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心中树立“你行、他行、全都行”的信念,多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更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此,针对我近十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1 图片教学,生动形象,绽放光彩。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低年级的课文教学中,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它们中大部分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
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我没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是选择在教室进行实物演示教学。刚开始,我出示一张预先准备好的乌鸦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引出课文的主角是乌鸦,教师顺道板书:乌鸦。这样一来,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被激起了。然后让学生打开书本,观看课文乌鸦正在喝水的插图,提问:乌鸦在干嘛呢?(学生答)教师接着补充之前的板书:乌鸦喝水。紧接着我又拿出小半瓶水,瓶子特点是:瓶口较小。将它放在乌鸦的旁边,提问:为什么乌鸦会站在瓶子旁边呢?(学生回答)再观察前面两幅图,提问:乌鸦喝着水了吗?它该怎么办呢?我最后出示准备好的小石子,这些石子是用来干什么的?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吧!通过这样的观察,不但把图像信息转换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他们读懂课文,理解生字词大有帮助。
2 阅读与思想相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犹如和尚念经,那是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特别注意把读书与学生的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乌鸦喝水》中的小动物——乌鸦,它喝水的整个过程,学习之前就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读课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在经过充分地思考、交流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让我们知道了“原来这只乌鸦是那么的聪明,遇到困难总会先想办法,我也要像它一样。”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由于有阅读伴随着思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结果就会更好!
3 走进经典,为孩子打好阅读的底子。
著名作家曹文轩非常关注少年儿童的阅读问题,他面向学生所作的诸多报告,总会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畅谈语文教学该教给学生什么,作文教学该怎么做等几个话题,很形象精辟,发人深省,对于指导语文教师的教学大有裨益。
语文教育不是在课堂内,而是在阅读上。而小学生的阅读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学生读书就要先读“打底子”的书,因为这些书是先教给学生良好的品德。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最好的“打底子”的书就是经典。所谓经典,是历经淘洗积淀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精粹,是人们灵魂赖以栖息的后花园,是孩子生命成长中营养最为丰富的精神餐饮。比如:
3.1 经典童话——《安徒生童话全集》、《木偶奇遇记》、《海底两万里》、《小王子》、《哈里波特》系列……这些都应当成为孩子们,以及所有小学教师的必读书籍。童话用温和委婉的方式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也有阴险和黑暗,生活里也有阴霾和挫折,可是只要我们勇敢和乐观,善良和坚毅,经过奋斗和努力,一定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2 经典绘本——《爱心树》、《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大人们的秘密》、《逃家小兔》……当中惟妙惟肖的图画,妙趣横生的文字,曲折幽默的情节,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写话、表演、补画等形式,让孩子静静地聆听图画书中的呢喃细语,让图画书中的画面成为孩子写作的基本素材,让图画书中的故事成为激发孩子写作的动力。
除此之外,还有金典诗歌,经典社科,经典“闲书”等丰富多彩的金典内容,让我们引领孩子踏上经典的阅读之旅,享受阅读的灌溉和滋养。
4 抓好“三读”,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帮助学生学得阅读能力,包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为此,每位语文老师都应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难点。虽然教材中的文章质朴优美,但由于读者与作者在审美观念及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往往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缺乏主动阅读的欲望。
因此,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主动阅读的欲望,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抓好阅读教学中的“三读”。即:
4.1 “要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要读。
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黄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谁造成的?它到底是怎样变化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促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这样紧扣题眼,从题目的奇妙处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要读”课文,有时也很必要。
4.2 “深读”。“深读”就是要求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不仅仅是读读悟悟这么简单,更需要学生在读时根据文本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并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夜莺的歌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了。”阅读时,需要进行说话训练。
师:这歌声是谁唱的?
生:林中的鸟。
生:小夜莺。
师:他为什么要唱歌?
生:他心情好啊!
生:他在放哨。
生:这歌声是一种暗号!
师:他的歌声好听吗?和夜莺鸟的歌声像吗?
