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与汉语的思维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要把别人说的话、写的内容,遵照原文的内容、风格、情感忠实地表达出来,除了须要重视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的差异,还必须重视主观与客观的思维差异,使译文读起来流畅,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需求。
关键词:主观性思维 客观性思维 转化
1、引语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西方文化以物本为主体。中国人强调"移情","融合",认为山水有情,万物有情,追求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一体"的境界。其特点是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以主体意向统摄客观事实,寓事实判断于道德价值判断之中,主观能动性强,但缺乏客观科学性。这种人本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了汉民族主观型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比较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超然于自然界之外,具有绝对的支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人的本性就是要凭借自身的智慧和科学的力量来征服自然、主宰天地。这种重视外向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及把宇宙看作是人类对立面加以研究和征服的观念,逐渐形成了客观型的思维方式,即把客观自然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
2、翻译中的主客观转化
2.1 英语it与汉语主观性表达的转化
[1]It never entered into his head to suppose that Emmy should think anybody else the purchaser.
都宾也没有想到艾米以为钢琴是别人买的。
这个英句不是以施动者为主语的,句式的构建完全符合英美人的思维和表达习惯。译成汉语时则要根据逻辑关系或上下文来变换主语,也就是说,要考虑汉语的思维习惯,以人为本,用人来做主语。否则,就会要么在语感上不顺畅,要么在结构上不规范,要么在意思上不清楚.再如:
[2]搞得我心乱如麻。
It made me upset. (增加指代词it做主语)
另外,it作形式主语时也可以看作是英语中客观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英语中,通常为了隐蔽说话人或者说话人不确定甚至不重要时,it作形式主语显的十分重要。
2.2汉语的无主句和省略句处理
汉语多人称句,而且,当人称主语不言而喻时,又常常可以隐含或省略人称;汉译英时,要考虑汉语的人称是否需要转换成英语的物称;同时,汉语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要找出来,然后根据英文的习惯,确定是否需要翻译出来。
[3]热得我满身大汗。
The heat makes me sweat. (将原文的动词转化为主语)
反过来看,英语却常用物称,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是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表达出来。如
[4]An idea suddenly came to me.
一个主意突然来到了我身边。
我突然有了主意。
例句中,前一种译文是按字面意思直译,后一种译文则做了适当的转换,将主语由英语原文中的物转换成了汉语译文中的人,从而更加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3英语中无生命主语的处理
英语句子主语一般不能省略,且多为没有生命的事物。英译汉时,英语的物称一般应转换为汉语的人称。人称主语从语境内外寻找,多在句内,如例5时在句外,如例6.
[5]The sight of the poor little boy reminded him of his childhood.
看到这个可怜的孩子,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6] Memories of that historic and grand occasion still linger.
人们对那次历史性的盛会仍然记忆犹新。
同样,人称作主语的汉语句子在英译时可遵循英语的习惯变换成"物称"。例如:
[7]他们暂时不必担心被饿死
Starvation was a remote threat to them.
2.4被动句中主观与客观的体现和转化
英语中,一些习惯性的表达方式运用了被动语态,虽然主要是信息结构变化,但也是客观性思维的一种体现。例如:
[8]Memoranda were prepared in advance of private meetings on matters to be discussed.
在举行个别交谈之前,(我们)已经就所有要讨论的问题预先拟好了备忘录。
被动语态有一个基本的语义上的特征:被动语态可以压缩命题的语义涵义。如在[9]Mary cannot do it 中,can既可以理解为表达"能力",又可表达"可能",而在被动句[10]It cannot be done (by Mary)中,can则理解为"可能"。因此英语本土使用者更多使用句子[10],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反过来看,此句如果是汉译英,可以考虑将其转化为被动语态这种物作主语的句型,避免英语受众误解或多解。
2.5 涉及感官以及相关概念的英汉语之间的主客观体现和转化
英语的客观性还能够体现在对人的感觉、意识等的表达上。非生物名词作主语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西方国家思维方式的客观性,在汉语中都必须根据句子的逻辑语义或语境语义改换或增添主语,这样才使译文符合汉民族得思维逻辑和表达习惯。如:
[11] 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
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客观描述转化为听觉)
[12] 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客观描述转化为触觉)
[13] Alarm began to take entire possession of him.
他开始变得惊恐万状。(客观描述转化为主观心理)
可见,在汉语中很多涉及人的主体感觉的语句,相应也可以转化为英语的客观性描述。我们在做翻译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培养这种转化意识,使英语的表达也变得地道、纯正,符合西方人的逻辑思维和语义。
3、结语
英汉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件易事,要想做好翻译工作,必须注重英汉语方方面面语义特征。要把翻译看作是忠实地再创作的工作,即不能是机械地照搬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在忠实原作品的基础上,做到符合译入语文化特征,审美情趣,本文旨在探讨英语的客观性和汉语的主观性之间的转化,把握两种语言的主流倾向, 进而掌握更多的翻译技巧, 以更好地实现译文的流畅地道, 清晰易懂以及保持译文和原文语体风格上的一致性。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正因为如此,任何跨文化的研究,如比较文化、翻译、外语教学等等,都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考察语言差异,而应兼顾文化差异。从文化差异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田传茂 杨先明.英汉翻译策略.[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杨丰宁.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4】孙萍 綦天柱.文化视域下英汉语言文学比较研究与翻译.[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5】W. M. Thackeray. Vanity Fair.杨必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刘霞,女,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主观性思维 客观性思维 转化
1、引语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西方文化以物本为主体。中国人强调"移情","融合",认为山水有情,万物有情,追求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一体"的境界。其特点是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以主体意向统摄客观事实,寓事实判断于道德价值判断之中,主观能动性强,但缺乏客观科学性。这种人本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了汉民族主观型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比较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超然于自然界之外,具有绝对的支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人的本性就是要凭借自身的智慧和科学的力量来征服自然、主宰天地。这种重视外向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及把宇宙看作是人类对立面加以研究和征服的观念,逐渐形成了客观型的思维方式,即把客观自然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
2、翻译中的主客观转化
2.1 英语it与汉语主观性表达的转化
[1]It never entered into his head to suppose that Emmy should think anybody else the purchaser.
