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体育原本就源于生活,生活实际是体育教学不竭的源泉,实践表明体育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就越有兴趣,就越能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不断创新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使体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改造教学内容,注重生活化
教学方法生活化就是将学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在课堂上运用和发挥,感受到课堂的亲和力。这种教学方法可降低知识难度,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和创新。那么,如何使教学方法生活化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充分熟悉和利用学生的所见所闻,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共同点,引发学生共鸣,主动参与教学。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先行后知,他们对知识技能更习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去体验,而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传授而获得。例如:在学习“障碍赛跑”过程中,设有跨栏、垫子、圆圈、跳箱、独木桥等障碍物,教师不按一般的常规教法,规定学生通过障碍物的动作,而要求学生动脑筋想办法通过障碍,看谁完成得最好、最快。这样,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脑与动体相结合,在感知动作中明白如何在锻炼和生活中应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开发器材资源,力求生活化
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是学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有效的第一保证。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比如,我们在开展“以纸换树”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用纸来代替树木进行教学,同时它还可以折成飞机进行游戏,可以团成球进行投掷练习,可以卷成“体操棒”使用,可以当座位进行“抢位”比赛,这样不仅达到教学目的,还节约了资源。从学生用塑料袋踢来踢去的玩耍中,我们发现塑料袋同样可以成为体育课堂中身体练习的器材,又可以成为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一个契机。如:可以利用空气的阻力,把塑料袋放在胸前,让学生体验快速跑,还可以利用它做打排球、三人两足的游戏等。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一物多用,根据器材特点确定其多种用途,是解决器材品种少的好办法。例如:塑料的可口可乐瓶子看上去很不起眼,然而我们可以用瓶子设计出一套 “瓶操”,还可以作为投掷的器材,也可加入水(沙、泥土)作为搬运重物的器材,也可以作跑的练习的障碍物、标志物或接力跑的接力器具等等。利用这些简易、安全、实用的器材资源,一物多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创设情境资源,紧扣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开展,首先应遵循以课堂教学内容,在遵循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创设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展开,把课堂中的内容融入到相似的生活情景中去,通过教师语言的组织,来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直观化,收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织鱼网”,教师先创设情境,“海上有很多鱼,我们要去捉它们,怎么办呢?”学生说用鱼网捕捉,教师讲解游戏方法,“织个鱼网”捕鱼,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六个小组,进行织鱼网游戏,学生每人手拿一根布条,教师预先拿两根标枪插在泥地上,上面平行地系着两根绳子,让学生听到口令后,跑过去织鱼网,看哪一组最先把布条系完哪组为胜,然后再让学生把织好鱼网的布条解下来,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使游戏活动的气氛更加活跃。接下来我再让学生用织好的鱼网捕鱼,先让三名同学手拉着手做鱼网,其他学生分散在半块篮球场上当鱼。用两张网同时捕鱼,捕后连接起来,三人的手不能分开,接着由五人组成鱼网,用两张网同时捕鱼,要求:1、不出圈,不破网;2、碰到就算抓到。通过教学我认为采用了多样的游戏方法,能激活了同学们的活动情绪,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通过情境的创设,实施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沉浸在一定的情境氛围内,使少年儿童寻求现实生活场景,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通过游戏中情境的创设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并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愿意模仿和接收新鲜事物,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寓教于玩。通过情境的创设、实施情境教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能在游戏中体现教学内容,并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总之,体育教学生活化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体育服务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深入课堂,研究生活,积极地去发现促进体育课教学的资源并科学合理的利用它,尽量发挥各项资源功能性及有效性。努力把体育教学和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实施体育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投身课堂的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中心中学)
一、改造教学内容,注重生活化
教学方法生活化就是将学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在课堂上运用和发挥,感受到课堂的亲和力。这种教学方法可降低知识难度,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和创新。那么,如何使教学方法生活化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充分熟悉和利用学生的所见所闻,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共同点,引发学生共鸣,主动参与教学。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先行后知,他们对知识技能更习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去体验,而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传授而获得。例如:在学习“障碍赛跑”过程中,设有跨栏、垫子、圆圈、跳箱、独木桥等障碍物,教师不按一般的常规教法,规定学生通过障碍物的动作,而要求学生动脑筋想办法通过障碍,看谁完成得最好、最快。这样,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脑与动体相结合,在感知动作中明白如何在锻炼和生活中应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开发器材资源,力求生活化
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是学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有效的第一保证。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比如,我们在开展“以纸换树”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用纸来代替树木进行教学,同时它还可以折成飞机进行游戏,可以团成球进行投掷练习,可以卷成“体操棒”使用,可以当座位进行“抢位”比赛,这样不仅达到教学目的,还节约了资源。从学生用塑料袋踢来踢去的玩耍中,我们发现塑料袋同样可以成为体育课堂中身体练习的器材,又可以成为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一个契机。如:可以利用空气的阻力,把塑料袋放在胸前,让学生体验快速跑,还可以利用它做打排球、三人两足的游戏等。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一物多用,根据器材特点确定其多种用途,是解决器材品种少的好办法。例如:塑料的可口可乐瓶子看上去很不起眼,然而我们可以用瓶子设计出一套 “瓶操”,还可以作为投掷的器材,也可加入水(沙、泥土)作为搬运重物的器材,也可以作跑的练习的障碍物、标志物或接力跑的接力器具等等。利用这些简易、安全、实用的器材资源,一物多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创设情境资源,紧扣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开展,首先应遵循以课堂教学内容,在遵循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创设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展开,把课堂中的内容融入到相似的生活情景中去,通过教师语言的组织,来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直观化,收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织鱼网”,教师先创设情境,“海上有很多鱼,我们要去捉它们,怎么办呢?”学生说用鱼网捕捉,教师讲解游戏方法,“织个鱼网”捕鱼,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六个小组,进行织鱼网游戏,学生每人手拿一根布条,教师预先拿两根标枪插在泥地上,上面平行地系着两根绳子,让学生听到口令后,跑过去织鱼网,看哪一组最先把布条系完哪组为胜,然后再让学生把织好鱼网的布条解下来,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使游戏活动的气氛更加活跃。接下来我再让学生用织好的鱼网捕鱼,先让三名同学手拉着手做鱼网,其他学生分散在半块篮球场上当鱼。用两张网同时捕鱼,捕后连接起来,三人的手不能分开,接着由五人组成鱼网,用两张网同时捕鱼,要求:1、不出圈,不破网;2、碰到就算抓到。通过教学我认为采用了多样的游戏方法,能激活了同学们的活动情绪,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通过情境的创设,实施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沉浸在一定的情境氛围内,使少年儿童寻求现实生活场景,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通过游戏中情境的创设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并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愿意模仿和接收新鲜事物,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寓教于玩。通过情境的创设、实施情境教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能在游戏中体现教学内容,并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总之,体育教学生活化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体育服务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深入课堂,研究生活,积极地去发现促进体育课教学的资源并科学合理的利用它,尽量发挥各项资源功能性及有效性。努力把体育教学和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实施体育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投身课堂的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