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胃病”,其实是一个相当笼统的概念。通常,老百姓习惯于将发生在中上腹部的各种不适,如腹胀、嗳气、早饱、食欲不振、腹痛、反酸、烧心、嘈杂、恶心、呕吐等,统称为“胃病”。严格地说,“胃病”并非医学上的术语,而是人们对导致上述不适症状的疾病的总称。
1. 选择正确的检查
由于胃病的症状,如上腹不适、疼痛、反酸、饱胀、嗳气等,大多没有特异性。除胃本身的病变外,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发病早期、心肌梗死、胸腹部血管病变等,都可以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仅凭症状,医生无法判断是哪种疾病导致的不适,而病因不明确是导致胃病疗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明确病因,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接受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部分患者若因各种原因不能耐受胃镜检查,可以选择消化道钡餐检查。症状比较严重而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者,需经全面检查,如血液生化检查、腹部B超、心电图、胸片、CT等,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才能得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据统计,这类患者占消化科门诊的10%以上。
2. 选择合适的医生
不少患者去医院看病,总想找专家。其实,胃病患者在初诊时,完全可以去消化专科门诊就诊。消化专科门诊一般都由有一定经验的消化专科医生坐诊,他们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最初的鉴别诊断,并给出正确的检查和治疗意见。等检查做好以后,患者若有需要,可根据具体疾病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诊治。这样既可以避免挂专家号难、候诊时间长等问题,也有利于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3.慢性胃炎患者不必长期服药
多数患者平常所说的“胃病”,其实是指“慢性胃炎”。有些患者认为,慢性胃病都需要长期治疗。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治疗慢性胃炎首先要祛除病因,最常见的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细菌后,炎症可以好转。治疗后仅留有轻度慢性炎症者,一般不需要长期持续治疗,因为胃是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正常胃黏膜也可有一些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慢性炎症细胞完全消退至正常的过程很慢,需要1年或更长时间,可等待其自然消退。其他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总而言之,慢性胃炎患者若没有不适症状,除可间断服用一些抗氧化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叶酸等,不必长期服药,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定期随访检查就可以了。
4. 大多数萎缩性胃炎不会癌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绝大多数预后良好,最终发生癌变的只占极少数。有报道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仅为0.5%~1.0%,且癌变过程漫长。胃黏膜萎缩和肠化在人群中十分普遍,尤其在老年人中,65岁以上老年人胃黏膜肠化率在90%以上。尽管肠化细胞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基因外的变化,会使细胞的
癌变可能性增高,但肠化是机体对胃内环境改变的一种主动适应,肠化黏膜局部免疫能力增强,能分泌正常胃黏膜不分泌的分泌型IgA,以中和菌体抗原和毒素。在组织学上,肠化黏膜处幽门螺杆菌不能定植,黏膜炎症常常很轻。
目前认为,不伴有肠化和不典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宜每1~2年做一次内镜和病理活检;有中重度萎缩伴肠化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宜每年随访一次;伴胃黏膜轻度不典型增生者,根据内镜和临床情况缩短至每6~12个月随访一次,经合理治疗,70%的轻度异常增生者可逆转。胃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者需立即复查胃镜和病理活检,必要时接受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局部治疗。
1. 选择正确的检查
由于胃病的症状,如上腹不适、疼痛、反酸、饱胀、嗳气等,大多没有特异性。除胃本身的病变外,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发病早期、心肌梗死、胸腹部血管病变等,都可以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仅凭症状,医生无法判断是哪种疾病导致的不适,而病因不明确是导致胃病疗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明确病因,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接受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部分患者若因各种原因不能耐受胃镜检查,可以选择消化道钡餐检查。症状比较严重而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者,需经全面检查,如血液生化检查、腹部B超、心电图、胸片、CT等,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才能得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据统计,这类患者占消化科门诊的10%以上。
2. 选择合适的医生
不少患者去医院看病,总想找专家。其实,胃病患者在初诊时,完全可以去消化专科门诊就诊。消化专科门诊一般都由有一定经验的消化专科医生坐诊,他们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最初的鉴别诊断,并给出正确的检查和治疗意见。等检查做好以后,患者若有需要,可根据具体疾病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诊治。这样既可以避免挂专家号难、候诊时间长等问题,也有利于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3.慢性胃炎患者不必长期服药
多数患者平常所说的“胃病”,其实是指“慢性胃炎”。有些患者认为,慢性胃病都需要长期治疗。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治疗慢性胃炎首先要祛除病因,最常见的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细菌后,炎症可以好转。治疗后仅留有轻度慢性炎症者,一般不需要长期持续治疗,因为胃是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正常胃黏膜也可有一些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慢性炎症细胞完全消退至正常的过程很慢,需要1年或更长时间,可等待其自然消退。其他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总而言之,慢性胃炎患者若没有不适症状,除可间断服用一些抗氧化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叶酸等,不必长期服药,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定期随访检查就可以了。
4. 大多数萎缩性胃炎不会癌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绝大多数预后良好,最终发生癌变的只占极少数。有报道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仅为0.5%~1.0%,且癌变过程漫长。胃黏膜萎缩和肠化在人群中十分普遍,尤其在老年人中,65岁以上老年人胃黏膜肠化率在90%以上。尽管肠化细胞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基因外的变化,会使细胞的
癌变可能性增高,但肠化是机体对胃内环境改变的一种主动适应,肠化黏膜局部免疫能力增强,能分泌正常胃黏膜不分泌的分泌型IgA,以中和菌体抗原和毒素。在组织学上,肠化黏膜处幽门螺杆菌不能定植,黏膜炎症常常很轻。
目前认为,不伴有肠化和不典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宜每1~2年做一次内镜和病理活检;有中重度萎缩伴肠化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宜每年随访一次;伴胃黏膜轻度不典型增生者,根据内镜和临床情况缩短至每6~12个月随访一次,经合理治疗,70%的轻度异常增生者可逆转。胃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者需立即复查胃镜和病理活检,必要时接受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局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