都宾也没有想到艾米以为钢琴是别人买的。
这个英句不是以施动者为主语的,句式的构建完全符合英美人的思维和表达习惯。译成汉语时则要根据逻辑关系或上下文来变换主语,也就是说,要考虑汉语的思维习惯,以人为本,用人来做主语。否则,就会要么在语感上不顺畅,要么在结构上不规范,要么在意思上不清楚.再如:
[2]搞得我心乱如麻。
It made me upset. (增加指代词it做主语)
另外,it作形式主语时也可以看作是英语中客观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英语中,通常为了隐蔽说话人或者说话人不确定甚至不重要时,it作形式主语显的十分重要。
2.2汉语的无主句和省略句处理
汉语多人称句,而且,当人称主语不言而喻时,又常常可以隐含或省略人称;汉译英时,要考虑汉语的人称是否需要转换成英语的物称;同时,汉语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要找出来,然后根据英文的习惯,确定是否需要翻译出来。
[3]热得我满身大汗。
The heat makes me sweat. (将原文的动词转化为主语)
反过来看,英语却常用物称,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是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表达出来。如
[4]An idea suddenly came to me.
一个主意突然来到了我身边。
我突然有了主意。
例句中,前一种译文是按字面意思直译,后一种译文则做了适当的转换,将主语由英语原文中的物转换成了汉语译文中的人,从而更加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3英语中无生命主语的处理
英语句子主语一般不能省略,且多为没有生命的事物。英译汉时,英语的物称一般应转换为汉语的人称。人称主语从语境内外寻找,多在句内,如例5时在句外,如例6.
[5]The sight of the poor little boy reminded him of his childhood.
看到这个可怜的孩子,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6] Memories of that historic and grand occasion still linger.
人们对那次历史性的盛会仍然记忆犹新。
同样,人称作主语的汉语句子在英译时可遵循英语的习惯变换成"物称"。例如:
[7]他们暂时不必担心被饿死
Starvation was a remote threat to them.
2.4被动句中主观与客观的体现和转化
英语中,一些习惯性的表达方式运用了被动语态,虽然主要是信息结构变化,但也是客观性思维的一种体现。例如:
[8]Memoranda were prepared in advance of private meetings on matters to be discussed.
在举行个别交谈之前,(我们)已经就所有要讨论的问题预先拟好了备忘录。
被动语态有一个基本的语义上的特征:被动语态可以压缩命题的语义涵义。如在[9]Mary cannot do it 中,can既可以理解为表达"能力",又可表达"可能",而在被动句[10]It cannot be done (by Mary)中,can则理解为"可能"。因此英语本土使用者更多使用句子[10],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反过来看,此句如果是汉译英,可以考虑将其转化为被动语态这种物作主语的句型,避免英语受众误解或多解。
2.5 涉及感官以及相关概念的英汉语之间的主客观体现和转化
英语的客观性还能够体现在对人的感觉、意识等的表达上。非生物名词作主语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西方国家思维方式的客观性,在汉语中都必须根据句子的逻辑语义或语境语义改换或增添主语,这样才使译文符合汉民族得思维逻辑和表达习惯。如:
[11] 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
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客观描述转化为听觉)
[12] 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客观描述转化为触觉)
[13] Alarm began to take entire possession of him.
他开始变得惊恐万状。(客观描述转化为主观心理)
可见,在汉语中很多涉及人的主体感觉的语句,相应也可以转化为英语的客观性描述。我们在做翻译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培养这种转化意识,使英语的表达也变得地道、纯正,符合西方人的逻辑思维和语义。
3、结语
英汉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件易事,要想做好翻译工作,必须注重英汉语方方面面语义特征。要把翻译看作是忠实地再创作的工作,即不能是机械地照搬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在忠实原作品的基础上,做到符合译入语文化特征,审美情趣,本文旨在探讨英语的客观性和汉语的主观性之间的转化,把握两种语言的主流倾向, 进而掌握更多的翻译技巧, 以更好地实现译文的流畅地道, 清晰易懂以及保持译文和原文语体风格上的一致性。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正因为如此,任何跨文化的研究,如比较文化、翻译、外语教学等等,都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考察语言差异,而应兼顾文化差异。从文化差异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田传茂 杨先明.英汉翻译策略.[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杨丰宁.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4】孙萍 綦天柱.文化视域下英汉语言文学比较研究与翻译.[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5】W. M. Thackeray. Vanity Fair.杨必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刘霞,女,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