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的智能。
  二、具体实施
  1.改变座位排列,让学生自由学习,主动发展
  由于班級学生相对较少,学生活动空间相对增大,所以把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形式改为小组围坐形式。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每组5~6 人,有3 人面向黑板并排而坐,有2~3 人课桌相对侧向黑板而坐,呈T 字型,并确定一名小组长。这样安排,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既达到均衡又便于公平比较,可以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中差生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是只站在黑板前或讲台后,而是在各小组之间来回走动,最大限度地和每一小组或每个学生进行接触、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座位排列,大大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密度,便于讨论、交流、互帮互学,让学生自由轻松地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注重发挥小组优势,优化小班化教学
  首先,在探索新知识时,发挥小组的优势。实施小班化教学后,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处处站在小组的角度钻研教材,并做到:凡是小组交流、讨论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一切以学生为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先思考、先表达,自己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新知识教学中,形成一个以组织学生主动探索为特征的教学程序,即明确教学目标,小组探索,小组反馈,教师点拨掌握知识。
  其次,在练习中,发挥小组的优势。练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小班化教学采用小组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练习中相互评估、相互帮助、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在练习中,教师把学生推上第一线,把练习的时间、空间、主动权还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再次,在竞赛游戏中,发挥小组的优势。小班化教学采用小组围坐的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提供了条件。我们在实践中强调: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愉快的竞争游戏,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愉快感。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竞赛游戏。
  三、评价策略
  评价策略基本适用于我国的小班教学。具体讲,小班教学的评价策略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
  “发展性”是指在评价观念上,确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基本观念,即让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过程性”是指,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的做法(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对象上,既要评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要给予适度评价,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多元性”主要是指评价方法和手段多元化,即改变单一化倾向,除了:考试、测验及作业以外,还应设计多种方法。
  “主体性”是指在评价主体上,应确立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面广量大的过程性评价中,充分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小班化教育”是教育观念的革命性的变化,它让教育教学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充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发挥他们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用心去做教育、用心去做研究,来促进自身素质不断的提高,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与自身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体育教学以锻炼学生的体格为目的,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热点和重点问题。高职体育教育是许多大学生融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最后一次学习和掌握体育锻炼的特殊阶段,为此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观念,加强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改革,深化体育锻炼意识,对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推动学校教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对高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探讨
期刊
摘 要:语文课程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而职业高中是以社会为目标的培养系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非常多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职业高中里,语文教育更应该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本文从教师自身修养、学生整体素质、情感教育、因材施教、学习能力等五个方面,论述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關键词:职高;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传授
期刊
摘 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效的、活生生的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这样,才能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活力,数学课堂才能涌动生命的灵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
期刊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幼儿园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心理教育中的人格培养方面的研究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中人格进行培养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幼儿人格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一、幼儿人格发展特征  从心理学来讲,儿童的人格问题是非常庞大的体系,
期刊
数学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認识过程与情感意志活动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了数学教学中一个自然而和谐的统一整体。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处于“自然而和谐”状况,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而教师的仪表与教态、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是构成课堂“自然与和谐”的三个主要因素,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谈谈营造“自然与和谐”的方法。  一、教师的仪表与教态 
期刊
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十多年,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特别是初一新生各种习惯的培养(也就是做
期刊
摘 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数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广大学生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本文就中学学习中教学方法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成功的欲望  新理念下,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解放学生的口、手和思维,让学生敢说、
期刊
摘 要:中学英语教学非常注重“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其英语学习而言,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在朗读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朗读是阅读的起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朗读教学呢?我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从基本功入手,打好坚实的朗读基础;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中学英语;朗读教学;兴趣;方法  一、从基本功入手,打好坚实的
期刊
摘 要:初中物理、化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化学、生物课程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和解决物理、化学、生物问题的重要的实践活动。无疑,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使学生由被动、机械地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活动,学生成了实验教学的主体。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知识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但是,教师不能就因此对学生放任自流,
期刊
摘 要:一堂语文新课的成功,必须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新课导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新课的导入,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导入方法,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语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