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汤亭亭的《女勇士》讲述了一位美国华裔少女的成长故事。作品以主人公叙事者“我 ”的经历为线索,通过“我”的眼睛和声音将其他的女性人物展现给读者。通过视角、措辞以及表达方式的不断转变,叙事者不断调节自己与其他人物的叙事距离,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个性及美国性。这种叙事距离上的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叙事者以及作者的西化傾向。
【关键词】汤亭亭《女勇士》;女性人物
【作者简介】雷玲,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语言文化学院。
一、女勇士的想象性构建
女勇士的原型是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的花木兰。但是叙事者笔下的女勇士是将美国功夫电影带来的灵感与母亲讲过的传奇性故事进行想象性加工而产生的。故事始于一个叙事者童年的梦境,“每天晚上我妈妈都会讲故事知道我们都睡着。我不知道故事在哪里结束,梦境又从什么地方开始”。女儿把自己想象成是故事中的花木兰,用她的口吻讲述着发生在古老中国的故事。叙事者通过想象将自己的视角与所讲述人物花木兰的视角融为一体,她在讲述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如果第三人称叙事中的“她”表明的是“他者”,那么女勇士花木兰借助第一人称叙事者“我”的视角和声音取得了主体性的地位。我就是花木兰,花木兰也就是我,两者已经不分彼此。一方面,叙事者通过采用第一人称人物叙事与她想象中的人物花木兰打成一致认同,从而也拉近了叙事者与这个人物的距离;另一方面,读者可以借用人物视角以人物的立场进行体验和感受,从而拉近读者与人物间的距离,让读者更能理解和同情人物。如此,读者,人物和叙事者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小,三者在此达到高度认同。
二、英兰的对立性构建
英兰是叙事者的母亲,也是连接各个章节的另一个线索人物,对于她的刻画比较复杂。尽管全书只有“巫医”一个章节是独立出来专门描写英兰的,她的形象和声音却贯穿整个作品。母亲英兰不仅是一个对话者,通过语言,故事不断向女儿灌输中国文化和传统,也是叙事者讲述刻画的对象。有时她以第三人称“她”的身份在文中出现,有时她又以第二人称“你”的身份出现直接和叙事者对话,而在很多对话中又转而变身第一人称叙事者向女儿进行大段的讲述。叙述人称的转变也反映了叙事者与母亲忽远忽近的距离。在“巫医”这一章,母亲的讲述通过大量的直接引语穿插在叙事者的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即使在叙事者的叙述中以“她”的身份出现,叙事者也会频繁地使用情态动词“may”,“ would”,“could”等情态动词来想象性地重建母亲的故事,反映出她对母亲的同情和理解,因此叙事者与母亲之间的叙事距离在此达到最小。在“西宫门外 ”这一章,叙事者完全退出故事层面,以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方式将她和母亲的距离拉开。而且,叙事者不再用“我妈妈”来指示她和人物之间的亲属关系,而是非常客观甚至有些冷漠地称她为“英兰”,而且多处采用讽刺口吻来暴露英兰的荒谬可笑和固执,从而又疏远了与母亲英兰的距离。叙事者和母亲之间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也反应女儿对母亲的态度:一方面母亲是叙事者想要接近的成功典范,但另一反面她又很难成为叙事者认同的对象。
三、月兰的冲突构建
月兰是英兰的妹妹,也是叙事者的姨妈,她被移民的丈夫抛弃后在姐姐英兰的鼓励下来到美国。被抛弃之前她一直靠丈夫每月寄来的钱过着舒坦的日子。她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温柔,随和却依赖性强,一无是处。她唯一能做的事情貌似只有不停地打扰大家,给大家添烦。对月兰的刻画实际上是通过她在美国生活现状体现出来的,即她与姐姐英兰,与英兰的孩子以及自己的丈夫的冲突体现出来的。相比英兰的荒谬、固执,月兰的软弱无能更让叙事者心生厌烦。在两姐妹的冲突中,叙事者似乎更接近英兰的立场。仔细分观察文本便会发现,关于月兰的叙事主要是以英兰为聚焦中心的。例如,在指示家庭其他成员时,她主要是用“英兰的儿子/女儿/外甥女/丈夫/妹妹”等。叙事者会借用英兰的视角来批判月兰,“英兰发现她妹妹把东西摆得屋子里到处都是……人都活老了还不知道怎么收拾东西,这真让她感到震惊”;也会透过英兰的眼睛去观察“英兰看着这个脆弱无力的妹妹,她已是一个小老太太了。她的手指纤细,柔软”,柔弱得让人心生反感。种种冲突的刻画都体现出叙事者对月兰的排斥与反感。
四、总结
叙事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是在讲自己的故事。根据她对上述女性人物及其故事的讲述方式,可将叙事者及其背后的作者的态度勾勒出来。通过分析叙事者对女勇士花木兰,母亲英兰和月兰的刻画方式可以得知,叙事者与花木兰之间保持着相对较近的距离,与母亲英兰的距离居中,与英兰的距离最远。这样的距离安排与这些女性人物代表的文化价值观不无关系。花木兰绝不再是传统的中国女性,而是移植在中国封建社会背景下的美国女性主义者,她的身上体现了典型美国气质—勇敢、独立和自由。英兰代表已经部分地接受了美国独立自主思想熏陶的移民,但她还没有完全适应美国的生活方式,没有彻底地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念。客观真实但却有些刻板化描写的月兰是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与文化的代表,她软弱无能,只能备受冷落。通过对以上三个人物的刻画方式进行分析,揭示了叙事者及其代言的作者本人与代表美国文化的人物形象保持相对较近的距离,而与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保持较为疏远的距离,从而表明她们在成为美国人的同时已经不可避免地被美国主流文化同化。
参考文献:
[1]Kingston, Maxine Hong. The Woman Warrior[J]. Vintage International Edition,1989.