生:好听!简直和夜莺鸟的歌声一模一样,让人难以分辨。
师:他干嘛不接着唱,而是唱了又停,而且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生:他累了。
生:他重新唱的歌声要表达的信号和前面不一样。
师:你们真聪明!连这个也知道,简直就是另外一个小夜莺。
师:你们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聪明的孩子。
生: 勇敢的孩子。
师:大家说得真好!下面再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这样的说话训练,使得学生的语言规范,有条理,有层次,更有深度。同时,说话的过程不仅是不断深入阅读的过程,还是语言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有效体验,实践了语言和情感的共同构建,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4.3 “善读”。“善读”是指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为阅读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调用多种知识和手段,拓宽学习途径,为感悟语言文字而服务。主要体现在搜集资料,丰富体验;对话表演,强化理解;想象绘画,再现语言等方面。
因此,“要读”是学生阅读的前提,“深读”是学生阅读的根本,“善读”是学生阅读的拓展。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你行,他行,全都行。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个个都是最棒的,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如果学生进入了这一境界,就能够自己去探索、辨析、自己去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心中树立“你行、他行、全都行”的信念,多表扬、激励,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 图片教学,生动形象,绽放光彩。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低年级的课文教学中,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它们中大部分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
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我没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是选择在教室进行实物演示教学。刚开始,我出示一张预先准备好的乌鸦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引出课文的主角是乌鸦,教师顺道板书:乌鸦。这样一来,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被激起了。然后让学生打开书本,观看课文乌鸦正在喝水的插图,提问:乌鸦在干嘛呢?(学生答)教师接着补充之前的板书:乌鸦喝水。紧接着我又拿出小半瓶水,瓶子特点是:瓶口较小。将它放在乌鸦的旁边,提问:为什么乌鸦会站在瓶子旁边呢?(学生回答)再观察前面两幅图,提问:乌鸦喝着水了吗?它该怎么办呢?我最后出示准备好的小石子,这些石子是用来干什么的?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吧!通过这样的观察,不但把图像信息转换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他们读懂课文,理解生字词大有帮助。
2 阅读与思想相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犹如和尚念经,那是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特别注意把读书与学生的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乌鸦喝水》中的小动物——乌鸦,它喝水的整个过程,学习之前就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读课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在经过充分地思考、交流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让我们知道了“原来这只乌鸦是那么的聪明,遇到困难总会先想办法,我也要像它一样。”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由于有阅读伴随着思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结果就会更好!
3 走进经典,为孩子打好阅读的底子。
著名作家曹文轩非常关注少年儿童的阅读问题,他面向学生所作的诸多报告,总会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畅谈语文教学该教给学生什么,作文教学该怎么做等几个话题,很形象精辟,发人深省,对于指导语文教师的教学大有裨益。
语文教育不是在课堂内,而是在阅读上。而小学生的阅读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学生读书就要先读“打底子”的书,因为这些书是先教给学生良好的品德。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最好的“打底子”的书就是经典。所谓经典,是历经淘洗积淀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精粹,是人们灵魂赖以栖息的后花园,是孩子生命成长中营养最为丰富的精神餐饮。比如:
3.1 经典童话——《安徒生童话全集》、《木偶奇遇记》、《海底两万里》、《小王子》、《哈里波特》系列……这些都应当成为孩子们,以及所有小学教师的必读书籍。童话用温和委婉的方式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也有阴险和黑暗,生活里也有阴霾和挫折,可是只要我们勇敢和乐观,善良和坚毅,经过奋斗和努力,一定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2 经典绘本——《爱心树》、《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大人们的秘密》、《逃家小兔》……当中惟妙惟肖的图画,妙趣横生的文字,曲折幽默的情节,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写话、表演、补画等形式,让孩子静静地聆听图画书中的呢喃细语,让图画书中的画面成为孩子写作的基本素材,让图画书中的故事成为激发孩子写作的动力。
除此之外,还有金典诗歌,经典社科,经典“闲书”等丰富多彩的金典内容,让我们引领孩子踏上经典的阅读之旅,享受阅读的灌溉和滋养。
4 抓好“三读”,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帮助学生学得阅读能力,包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为此,每位语文老师都应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难点。虽然教材中的文章质朴优美,但由于读者与作者在审美观念及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往往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缺乏主动阅读的欲望。
因此,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主动阅读的欲望,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抓好阅读教学中的“三读”。即:
4.1 “要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要读。
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黄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谁造成的?它到底是怎样变化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促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这样紧扣题眼,从题目的奇妙处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要读”课文,有时也很必要。
4.2 “深读”。“深读”就是要求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不仅仅是读读悟悟这么简单,更需要学生在读时根据文本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并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夜莺的歌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了。”阅读时,需要进行说话训练。
师:这歌声是谁唱的?
生:林中的鸟。
生:小夜莺。
师:他为什么要唱歌?
生:他心情好啊!
生:他在放哨。
生:这歌声是一种暗号!
师:他的歌声好听吗?和夜莺鸟的歌声像吗?
生:好听!简直和夜莺鸟的歌声一模一样,让人难以分辨。
师:他干嘛不接着唱,而是唱了又停,而且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生:他累了。
生:他重新唱的歌声要表达的信号和前面不一样。
师:你们真聪明!连这个也知道,简直就是另外一个小夜莺。
师:你们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聪明的孩子。
生: 勇敢的孩子。
师:大家说得真好!下面再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这样的说话训练,使得学生的语言规范,有条理,有层次,更有深度。同时,说话的过程不仅是不断深入阅读的过程,还是语言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有效体验,实践了语言和情感的共同构建,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4.3 “善读”。“善读”是指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为阅读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调用多种知识和手段,拓宽学习途径,为感悟语言文字而服务。主要体现在搜集资料,丰富体验;对话表演,强化理解;想象绘画,再现语言等方面。
因此,“要读”是学生阅读的前提,“深读”是学生阅读的根本,“善读”是学生阅读的拓展。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你行,他行,全都行。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个个都是最棒的,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如果学生进入了这一境界,就能够自己去探索、辨析、自己去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心中树立“你行、他行、全都行”的信念,多表扬、激励,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