【关键词】汤亭亭《女勇士》;女性人物
【作者简介】雷玲,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语言文化学院。
一、女勇士的想象性构建
女勇士的原型是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的花木兰。但是叙事者笔下的女勇士是将美国功夫电影带来的灵感与母亲讲过的传奇性故事进行想象性加工而产生的。故事始于一个叙事者童年的梦境,“每天晚上我妈妈都会讲故事知道我们都睡着。我不知道故事在哪里结束,梦境又从什么地方开始”。女儿把自己想象成是故事中的花木兰,用她的口吻讲述着发生在古老中国的故事。叙事者通过想象将自己的视角与所讲述人物花木兰的视角融为一体,她在讲述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如果第三人称叙事中的“她”表明的是“他者”,那么女勇士花木兰借助第一人称叙事者“我”的视角和声音取得了主体性的地位。我就是花木兰,花木兰也就是我,两者已经不分彼此。一方面,叙事者通过采用第一人称人物叙事与她想象中的人物花木兰打成一致认同,从而也拉近了叙事者与这个人物的距离;另一方面,读者可以借用人物视角以人物的立场进行体验和感受,从而拉近读者与人物间的距离,让读者更能理解和同情人物。如此,读者,人物和叙事者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小,三者在此达到高度认同。
二、英兰的对立性构建
英兰是叙事者的母亲,也是连接各个章节的另一个线索人物,对于她的刻画比较复杂。尽管全书只有“巫医”一个章节是独立出来专门描写英兰的,她的形象和声音却贯穿整个作品。母亲英兰不仅是一个对话者,通过语言,故事不断向女儿灌输中国文化和传统,也是叙事者讲述刻画的对象。有时她以第三人称“她”的身份在文中出现,有时她又以第二人称“你”的身份出现直接和叙事者对话,而在很多对话中又转而变身第一人称叙事者向女儿进行大段的讲述。叙述人称的转变也反映了叙事者与母亲忽远忽近的距离。在“巫医”这一章,母亲的讲述通过大量的直接引语穿插在叙事者的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即使在叙事者的叙述中以“她”的身份出现,叙事者也会频繁地使用情态动词“may”,“ would”,“could”等情态动词来想象性地重建母亲的故事,反映出她对母亲的同情和理解,因此叙事者与母亲之间的叙事距离在此达到最小。在“西宫门外 ”这一章,叙事者完全退出故事层面,以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方式将她和母亲的距离拉开。而且,叙事者不再用“我妈妈”来指示她和人物之间的亲属关系,而是非常客观甚至有些冷漠地称她为“英兰”,而且多处采用讽刺口吻来暴露英兰的荒谬可笑和固执,从而又疏远了与母亲英兰的距离。叙事者和母亲之间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也反应女儿对母亲的态度:一方面母亲是叙事者想要接近的成功典范,但另一反面她又很难成为叙事者认同的对象。
三、月兰的冲突构建
月兰是英兰的妹妹,也是叙事者的姨妈,她被移民的丈夫抛弃后在姐姐英兰的鼓励下来到美国。被抛弃之前她一直靠丈夫每月寄来的钱过着舒坦的日子。她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温柔,随和却依赖性强,一无是处。她唯一能做的事情貌似只有不停地打扰大家,给大家添烦。对月兰的刻画实际上是通过她在美国生活现状体现出来的,即她与姐姐英兰,与英兰的孩子以及自己的丈夫的冲突体现出来的。相比英兰的荒谬、固执,月兰的软弱无能更让叙事者心生厌烦。在两姐妹的冲突中,叙事者似乎更接近英兰的立场。仔细分观察文本便会发现,关于月兰的叙事主要是以英兰为聚焦中心的。例如,在指示家庭其他成员时,她主要是用“英兰的儿子/女儿/外甥女/丈夫/妹妹”等。叙事者会借用英兰的视角来批判月兰,“英兰发现她妹妹把东西摆得屋子里到处都是……人都活老了还不知道怎么收拾东西,这真让她感到震惊”;也会透过英兰的眼睛去观察“英兰看着这个脆弱无力的妹妹,她已是一个小老太太了。她的手指纤细,柔软”,柔弱得让人心生反感。种种冲突的刻画都体现出叙事者对月兰的排斥与反感。
四、总结
叙事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是在讲自己的故事。根据她对上述女性人物及其故事的讲述方式,可将叙事者及其背后的作者的态度勾勒出来。通过分析叙事者对女勇士花木兰,母亲英兰和月兰的刻画方式可以得知,叙事者与花木兰之间保持着相对较近的距离,与母亲英兰的距离居中,与英兰的距离最远。这样的距离安排与这些女性人物代表的文化价值观不无关系。花木兰绝不再是传统的中国女性,而是移植在中国封建社会背景下的美国女性主义者,她的身上体现了典型美国气质—勇敢、独立和自由。英兰代表已经部分地接受了美国独立自主思想熏陶的移民,但她还没有完全适应美国的生活方式,没有彻底地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念。客观真实但却有些刻板化描写的月兰是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与文化的代表,她软弱无能,只能备受冷落。通过对以上三个人物的刻画方式进行分析,揭示了叙事者及其代言的作者本人与代表美国文化的人物形象保持相对较近的距离,而与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保持较为疏远的距离,从而表明她们在成为美国人的同时已经不可避免地被美国主流文化同化。
参考文献:
[1]Kingston, Maxine Hong. The Woman Warrior[J]. Vintage International Edition,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